第145章 商法永存


本站公告

    我们不妨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始末,来了解一下商鞅从人生巅峰跌落谷底的原因。



    商鞅年轻时在魏国任职,因其受李悝和吴起变法的影响而专注于刑名法术学说。魏国国相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举荐商鞅为国相,并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魏惠王并未采纳公叔痤的举荐。



    秋时期秦穆公曾同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并称秋五霸。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战国初期魏国通过李悝变法,魏国通过吴起变法,韩国通过申不害变法等,诸国都通过各自变法改革而逐渐壮大。而此时秦国虽不能说弱小,但对外秦国地处偏僻,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对待夷狄一样对待。对内宗亲贵族势力庞大,国君权利弱小,几代君位动dàng),国力大为削弱,政治**,经济也相对落后,饱受变法之后强大的魏国欺负,甚至丢失了河西之地。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去世后,年仅21岁的秦孝公继位,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急于改革当前秦国的弊政,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商鞅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举荐而拜见了秦孝公,商鞅先以帝道、王道之术讲于秦孝公,秦孝公不以为然。商鞅明白秦孝公的想法后再以霸道之术畅谈富国强兵之策讲于秦孝公,孝公听后大喜,两人畅谈几后毫无倦意。



    因为变法备受秦国贵族阻挠,商鞅便先于朝会舌战群儒,批判了驳斥了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后又通过大家所熟知的“徙木立信”一举获得了广大百姓的信任。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拉开了全面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356年,《垦草令》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户籍制度,增加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大良造并在咸阳建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同时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初为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游宦之民、执行分户令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



    商鞅的两次变法彻底废除了阻碍秦国发展的旧制度,瓦解了秦国贵族的势力,增强了君王的权利,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周显王派使臣赐予秦孝公霸主的称号,诸侯各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商鞅劝谏秦孝公趁魏国元气大伤攻打魏国,商鞅率军大败魏国,收回了河西之地,并俘虏了魏公子卯。商鞅因战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鞅的变法使秦国迅速的强大了起来,也让自己获得了无上的殊荣,但其连坐之法和军功进爵制度丝毫不考虑,秦国贵族利益和脸面,秦国公族赵良曾劝说商鞅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而为自己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诬告商鞅谋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到边关想要住宿,客栈主人见他未带任何凭证,便告诉他说商君之法规定,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连坐治罪的。想要逃往魏国,却因收复河西之地时俘虏公子卯而得罪魏国,被拒绝入境。不得不说正是自己的作茧自缚,这也是“作法自毙”一词的由来。商鞅逃亡未果,发动所获封邑士兵叛乱而战亡。其尸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全家被灭。商鞅虽然死,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历史自古对商鞅评价不一,伟人曾说: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纵观历史,虽商鞅之法过于刻薄,然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秦孝公急于恢复秦国的霸主地位,以最短的时间强大起来,商鞅所述的“帝道”、“王道”、“霸道”三术唯有法治严苛的“霸道”能符合秦孝公的要求。这也为秦始皇一统六国,秦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千年来的封建王朝也备受影响。对商鞅也应该公正客观去评价,他敢于挑战旧贵族势力,打破旧规则,这便是一种令人称赞的气概。



    战国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人死政未废!



    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商鞅变法、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变法。这四大变法之中只有商鞅变法没有“人死政废”。为什么只有商鞅变法这样,而其他的变法都最终失败了呢



    正统教育中,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顺应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



    第二,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



    第三,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四.取信于民,得到百姓信任。五.国君的支持。



    但仔细想想又不对。以上特点不只是商鞅变法才具备的,其他的变法也完全具备。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秦国旧有勋贵势力最弱。在“战国七雄”中,秦的立国时间最晚。秦正式立国以前,秦的领地被称为“西戎之地”,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秦立国以后秦国也一直是“夷狄杂居”的状态。在商鞅变法以前秦是最贫弱的国家。因此,在秦国,旧有的勋贵势力是最弱的,变法的阻力最小。



    第二,君王支持力度大。商鞅变法时得到了国君的全力支持,甚至可以说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就连太子的面子都不给。



    第三,变法施行时间。商鞅自公元前356年开始变法,至公元前338年商鞅被秦惠王“车裂”于彤,灭商君之族,商鞅变法一共已经实施了十八年。十八年啊,就是现生个孩子也已经成年了,在古代更可能已经作父亲了。这么长的时间已经足够在新法中受益的新兴利益阶层走上朝堂并站稳脚跟,至少也能获得与旧有利益阶层对抗的实力以保证新法不被废除。而且随着新法的继续实施新兴的利益阶层会越来越强大,旧有利益阶层则会益衰弱,最终被新兴利益阶层取代。



    当然,以上三点只是辅助原因。个人以为,以下两点才是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第四,政府公信力的确立。对一个政府来说,最可怕的是什么不是“政治危机”,不是“经济危机”,更加不是“军事危机”。能够从根本上毁灭一个政府的是“信任危机”。商鞅“城门立木”的故事基本上大家都耳熟能详。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商鞅确立了自己所代表的变法派政府的公信力,使“商君变法,说一不二”的观点深入人心。而之后的“太子犯错,刑太子之师”更是震慑了所有官吏使之不敢不严格执行新法,才使得变法得以顺利实施。而其他三个呢



    “张居正改革”前期是成功的,可惜万历皇帝掌权后就被废除了。



    “王莽改制”几乎成了“朝令夕改”的代名词。



    至于“王安石变法”就更不用说了,连王安石自己都在为了打击政敌而“变相执行”。



    要知道,中国自古以来最有名的政治现象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变法者自都不能做到毫无偏差的严格执行,那么当变法的政令最终执行到百姓上的时候,只怕是这份政令已经被“对策”的面目全非了。而更加严重的是,如果变法者和变法者自己所代表的变法派政府没有能够在广大民众中确立起自己政府的政府公信力的话,那么普通百姓是没有能力分辨这些法令到底是变法者的意思还是官员的“对策”。民众只会把这些被“对策”以后的法令当作是变法派的法令。这种况最终将导致变法者成为众矢之的。



    第五、旧有利益阶层的分化和新兴利益阶层的确立。这才是“商鞅变法”没有“人死政废”的最最重要的根本原因。



    由于教科书和学者的粗疏,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商鞅变法是分为两个先后相继的重要时段的。



    商鞅变法,先后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奖励耕战。这一阶段一直执行了十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作用,是积累了变法经验、培养了社会阶层、扶植了改革力量。这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十年后,在第一次改革的基础上,商鞅推动秦王迁都咸阳,推行第二次改革。第二次改革则极其有深度:破除井田制、实行军功爵。整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同时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等第二次改革基本完成后,虽然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杀,但是那些老派人物也不可能复辟了:因为他们的社会基础基本消失,复辟就要得罪强大的社会新兴阶层,最终也会付出和商鞅一样沉重的代价。为了国家的稳定,杀死商鞅的秦惠王,拒绝了旧派人物疯狂反扑的意见,继续执行商鞅之法。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