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五章、个体成就(5)


本站公告

    所以棋手与其去不断发挥自己的特长,还不如去研究改进自己的短处;而小林广一则是这样的原理的代表人物。



    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种判断和把握全局的能力。



    棋手到了这一层次,每一步棋,其意义已经是属于全局的一步棋,而不可能是局部和孤立的一步棋。



    这是全局的平衡,全局的攻防和全局子力配置结构的一步。



    所以,他必须有全局观,必须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观察。每一步棋的作用应该是综合的。



    第九台阶:创造能力。



    大多数棋手只是在运用前人在千百年中为后人创造的财富。



    只有少数棋手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为后人创造新的下法和表述新的思想。



    他们是围棋能够不断前进的保证。



    今后能够留在历史上的棋手,不仅是头衔的纪录,还有棋手的创造。



    例如,武宫正树已经和“宇宙流”联系在一起,某一种布局由于中国棋手对其进行创造性的研究,被称为“中国流”。



    吴清源和木谷实对“新布局”的研究和吴清源对“大雪崩”等定式的研究等。



    可以这样说,超一流的棋手都是有创造的,不然他们就不可能在棋盘上表现出他们的超人的理解能力。



    就连被人误认为最没有创造的李昌镐,也对韩国式的新手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很多新的下法。



    最优秀的棋手,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列,能够开辟一条新的道路的人。



    他们总是以一种人们想不到的方式,为一个时代作先声。



    第十台阶:文化背景。



    无疑,棋手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下棋的。



    在一般棋手的面前,文化背景只能起到很少的作用,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棋风,创造对于他们还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文化的深厚和哲学的高深并不重要,因为他的棋还不能自如地表现他的哲学。



    而到了棋手水平已经很高的时候,“望尽天涯路”的时刻已经到来。



    在棋上能力相差不多水平相仿的超一流棋手,最后较量的就是文化了。



    而围棋的永不能穷尽的特点会使一个文化背景浅薄的棋手止步。



    只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才能将一个棋手托上更高的山岭,他能从文化背景中找到新的力量。



    吴清源先生的“关门弟子”芮乃伟说,吴先生的境界是在所有的棋手中最高的;在棋手中,只有吴先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刻的研究。



    围棋上的道理,他完全能用中国古代哲人的观点来解释;而正因为有这样的解释,才会使他能从别人见不到棋的地方找到棋来。



    吴清源先生是将生活、文化和围棋结合得最好的人。



    这也能让人想起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说法,吴氏是将“棋人合一”真正做到了。



    由于文化的关系,他和棋之间,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了。



    在很多专家的眼中,20世纪最后能登上这第十个台阶的人,目前只有吴清源一人。



    从第一个台阶开始,到第十个台阶,人数是从上亿人到一人。



    吴清源是围棋“上帝”一人之下、亿人之上的棋手。我们能再造一个吴清源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这十大台阶划分为外在、内在与二者综合的三方面因素。



    纯然是外在因素的,只有第一台阶启蒙环境和第七台阶研究环境;完全是内在因素的,是第二、三、四、五、六这五个台阶,酷爱、相关智商、年龄、强烈求胜欲望、心理能力;而二者综合的,是第八、九、十这三个台阶,综合能力、创造力、文化背景。



    我们在讨论这十大台阶、三个方面之前,应该首先注意到,吴清源在世界围棋界,几乎就是至尊的地位;人们公认的,唯一的已经确定迈上了第十个大台阶的绝顶高手。



    而且,论述中后段提到,如果只是希望达到普通的高手程度,“只需要”能够迈上前面七大台阶就行了。



    李铁如在承德市围棋界属于二流水平,勉强也能算是高手。



    承德市总人口三百多万,而知道下围棋这件事、并且本身也会下围棋的人数肯定少多了,至今最多也就是三万多人;其中真正算是棋迷的数量更少,可能只有三千多。



    而李铁如,在承德市围棋界,综合实力排名应该大约在二十名左右;其实,也是比较普通的,小高手吧。



    中国总人口超过十三亿人,围棋爱好者总数据说超过了一千多万,也是大约百分之一的比例。



    那么,李铁如这样水平以及水平更高的业余棋手,应该超过一万人。



    这是能够算出来的,一共三四百府区,每个地区平均按三四十位业余3段计算,就是一万多人;这样计算,是没有计入所有学围棋的少年儿童。



    我们先探讨如同他这样的,水平并不高的“高手”;其实他们更有实际意义,孩子们下围棋,未必都应该都去考虑成为职业围棋高手,而且那也不切实际。



    李铁如他们这批人,基本都是在八五年,中日围棋擂台赛开始之际(前后)学会下围棋的。



    那时李铁如十七岁,正在上高中二年级。



    实际上,那当然不是应该学围棋的好时机;但是没办法,当时他疯狂地爱上了这个项目。



    与他类似的人在他周围并不多,他们班当时有十好几男生都下围棋,但是仅半年就放弃了;毕竟高考更重要。



    他只是考取了廊坊师专,而没有考上更高一级的师大,这应该也是原因之一。



    当时二百来人的同学里面,总有五六十人学会了下围棋,坚持下来的可以说只有他自己;还有少少几个,成了最普通、低等级的爱好者。



    他的同桌,后来到毕业二十周年同学聚会上,还反复“埋怨”说,都怪你,上课就拉着他下围棋,以至于自己没能考上大学;呵呵。当然,也是开玩笑。



    他所谓的下围棋,实际是王儒在练习本上画了“小棋盘”,二人约好,画叉表示黑子,画圈表示白子,提子就用橡皮擦掉;这样“下棋”。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