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杨氏县所有百姓都注意听好了。杨氏县共有十个施粥点,分别位于县城四门之外,另有六个施粥点设在城内。地点分别是城内中心位置以及各城门内交叉方位,还有一个就是原钱氏客栈。设置这些施粥点,这样是为了让城内百姓方便取得粥食。请杨氏县内的百姓,就近前往取粥充饥。”
“另外,宣布以下几点取粥食时的秩序规定,如有违反以下规定,将会取消违反规定的人接受救济的资格!”
“取粥食的时候,按先后顺序,排好队伍,不得争先恐后!不得无故插队!不准在施粥现场打闹!更不准对施粥点进行抢夺!”
“施粥点的粥食,是整个杨氏县的所有百姓的救命粮、活命粥食,是杨氏县所有百姓活命的希望。所以,自各位乡亲父老,都自觉遵守以上规定,并且,每一个乡亲父老,都有责任有义务维护施粥现场的秩序,不让任何人破坏了施粥工作,每一位百姓,为了自己这一口活命粮也好,都应该自发保护好每一个施粥点。如果施粥点遭受到破坏,那么到时候连这么一点活命粥食都没有了,那时候,让全县一万多百姓如何活命?”
“不要成为全县百姓的罪人,请各位乡亲父老互相转告,请务必遵守施粥规定。现在,请大家带上盛粥器物,前往施粥点取粥食时,请注意秩序安全!”
“另,请百姓注意以及自觉,因粮食有限,每天粥食是针对每一位百姓定量布施,每一碗粥食,可能就能救活一条生命。所以,坚决不允许多取粥令,不允许在一个施粥点取了粥令后又跑到下一个施粥点再要求布施。我们有人监督着情况,一旦发现有这样的人,那么就对不起了。请自行想办法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我们刘府不会再向不遵守规定的人布施粥食。不顾全大众,自顾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小人,不值得我家公子救助救济。请各位乡亲父老珍惜这个活命的机会。”
……
刘显让陈根、陈石等人带着连夜写好的布告张贴到全城各处,并且一边向百姓宣读布告,还有一些各项规定。
有些事,是必须要做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了规矩,能够让杨氏县的百姓人人遵守,这就是刘显在杨氏县打响名声名望的第一步。慢慢的,刘显让杨氏县的百姓以自己的意志为意志,到时候振臂一呼,百姓云从,这样,杨氏县就是刘显的杨氏县。
一起张贴布告还有宣读布告的,也不会只有陈根、陈石等几人,刘显已经交待过他们,可以让他们在宣读布告的时候,如果百姓当中有人识字懂墨,可以马上邀请他们参加一起张贴布告的行动。这些人,可以不用跟一般的百姓一样去排队取粥食,可以跟他们一起吃喝。
事后这些人都叫来拜见刘显。
刘显这是为了搜罗民间的人才,不管是否具备真正的才干才华,也不管他们有多少的才能,只要懂字识墨的,刘显都可以搜罗来进行培养。
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今后的发展。如果刘显将来当真的可以发展起来,那就不是治理一县一城那么的简单了,而是一郡一州。到真的可以夺回大汉皇位,拥有那样的实力结束三国之乱,统一大汉,那么又得需要多少治理地方的人才?
一切高楼从地起,现在就做好基础的人才储备工作,总比以后需要用到人才的时候就没人可用要好。
另外,刘显建议王豹从这杨氏县的一万多百姓当中去云挑选官兵。这也不仅仅只是建议王豹去做,刘显也会同样从中挑选那些精壮之士加入刘府商队。
可以说,这一场赈济救援杨氏县的百姓的行动,并非就是可以活命一万多百姓那么的简单。也同样是刘显的一次崛起的契机。
也是刘显可以一网打尽杨氏县百姓当中的人才的好机会,无论文武,在这个时候都会冒头。
对于现在的刘显来说,就是识字的都算是可用的人才。
刘显和罗树等人到了城门,已经有许多百姓闻讯而来了。
这个时候,一般的百姓很好辨认,他们几乎都是衣衫褴褛,面有菜色,一个个有气无力的样子。还真的是走路都打摆的那一种。
不过,这个时候,他们都一脸喜色,人人激动得脸色都涨红了。
他们携家带口的,相扶持着走出城门。
这些,都是城门门内这一片区域的百姓。
刘显施粥的事,让全城都沸腾了,百姓奔走相告,告知那些根本就还没有醒来起来的百姓。
现在百姓也基本不会有什么的活儿干,这冬季十一月,能够种植的农作物还真不多。何况,现在他们都饿得有气无力了,又哪里还有精神体力去干活?所以,那些百姓最多就是出城外,看看可否挖到一些野菜什么的来充饥。
实际上,刘显从清水河过来进入杨氏县的时候,就可以看到那些荒野之地,早就被挖得坑坑洼洼,一些可以食用的野菜,早就被挖得干干净净了。甚至是一些干枯了的树木,都被挖出树下的树根来。
通过这些迹象,其实就可以理解得到杨氏县的粮食危机到了哪一种地步。
城南门外面的施粥点已经设置了起来,其实就是在露天的较大的空地上,搭建起一个棚子。再用一些泥石,搭架起一只只大铁锅。
大铁锅是钱宽后来又到各家各户去问,好不容易才借来了一批铁锅。
负责弄柴火的人已经弄了一些柴草过来。已经生火烧水了,就只等下米落锅了。
看着越来越多的百姓走出城来,刘显没迟疑,马上让人开始煮粥。
这会间,刘显从柳林村调来的人手也赶到了。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