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来看望惠六公的人,见满头大汗的盆崽到来,急忙让开了一条道。
“让开,快让开,杜先生来了!”。
“杜先生终于来了!”。
从屋内发出的声音就知,他们都在等待盆崽的到来。
“六公?你怎么样了?”见惠六公平躺着,眼睛一动不动直盯着屋顶的段梁,盆崽非常着急,急忙大喊道。
听见了盆崽的声音,惠六公知道他唯一的过法徒弟来了。费力地将眼珠往段梁上方挪动下来,面无表情地盯着盆崽,干涸的眼角更为深邃,黝黑的眉毛竖立,皱皱的皮肤绷得很紧,脸色苍白,嘴唇发黑,手脚伸得笔直。惠六公除了移动眼珠外,没有任何肢体语言,包括面对盆崽的呼喊,他都无动于衷。
盆崽极为伤心,他知道惠六公不行了,也知道自己只顾着流泪也没用。
在惠六公的儿子一个眼神后,盆崽知道该怎么做了。
盆崽准备握住惠六公的手,对他说上几句送终的话。可当盆崽触碰到惠六公那一刻,惠六公手指僵硬,五指长撑,而且撑得非常直。
盆崽一连试探几下,都没能抓起惠六公的手。
惠六公的手,黑筋爆凸,犹如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定住了他,任何人都动他不得。
盆崽试探几次不成,无奈地退回了那只手,说道:“六公,如果实在坚持不住了,你就安心去吧,我绝不会对不起你赐我的法号,我更不会对不起神界各位法师。各位神师为鉴,我一定会将你传我的戏法传承下去,而且是一代接一代,永不失传。一入法门,终生敬法,请你相信我!”。
听了盆崽一番话后,惠六公嘴角微微颤动了一下,接着另一只手,有如神助一样抬了起来,将紧握在手中用白色皮纸包裹着的东西,递向盆崽。
盆崽接了过来,心中五味杂陈,打开一看,原来是出师前所使用的令牌,那张白色的皮纸上写着几个字:“把令牌接走,你是身背法职弟子,可以独掌神坛,把坛位搬去你家,坛向朝东,天神在上,一入法门,终生敬法,望妥!”。
盆崽接过令牌后,惠六公那只手退了回去,笔直地倚着大腿,五指长撑,又用尽最后一口气,再次盯了盯盆崽,闭上了双眼。
一代宗师,与世长辞。
后来,盆崽才从旁人口中得知,自从他去送神做法出门不久,惠六公的病情就变得更加严重,邻里的人都守了他一天一夜了。
这一天一夜中,惠六公没吃没喝,躺在那里也是一动不动,不管任何人上前安慰,包括他的子女,他都无动于衷,只是手中死死抓做那皮纸包裹着的东西,抓的很紧,任何人都无法从他手中拖过来。
那人还说,或许惠六公昨天就已经不行了,他留住最后一口气,就是为了等盆崽回来,等盆崽见他最后一面,等盆崽的一句承若,等盆崽亲手接过他手中的令牌,才能放心离开。
盆崽听后,非常伤心,他痛恨自己,在惠六公最需要他的时候,自己尽然没能留在他身边。
惠六公的死,很快传了开。
这些天,就连数十里外的人,都赶来他家。
一时间,惠六公的家人山人海,每个角落无不站满了人,就连街阳下面的那块大田,都是人潮涌动。
如此场面,只为前来告别这位德高望重、远近闻名的传奇神界法师。
而这一幕,对宁孺威来说,就犹如发生在昨天。
那年,宁孺威刚好逢假期,当得知惠六公过世后,宁孺威也和大多数人一样,不畏舟车劳顿,迫不及待要去瞧瞧热闹。
出殡之日,不止是盆崽带的戏班,就连生前和惠六公唱过戏的人,也都赶了过来。踏入送神做法这一行,有个规矩,就是身背法职的师父离世,戏班们又要像抛桥过法那样,重新把所有的戏法原原本本地演绎一次。
那天,在人潮中,宁孺威站在盆崽身后,聚精会神地看着十七八个戏班同时唱戏,如此全身心投入,如此恢弘壮大的场面,生平他是第一次见。
由于堂屋宽度有限,加上进屋看戏的人实在太多,神案前的位置只有五六个,只供五六个戏班坐着,其他戏班大多分站两旁,有的甚至是在人缝中,有的爬到木楼上层,在空隙处探出头来,有的甚至因为人多根本进不了堂屋而站在门外,但是不管哪一个戏班,他们不因位置的影响,无不都是高声唱戏,唱得面红耳赤,唱到青筋暴跳。
当盆崽跪在堂屋中央,用九宫八卦甩出阴阳圣三卦后,站起身来,直面神案,闭上双眼,带头放生嘶唱戏文那一刻,宁孺威深深被震撼住了。
戏声高亢,撕心裂肺,直刺人心,这群人无不都是用心在唱戏,用他们的生命在唱戏。
唱戏是他们毕生的信仰,他们只能以此表达方式,悼念一位伟大法师的离去。
那天,宁孺威没有顾得上吃饭,或许也是因为前来的人太多,根本没有位置吃饭,宁孺威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堂屋半步,亲眼目睹了那场多达近二十人组成的豪华戏班最感人肺腑的演出。
直到下午近四点,戏班们才收了场,将载着惠六公遗体的棺材送上山。
待宁孺威回到家,天已经黑了,由于在人缝中站了一天,感觉特别疲倦,顾不上吃晚饭,早早就上了床。可是,尽管宁孺威已经非常困了,但还是久久难以入睡。
传统文化的经典,那种震撼力,那种百年难得一遇的画面,至今令宁孺威仍然历历在目,一切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盆崽没有食言,对于送神做法,成了他终生的信仰。
此后,盆崽家可谓车水马龙,上门请他送神做法的人此去彼来。他所带领的戏班,从南唱到北,从东唱到西,不仅法术深厚,他的神威,也得到了众人的敬仰,成为了落乌当地一带,又一位赫赫有名的大法师。
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对此,宁孺威也有了他自己的观点。神界,存不存在,不必去追究,神师,有没有,不必去沉迷。送神做法,只不过是给人一种精神安慰罢了,信的人则有,不信之人则无。他反对愚昧无知一味去信神,而忽略客观科学的存在,但他也敬重几百年来的文化传承,一系列经典演绎,相信是经过几代人甚至更多人的勤心苦出。民族文化的精髓,本应得到更为合理的传承。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