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初见丞相


本站公告

    将大部队并姜母托付给潘文,姜维与马盈快马加鞭地赶往南安。姜维想要送上份见面礼,去迟了生怕煮熟的鸭子飞了。



    只三日,便赶至豲道县。



    “是你自己闯进去,还是我去通报一声。”



    “……”姜维不知马盈为何会有闯进去这种提议,挠了挠头,“初来乍到,还是收敛些好。”



    马盈进营后,便似石沉入海,杳无消息。



    营门处,依旧挺立着两面金色锦旗,上书“兴复汉室”、“克复中原”,随风摇曳。



    整整一个时辰,军营内操练之声此起彼落,巡营士卒来往穿梭,却始终无一人出来,和姜维搭上一句话。姜维便如旗杆一般插在营外,与那两面金色锦旗遥相呼应,望着这座前所未见的浩荡军寨,视线渐趋模糊。



    “看来此处也非容人之处……”姜维望着那锦旗在风中翩舞,越来越觉得它们是在嘲弄自己,“难道自己这一身本事,还会就此埋没一生?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他嘴角挂着轻蔑的笑,潇洒地转身,决然地迈出脚步,可刚踏出两步,却又心有不甘的回头,心里满是憋屈,还有一丝不舍。



    如果就此一走了之,那与战场上的逃兵有何区别?更何况,马盈还在那里。



    日头已由东方,徐徐移至头顶。虽说初春阳光,温暖和煦,不似酷暑时那般毒辣,可不知是因为炙热还是焦虑,汗水沿着姜维那棱角分明的脸颊不住地滑落。



    “果然,是自己想的太过美满了。自己不过是天水郡中,一个籍籍无名的上计掾,任校尉也才数月,并无尺寸之功,又怎会一来便得到蜀军的器重。”站得久了,姜维双膝渐渐传来麻木之感,可灵台却愈渐清明,“或许自己眼中的自己,比自己高得太多了。”



    姜维不再抱怨,也不再自命不凡,逐渐心如止水,立在营外静候。



    就在此时,军营寨门大开。军营之中,十余人的簇拥下,一人头戴纶巾,身披素白鹤氅,手执羽扇,疾步走了出来。



    姜维远远地瞥了一眼,便知是大汉丞相诸葛亮。这身装束,早在陇西民间流传开来,便是三岁孩童,见了面前这人,也是识得的。



    见诸葛亮亲率众将出迎,方才一切的委屈郁闷,霎时烟消云散。在魏国,想要求见曹真、陈群等人,是何等样的不易,邓艾深有体会,姜维同样有所目睹。然而刚一到汉营,便能得到大汉丞相的亲自接待,这是方才孤立于风沙中的姜维,做梦都不敢想的。他不禁心窝一酸,竟有泪水欲夺眶而出。



    “降将姜维愧拜大汉丞相。”姜维纳头便拜,可膝盖还未触及地面,便被一双纤细却又遒劲的手,扶了起来。



    “无须多礼,我在蜀中便曾听闻天水幼麒之名。又收到子龙将军来信,说你武艺精湛。马盈那女娃子更是把你捧上了天。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丞相谬赞了。”姜维低下头,谦逊回道,却拿余光瞟向诸葛亮身后的众文武,果然见到了正笑嘻嘻地瞅着自己的马盈。



    “我听马盈说,你想做大将军?”诸葛亮语气平和,柔声问道。



    姜维还未及回答,便听到蜀军众文武中,有两三声冷哼传来,瞬间羞的面红耳赤,赶忙回道:“小子年少轻狂,丞相勿怪。”



    “年轻人,有凌云之志是好的,可这双脚总归是要踩在这泥土地上的。方才只是个小小的试探,请勿见怪。”所谓试探,自然指的是方才诸葛亮得了马盈通报,却刻意迁延不出,以观姜维心志。



    正所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若是潦倒之时受不得半点委屈,来日振翅翱翔,又能飞的多高呢?



    姜维也是聪颖玲珑之人,即便诸葛亮不点明,又怎会不理解对方的一番苦心,忙道:“不敢。方才只在旷野中站了半日,便已获益良多。若能侍奉左右,早晚恭临教诲,维之幸也!”虽然嘴上说的好听,但姜维心里也不是全无芥蒂。自己一个堂堂七尺男儿,初来乍到,便被诸葛亮这个猎人当做猎鹰来熬,难免有几分怨气。不过好在,猎人肯熬,至少证明自己在他的眼里,算是只雄鹰。从来没有猎人会去熬一只家雀……



    “呵!这话说的可真漂亮。”



    “哼!有杨仪这个马屁精还不够,又来一个。”



    “此等谄媚之人也配丞相亲自出营相请?”



    一阵窸窸窣窣的议论,传入姜维的耳朵里,甚是刺耳。他心中明白,自己在汉营中的发端,绝不会顺风顺水。



    “那你认为,要做大将军,最重要的是什么?”诸葛亮毫不理会众将的议论,依旧是语气和缓的问道。



    姜维低头沉思了一会,方才谨慎地答道:“大将军总领一国军事,不是姜维所能触及的,只能姑妄猜测。窃以为通兵法,懂谋略,善治军,明战阵,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农桑、食货、人情、政论,不所不知,无所不晓,方能成为大将军。”



    “你说的这些的确不可或缺。”诸葛亮摇了摇羽扇,对姜维的回答表示了首肯,“可我认为要成为将军,尤其是大将军,最重要的是心!一颗坚韧之心,无畏之心,包容之心,担当之心,执念之心!没有这颗心,再多的才华,到了真正的战场,面临真正的生死存亡,全无半点用处。”



    心?



    姜维从没探究过自己的心,他往往更注重他人对待自己的心,而非自己的本心,“丞相所言,振聋发聩!令维大开眼界。”这一次,众将并没再发出嘲讽之声,而是细细品味着这一席话语。只是不知马谡有否听到心里去。



    周遭一片寂静。



    “走吧,进营去瞧瞧。”说着,诸葛亮牵起姜维的手,引他进了汉营。



    姜维被这双手领着,似乎有些不会走路了。上次被人领着,还是自己的父亲,那时尚在蹒跚学步,恍然已过去了十多年。



    入得军营,姜维四处张望,好奇的像个新降生的婴孩。



    他从没见过如此宏壮的军营,或者说做了足足三年上计掾的他压根便没怎么见过军营。天水郡的军营他倒是见过,那里与其说是军营,不如说是闹市酒肆。



    整座营寨,扎于豲道县城东,背城傍水,扼出城东向之咽喉,地理位置绝佳。



    营寨内,军帐高耸,根基牢靠,用以固定的木桩粗如古树,麻绳壮似臂膊。颇有一股任尔暴风骤雨,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势。营寨内的布置也是整整有法。每三处军帐之间,互成掎角之势,一帐遇事,其余二帐可迅速援护。而整座营寨,又是由无数类似的三角,按五行八卦之学推演列置。若遇敌军袭营,但凡稍稍路痴的兵将,难免迷失了路径。



    此时正是正午时分,温煦的阳光下,营中的兵刃却泛着彻骨的寒光。汉军士卒也是个个眼泛精光,步伐矫健,动作划一。诸葛亮领着众人来往走动,巡营士卒见了,只是简单行个军礼,便即目不斜视地继续着各自的任务。



    诸葛亮治军,果然名不虚传!姜维越走,心中越加敬服。



    他寻得个机会,悄声问道:“敢问丞相刚刚所说,在蜀中便曾听说过小子的名姓,是客套话还是……?”



    “当然是确有其事,天水幼麟之名,我在蜀中便已有所耳闻。你有所不知,为了此次北伐,我所付出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别说是你,便是令堂、马遵,甚至马昂、梁绪、尹赏等人的名姓、出身、经历、喜好,我也全都了若指掌。还有你与马昂、马遵之间的恩怨,前因后果我也一清二楚。”诸葛亮摇着羽扇,微笑着说出这些为北伐所做的周密筹备,像是闲话家常般平常。



    姜维的心里流过了一股暖流。那是久处陇西贫寒之地的他,所不曾感受过的。



    入得中军大帐,诸葛亮引着姜维与一众文武认识。



    整座军帐中的文武官员,约莫有二三十人,而姜维目前所认识的,唯有马盈一人而已。只是当诸葛亮介绍到马岱时,姜维的眸子里掠过了一丝寒芒。显然,他虽已开始动摇,但显然并未完全相信当年的血案与西凉马家无关。



    紧接着,诸葛亮便宣布任姜维为丞相府参军。



    参军,又是参军。可这次,姜维激动的眼眶泛起泪花,身子也不住地颤栗。参丞相府军事,与参天水郡军事,犹如天地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众将一片哗然……



    “丞相也太抬举这小子了!”



    “他有何德何能,刚来便能任参军!我可是当了多年的县令、太守,方才入得丞相府,得了参军一职。”



    “若是没有真才实学,爬得越高,摔得越惨。咱们就等着看笑话吧。”



    “你们还是少说两句吧。丞相的眼光,一向准的很。”



    这些人的反应,并不难理解。一个降将,无半点功绩,又无声名在外,只凭赵云与马盈的颜面,实在很难令人信服。姜维看在眼里,却默不作声,只在心里悄悄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尽快立些功劳,让这群人另眼相看。



    今日的军议只有一个议题——夺取天水。



    其实就此议题,众人已商议过数次,初步的战术也已敲定。只是如今姜维来投,身为天水人,或许另有良谋,故才有此军议。



    诸葛亮率先发问:“姜维,你自幼便在天水长大。对于取天水,可有何良策?”



    “丞相,维只消一人一骑,包管马遵束手来降。”话刚说出口,姜维便后悔了。或许是初入汉营,便颇为诸葛亮赏识,让其有些飘飘然;又或许是立功心切,急于证明自我,因而略显急躁,总之他绝不该用此等口吻献言献策。



    只因这话在众将听来,既是狂言,又是讽刺。魏延原本提议自领三千兵马强攻,一日内可破城;马谡先前也曾献计,派人携南安太守兵符印信,并亲笔书信为凭证前往天水求援,诈马遵来救南安,待其出城,伺机攻取。



    可与姜维所言相比,魏延的攻城之策,伤亡在所难免,只能算作下策;马谡之计,虽设计巧妙,但终归免不了战场拼杀,最多只能算作中策。而姜维之策,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果然,马谡目光阴翳,涨红着脸向前斜跨一步出列。他身披一件浅墨色鹤氅,手里也握着一柄羽扇,颌下蓄尺许长的美须,容颜清秀俊朗,看上去颇有几分诸葛亮年轻时的影子,只是虽外形神似,却失了潇洒风流的气韵。



    “大言不惭!你是想单凭一张嘴去劝降?”马谡拿羽扇指着姜维,声音尖锐地质疑道。



    姜维正想厉色反驳,却听到一旁的马盈悄悄递来句话:“这人就是马谡,算是丞相的学生,很受器重。”霎时便将脾气按下,心想既是丞相的学生,自然须留三分薄面。



    姜维犹豫了一会,方才答道:“正是……”



    “你刚刚叛国来降,马遵怎么可能听你的,去了不是白白送死?”马谡语调回复了往日的平缓,只是在叛国来降四个字上,加了重音,仿佛在提醒着初来乍到的姜维,牢记自己的身份。



    姜维当然能听得出马谡话里有话,当下不再客气,厉声驳斥道:“你根本不了解马遵!他是那种把自己的命,看得比一切都重的人。若是为了活命,莫说我曾打过他的儿子,即便是杀了,他表面上也不会见怪。”



    的确,比起姜维,马谡对马遵了解自然差得远。他的谋划只是纸上推算出的,与实际却可能相差甚远。可他不愿就此罢休,捋了捋颌下美须,略一沉思,和颜劝道:“你初来汉营,又是丞相看重的人,将来必是国之栋梁,怎能让你去孤身犯险,以性命做赌注。还是依原先之策,派人诱马遵出城的好。”马谡这几句话说的颇为精巧,表面上看,是关照新人,呵护姜维,不想姜维前去冒险,可真实的心思究竟如何,只有他自己最为清楚。



    “马参军,你的计策着实很精妙,也深得兵法之道。可是……”



    姜维未讲完,便感觉身后有人在不断地拽着自己的绿袍。扭头看去,一个四方脸庞,目光如炬,处处给人一种成熟稳重之感的汉子正朝自己笨拙地挤眉弄眼,那画面着实有些违和。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