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天翻地覆


本站公告

    “好了,不说这些了。”



    李勣两眼眯起。



    这一眯,丹凤眼就像是闭起来一样,轻抚长须,像文臣多过武将。



    “既然苏定方将兵法传给你,如此看好你,老夫也想考考你,如何看大唐这两场仗。”



    “您老说的是对吐蕃和辽东?”



    “对。”



    虽然不知道李勣是出于什么考虑,但见他如此看重自己,苏大为想了想答道:“吐蕃强盛,苏将军虽能取得战果,但却无法伤其筋骨,吐谷浑已失大半,短时间内,是没法夺回来了。”



    比起原历史上,整个吐谷浑都被吐蕃吞并,吐谷浑王族向大唐内迁。



    如今在苏大为的建议和情报支持下,苏定方出兵比历史上要早了不少。



    叶谷浑还剩一小半在苦苦支撑。



    这已是最好的结果。



    “至于辽东……”



    苏大为想了想道:“辽东那边,程名振将军和薛仁贵听说也进展顺利,打得高句丽节节败退,应该能取得不错的战果,不过高句丽虎死架不倒,应该还不至于灭国,还能支持许多。”



    说完,他看向李勣,见他抚着长须,眯着眼睛,脸上无喜无悲,看不出心里想法。



    于是拱手道:“英国公,不知我的答案您满意吗?”



    “大体不差。”



    “那……”



    “苏定方那里我不担心,他用兵老辣,就算不能一战灭吐蕃,我军也吃不了亏。”



    李勣挥挥手,言语里,颇不把吐蕃放在眼里。



    苏大为忍不住在心里吐槽:你们这些名将,把敌国当成什么?吐蕃啊,雪域霸主,与大唐相爱相杀百年,说灭就灭啊?哪怕强如苏定方,在吐蕃这里,遇上天才的战略家禄东赞和吐蕃名将论钦领,也难扩大战果,最多让吐蕃收敛点,稍为拖延一下吐蕃扩张的脚步。



    待大唐把精力投向北面,便又是吐蕃的扩张之机。



    正在心里想着,耳中听到李勣有些忧虑的声音:“我担心的是程名振那边啊。”



    “嘶~英国公此言何意?”



    苏大为不由倒吸了口凉气。



    程名振,洺州平恩人,大唐宿将。



    早年在窦建德麾下,后投李渊,经略河北。



    唐武德六年,跟随太子建成打败刘黑闼,升任营州都督府长史,封东平郡公,后改任洺州刺史。



    贞观十八年以后,多次率军攻打高句丽。



    苏大为在脑海里回了一遍关于程名振的信息,得出结论,这是一名老行伍,虽没听过有多大才干,但胜在稳妥。



    他的用兵,虽然不如苏定方等名将耀眼。



    但整个大唐,不,放眼全天下,如苏定方者,又有几人?



    攻高句丽,李治以程名振为正,以薛仁贵为副,就是看中程名振多次征辽东的经验,以一个发挥稳定的老将为主,搭配一个雪藏十几年,锐气正盛的薛仁贵为副,其用意不言而喻。



    征辽东,最难的不是敌国有多强,而是环境。



    辽东苦寒之地。



    昔年太宗征高句丽,也不得不因为天气骤寒而回师长安。



    恶劣的天气,才是高句丽人最大的武器。



    程名振和薛仁贵都有从太宗征辽东的经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无论从哪方面看,李治这个将帅搭配,都没问题。



    “你是不是觉得程名振是宿将,薛仁贵的勇猛,又可以弥补他的沉稳?”李勣的眼光相当老辣,一眼就看出苏大为的想法。



    他抚须来回走了两步:“老夫也觉得没问题。”



    那你还说个屁!



    苏大为看着这个大唐第一名将,暗自揣测对方叫自己来的真实目地。



    “但是最近的战报有问题。”



    “哦,老夫忘了你看不到战报。”



    苏大为瞪眼看着他,怎么觉得这老头这么可恶呢?



    李勣的话锋一转,喃喃道:“太顺了,太顺了……对手是泉盖苏文,岂能如此顺利。”



    苏大为张了张嘴,脑子里仿佛有一道电光闪过。



    这一瞬间,他终于明白了李勣的想法。



    泉盖苏文,原名渊盖苏文。



    为了回避李渊的名字,故改称泉盖苏文。



    渊氏家族出于高句丽五部中的顺奴部。



    渊盖苏文父亲渊太祚为高句丽东部大人、大对卢,相当于宰相。



    盖苏文继承父职为大对卢,掌握高句丽军政大权。



    贞观十六年,高句丽荣留王和他的心腹计划除掉一些高句丽内部有势力威胁到王位的将领,第一个想要除去的就是渊盖苏文。



    结果行事泄露,反被渊盖苏文借设宴款待之机,在宴席上杀死了荣留王的百名大臣,后又闯入宫中,杀死荣留王并分尸,而且事后没有给荣留王进行葬礼。



    渊盖苏文之后自封自己为“大莫离支”,立荣留王的侄子高藏为王并摄政。



    高藏王完全是他手中傀儡。



    此即高句丽版“胁天子以令诸侯”。



    史载,渊盖苏文“貌魁秀,美须髯,冠服皆饰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视。使贵人伏诸地,践以升马。出入陈兵,长呼禁切。”



    就是说渊盖苏文长得很高大,很帅,喜欢穿金色,身上佩五把刀。



    所有人见到他没有不害怕的。



    而且骑马别人是踩马蹬,他是令高句丽的贵族趴在地上给他垫脚,踩着人上马。



    其气焰嚣张若此。



    贞观十七年,太宗遣使专程前往,册封高藏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



    同年,高句丽大举攻伐同为大唐册封的属国新罗,连下其四十余城。



    是的,高句丽并百济、新罗,名义上都是受大唐册封的属国。



    这份属国是大唐赫赫兵威给打出来的。



    不管私下如何,至少在明面上,高句丽是要尊重大唐,奉大唐为宗主国。



    高句丽王、百济王和新罗王,最高只能称王,还要受大唐册封,才被天下承认。



    后来太宗遣使持诏书往高句丽调解,劝高句丽和百济停止侵略新罗,却遭到渊盖苏文的拒绝。



    为此,太宗以盖苏文杀君欺臣,残虐民众,今又违诏,侵略邻国,不可不讨,遂引发唐征伐高句丽之战。



    可以说,若不是泉盖苏文如此强硬,拒绝宗主大唐的调解,很可能不会发生贞观年间,唐与高句丽之战。



    对大唐来说,只要属国听话,没必要消耗国力去攻伐。



    而且打下来,那里也没太大的油水,没有利益,远不如攻下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来得富庶。



    但是泉盖苏文的嚣张作为,破坏了大唐宗主国的威严,开了一个很坏的头。



    为了维系大唐的朝贡和藩属体系,大唐必须惩罚不听话的属国。



    这是当时的世界规则。



    贞观十八年,太宗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岭、硖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从莱州走海路向平壤进军。



    又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六万,以及兰、河二州归降的胡人,向辽东进军。



    前面说过,大唐对外征战,一般五万人左右是标配。



    极少超过这个数。



    唯二的例外,一是李靖举倾国之力征东突厥。



    二是,此次征辽东。



    太宗亲率精兵,大唐名将如李勣、江夏王李道宗、张亮、阿史那思摩、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倾巢而出。



    还有长孙无忌等人随军赞画。



    可以说是唐自征东突厥以来,第二次倾国之力打这样一仗。



    灭国之仗。



    太宗的战略,便是不打则已,一打,便要毕其功于一役,将高句丽之患一次性解决。



    最少,要要打断高句丽的脊梁,使其无力再对新罗动兵,不再具有挑衅大唐朝贡体系的威胁。



    此战,渊盖苏文的战略是坚壁清野,节节抵抗。



    唐军虽屡有斩获,杀敌无算,但最终顿挫于安市城下。



    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太宗不得不下令班师回朝。



    从战术上来说,大唐是胜了。



    但从战略上,并没有达到太宗自己定下的目标。



    时人称渊盖苏文为高句丽“铁壁”。



    有此人在一日,唐军终难克辽东之地。



    太宗生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灭国无数。



    唯没有灭掉高句丽,引为生平之憾。



    此次李治命征辽东。



    李勣因执掌兵部,而且年岁已高,所以李治并没有考虑起用他。



    但李勣作战经验何等丰富,从大唐立国以来,几乎参与了所有唐军对外征战。



    用兵之道,早已炉火纯青。



    战场嗅觉极其敏锐。



    从一道道往来的战报中,他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



    “我了解泉盖苏文,这是个老狐狸,极其坚韧,有他在一日,我军征辽东不会这么顺的。”



    李勣似是自言自语,又似有意说给苏大为听。



    “英国公,那我们能做些什么?”



    李勣摇摇头:“千里之外的战事,我们能做的极其有限,老夫已经派百里加急,命人送信给程名振,希望还来得及,怕只怕……”



    怕只怕,若是来不及,孤悬在外的唐军,会有覆亡之险。



    一想到这里,苏大为只觉手心渗出了冷汗。



    一直以来,他都习惯了唐军的胜利,仿佛唐军得胜,是理所当然。



    全然忘了,其实战争,特别是孤悬于外的战争,哪有那么容易?



    哪一步,不是游走在悬崖边上?



    一个决策失误,一个反应不及,中了敌人诡计,很有可能就是败亡的结局。



    正如后来的唐军大非川之败。



    “若程名振军有失,如今苏定方在西北用兵,轻易动不得,我料定陛下必定会派我出山。”



    李勣看向苏大为,那双眯起的丹凤眼猛然张开,里面神光凛凛。



    “到那时,苏大为,你可愿助老夫一臂之力?”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