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原来公公是为此事而来。”朱由检转回到龙案后坐下,吩咐道:“来人啊,快给魏卿家搬把椅子来,沏一壶好茶!
这件事董爱卿前几天曾跟孤王提及过此事。
孤王思来想去,斟酌再三,觉得此事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所以让董爱卿先咨询下各位大臣,看看各位大臣是否有什么异议。
魏公公,你为此事深夜来找孤王,难道是因为此举不妥?”
“皇上,此举大大的不妥啊!”魏忠贤刚刚坐下,又立刻又跪倒在地。
朱由检眉头一皱,奇道:“公公何出此言?
董爱卿这法子乃是受议会的启发而来,这段日子,议会虽然闹出了很多笑话,但也为朝廷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可谓成效卓著。
虽然议会也出现一些问题,但都是细枝末节的小事,只要加以规范,相信完全可以改过来。
内阁借鉴议会的方式,会有什么问题?”
“皇上让董将军去问各位大臣的意见,是不大可能问出什么结果来的。因为此举对各位大臣都是有利的。即便是对老奴而言,也是如此。
此举一旦真的实施,各位大臣都能从中得到好处,手中的权力也会大出不少。唯一受损的,恐怕就只有皇上啊!”魏忠贤叩头奏道,“陛下请想,内阁各位大学士原本是由陛下选出,辅助皇上治理国家,说到底,这权力还是归于陛下。内阁只是辅助皇上治理天下的工具。
皇上如果认为哪为阁老不合适,只要稍做暗示,按照惯例,那人自然就会负罪请辞。皇上完全能够控制住内阁,让内阁按照陛下的意思办事。
可是董将军所提内阁改制的方案一旦实施,那么,内阁的人选将不再决定于陛下。内阁大臣也不必再按照陛下的意思办事。无形中,陛下就会被内阁所架空,内阁成了可以与陛下分庭抗礼的存在。内阁大学士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
此举无疑相当于让陛下将治国的权力拱手让于了内阁。除非内阁掌握在陛下自己人手中,否则,皇上日后想要插手朝中政务,恐怕是非常之难。
皇上难道忘了当年太祖皇帝为何要废除宰相吗?”
魏忠贤实际上提出了皇帝与宰相之间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制约、抗衡的关系。
华夏历代王朝,其实都是讲究“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宰相丞相制度实际是这一理念的提现。
君权实际上是皇帝意志的体现,而相权某种意义上说是,是士绅阶层意志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但又同时相互争斗,此消彼长,相互制约、平衡。
君权比较强势之时,往往相权便处在比较弱势的地位,这时整个国家的政策体现的更多的是皇帝的意志相反,相权强大之时,君权就会处在比较弱势的地位,朝堂更多体现的是士绅阶层某一派系的意志。
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于大臣十分猜忌,而宰相权力太大,朱元璋认为宰相权力太大会威胁到皇权,为了巩固皇权,便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0年,对左丞相胡惟庸以“图谋不轨”诛杀后,干脆乘机废除宰相制度。
但废除丞相,相当于君权、相权的权力都集中到了朱元璋的身上来。这就对皇帝的要求非常之高,不但要求皇帝有充沛的精力,勤于政务,还要求皇帝要了解民间各方面的情况,有丰富的经验和不一般的能力,能够根据问题采取适当的应对方案。
明太祖朱元璋来自于民间,对民间的疾苦和官员的一些伎俩,了如指掌。同时,作为开国皇帝,长期以来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也锻炼出了朱元璋,让他拥有丰富的经验和非凡的能力。
没有了丞相,虽然辛苦一点,但同时也少了相权的掣肘,朱元璋处理政务起来反而更得心应手。
永乐皇帝同样是从战争中走出来,对民间的了解,丰富的经验、杰出能力以及充沛的精力与勤勉的态度,他一样也不缺,所以,没有丞相,对他也不成问题。
可是大明的皇帝并不是个个都像他们一样,绝大部分皇帝,都是在皇宫中长大,自小就与民间脱离了联系,对百姓和大明实际情况的了解仅限于文字和他人的口述。同时,他们登基做皇帝时,往往并没有太多从政的经验,也缺乏对能力的锻炼,各人能力有长有短。
至于充沛的精力与勤于政务就完全靠皇帝的运气和各自的觉悟了。大明有诸如朱元璋这样的勤快皇帝,也有像嘉靖、万历那样因为种种原因长期不上朝的皇帝。
这样一来,将权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光靠皇帝就想治理好国家,就显得不太现实了。
大明的内阁制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大明内阁始建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内阁制度自此此建立。内阁开始时只是作为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成为大明的行政中枢。
内阁辅臣的人数一般为一人至七人不等,内阁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是具有顾问身份,皇帝才有最终决定的权力,大学士也很少有机会参与决议。
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地位也水涨船高,日益受尊崇。
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已经相当于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所不同的是,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必须依赖于太监的合作,送达给皇帝批红。
首辅大学士的职权虽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一代明相张居正与大太监冯保的关系就是如此。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