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章:应对之策


本站公告

    正月初六,休息了五天的大明朝官员们又开始上班。不过看样子很多人都没闲着,只是第一天,就有一大摞奏折呈了上来。



    “皇上这些奏折是各地的御史参不法宗室的折子,大部分都是欺男霸女、霸占田地、强买强卖。”陈德润看着朱由校有些疑惑的目光,连忙解释道。



    “此事交给宗人府、礼部、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协同处理,让各地的锦衣卫将事情核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法严办!”朱由校听说是这些事情,当下吩咐道。



    大明也是有宗人府的,只是后来宗人府没有了什么实权,权利都交给了礼部,只有虚衔而已。不过这种事情宗人府还是要出面的,这叫师出有名,名正言顺。



    朱由校年前那一番动作,御史台的御史们看在眼里。现在朝廷没有什么大事,既然皇帝想整治宗室,他们自然要积极响应。现在皇帝不好骂,没有什么大过错,无非是不上朝而已。各地的宗室,参起来毫无压力,还能博得一个不畏权贵的名声。御史们想要清名,朱由校想整治宗室,算是互相利用吧,有了这些东西,整治起他们来也没有多少压力。



    朱由校的意见被陈德润传达给了内阁,内阁对于这样的事情自然也乐得顺水推舟,宗室自己作死,又能怪的了谁。



    不过这都是一个小插曲,没过一会,陈德润一路快跑送了一个奏折进来。



    “皇上蓟辽督师孙承宗有500里加紧送到。”



    听说是500里加紧,朱由校心里咯噔一声,莫非是建奴又有什么动作了。连忙接过了奏折,看了一会送了一口气,不过紧接着眉头皱了起来。



    这份奏折的主要内容是:探子回报,建奴派莽古尔泰、岳托帅两旗人马不日东征朝鲜。另外皇太极亲帅两旗人马与蒙古各部会盟,准备征讨察哈尔部。



    看来皇太极的日子确实不好过,东征西讨也是为了应对粮食不足,资源短缺的问题。朱由校合上了奏折,思索着,既然是这样那就更不能让他如意了。



    “召六部尚书、内阁诸臣,武英殿觐见。”朱由校觉得这事得和大臣们商议一下,自己做主以后被他们知道了,也不好看。



    朱由校来到武英殿的时候,几位阁老、六部尚书已经在武英殿等着了。



    “臣等参见吾皇万岁。”在刘一燝的率领下,十几个人一起向朱由校行礼。



    “诸位免礼,都请坐吧。”朱由校摆了摆手,然后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今天朕接到了孙师傅传来的500里加急,皇太极准备兵分两路,一路向东征伐朝鲜,一路向西征讨察哈尔。具体的详情都在这奏折里,你们看看吧。”朱由校简单的将事情说了一遍,然后把奏折给了陈德润。



    陈德润拿着奏折,给在场的大臣们传阅。



    朱由校端起茶杯喝了两口茶,见大臣们都看完了,这才放下了茶杯。



    “此事该如何处理?”朱由校望着诸位大臣,轻声问道。



    “臣以为,建奴此次兴兵,与皇上之前查处八大商有关。原本八大商准备运往辽东的物资,被我们查处,皇太极没有补充,所以才兴兵。既然他要兴兵,我们自然不能坐视不管。尤其是朝鲜,去年朝鲜就被建奴征讨。今年如果再来一次,如果朝廷没有动作就怕朝鲜会离心离德。以臣之见要做两手准备,第一:命孙承宗、袁崇焕率兵骚扰建奴,摆出一副要进攻的态势,让建奴不敢肆意兴兵。第二:将此事告诉朝鲜和林丹汗,让他们有所防备,免得被建奴打个措手不及。”刘一燝虽然不怎么精通军事,可是真么些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说起方案来也头头是道。



    “刘阁老所言甚是,孙承宗和袁崇焕也要做好两手准备。第一,如果建奴迎战,则谨慎行事,不可过于冒进。第二,如果建奴不应战,则可以适当的加强进攻,有机会能收复几座城池那就再好不过了。”已经调任兵部尚书的袁可立说道。



    “建奴此番动作,让朕很担心,一旦他们征服了朝鲜,则没有后顾之忧。宁远一线虽然固若金汤,可是一旦建奴征服了察哈尔,则可以多出千里战线。这些年朝廷主要精力都在宁远,如果建奴从别处入关,各地关口是否能抵挡的住?如果抵挡不住,建奴长驱直入可以直接威胁京畿。”对于宁锦防线朱由校当然不担心,他担心的是久无战事的其他关口。



    “臣正要上奏此事,近年来朝廷为了辽东之事不断加饷,大量钱财用于经营辽东。其他各地边防糜烂,若是建奴真的征服了察哈尔,各地关口必不能守。以臣之见,当选派干吏,巡视各关口,检查训练边防。臣听说各关口冒领军饷严重,很多地方登记册上有几千人,实际上几百人都没有,应该招募精壮补充边防。另外各地屯田也被破坏,臣请重新恢复屯田,减轻朝廷负担。现在户部虽然不缺银子,可是缺粮食,这几年北方各地均有灾情,粮食欠收。南方许多粮商趁机囤积粮食,哄抬市价,此事不可不察。”说话的是新上任的户部尚书毕自严。



    “粮商囤积粮食一事,可以让各地锦衣卫严查,凡是有恶意哄抬市价者,必然严惩。只是现在北方粮食欠收,粮价上涨是必然之事。朕听说安南等国,一年三熟,朝廷是不是可以派人到各国收购粮食,就算他们今年粮食不多,也可以和他们约定粮价,以后年年购买。海运粮食到天津,然后再分到各地,比起从南方运粮食到北方消耗还要小一些。”朱由校一直就有从东南亚进口粮食的打算,不过这是第一次提出。



    “购粮之事可行,近几年两湖开始大面积种植棉花,粮食种植减少。原本两湖是粮仓,现在需要买粮食。江南的商人便从安南等地购买粮食到两湖换棉花,不过规模不是很大。朝廷出面到安南等国购买粮食,可以解决粮食的问题。”毕自严不愧是打理户部对年,对于各地的经济形势还是很清楚的。



    “从安南等地购粮可行,只是现在郑芝龙等人雄踞海外,就怕他们会趁机劫掠。”袁可立在一旁开口说道。



    “那就加大船队规模,同时对郑芝龙招抚。可以封他南洋水师提督,驻扎在台湾。如果仅仅官职不够的话,封他一个靖海伯的爵位。招抚郑芝龙还有一个好处,我们可以在各地开市,与外国交易,收取关税增加朝廷税收。”朱由校不假思索的说道。



    郑芝龙现在势力渐渐扩大,朝廷无力征讨,如果是当年郑和时期,哪里还有郑芝龙什么事情,说来也奇怪的这姓郑的难道就适合航海?其实现在明朝水师力量也不弱,只不过分散在各地。这个时期信息传递很不方便,指挥几百艘战船作战,不亚于在陆地上指挥十几万大军,这种人才现在也许有,反正朱由校现在是没有发现。



    招安郑芝龙的事情,之前福建巡抚就上奏过,当然也同意了,只不过没有给这么高的官职,也没有许诺给爵位。现在朝廷拿出南洋水师提督的官衔,又给了一个伯爵,如果他还不知足,那咬牙也要想办法除掉他。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