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几年前,笔者曾发数文:《古代中国步骑对抗模型(二)、(四上)》,《兵家论史之宋之衰亡》,《驳曾瑞龙的经略幽燕》,阐述了宋朝君臣和文人乱造军事理论和实践的可笑之处,揭露了他们在《武经总要》里根本就看不懂唐朝及之前兵家“有效射程内火力齐射、饱和攻击、继而迅猛反冲锋”的战术组合,愚蠢地吹嘘:自己的弩阵就好了,五尺之外尚能发射。
其实,因为军队是高度组织的团体,战争是系统科学,所以战场的战术运用,主要目的不在于杀伤多少敌人,坚持多久,而在于更快和更有效地打垮敌方的战斗组织系统,最好是连敌方的指挥体系也一同打掉。所以汉唐乃至之前的兵家都是遵循这一法则,利用紧凑的战术节奏,强调火力齐射与迅猛冲锋结合,迅猛地击败敌人。关于这一战术,先秦齐国兵家兵书《六韬》的后三韬里就反复提到,同属齐国兵家体系的《孙子兵法》也强调“势险节短”、全胜、兵贵胜不贵久等理念。
唐太宗李世民喜欢亲率玄甲精骑突阵,反复冲杀,攻击敌方首脑,就是这一战术的运用。他本人也精于射箭,以尉迟敬德和秦琼等人持长槊大枪相伴。
2、其实不仅宋朝君臣文人编的《武经总要》是在抄古书过程中夹带自己臆想的垃圾,就算是经历过军旅的文人,写出来的东西也是可笑之处颇多。就以被宋史研究者当专业书的华岳的《翠微北征录》为例:
(1)弩手甲制里说:“马军、枪牌等手例欲身材长大,独弩手不嫌矮短,故军中类选不及等仗者为之。”
但是,这是与唐及之前兵家的理论实践相反的,资料如下:
战国时期《吴子·治兵第三》吴子曰:“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
后来直到北朝、隋朝、唐朝的军演中仍然采用使用这种模式,唐朝杜佑的《通典·军礼》等节都有记载。
秦汉时,选拔士兵就是三大类:材官、骑士、水军。材官又以能开强弩的大力士为崇尚标准。
所以,战国汉唐以来,弓弩手的选拔从来都不是不怕矮短,而是要求能开强弩的高大力士。战国的吴起还推崇高大的弓弩手在后,持矛戟的矮个子在前的阵型,可以在行进中发动齐射和冲锋,不需要前排长矛兵跪下,或者弓弩手在前发射然后退回到后。
汉朝军阵,笔者曾举过西汉李陵阵、东汉段熲阵、东汉麹义阵为例,说明那时是戟盾手或长矛兵在前跪伏,强弩手在后和左右齐射,然后发动迅猛反冲锋。
杜佑《通典·兵典》里唐朝李靖兵法也是弩手在敌近30米时弃弩,拿起陌刀棒,与战锋等队齐入奋击。
(2)是不是宋朝军事选拔和战术进步了?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问题的症结很简单,就是战斗能量的合理分配而已。
高大强壮的步兵选手首先使用强弩进行远程射击,比起让矮短少力的南宋弩手用弱弩,杀伤和停止作用好,是很明显的。而从组合上分析,把最有体能的长大战士一开始放在前面无所事事,只等着肉搏,而让矮短士兵弩射的华岳型军阵,其运用战斗能量的不合理浪费也是明显的。而战国汉唐的弩手并非不能肉搏,他们有矛戟协助,有时间拿起兵器参与肉搏,所以能让强者的战斗能量发挥充足,弱者的战斗能量协助发挥,是明显合理的分配。
宋朝技战术的可笑愚昧,不如汉唐,是很明显的。
如果有人非要争,矮个子里也能挑选出不弱于高个子的大力士,我只能评价:你吃饱了撑的!
(3)弓箭制里,华岳又扯箭簇和箭不能太重,否则射得不远,不到百步,不透甲,箭重过10钱,弓力当用一硕。(沈括梦溪笔谈说一石是九十二斤半宋斤,换算也就是接近60千克)
问题在于,在这里,华岳又是胡说。唐朝杜甫都知道“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唐太宗更是以使用大重箭出名。更好笑的是,《周礼·三十二》里司弓矢时竟然提到了六弓四弩八矢之法,其中实战用的就是箭速不疾的大梢弓、重杀矢,唐朝杜佑的《通典》就把这话又抄了一遍。
实战中,本来就强调破甲、停止作用,明朝戚继光就是强调过北虏、倭寇都用重箭,抵近射击,中者难挡,多死。所以至少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军事领域就一直知道要尽量使用重箭强弓弩,连儒家摘抄书《周礼》里竟然也有记载,并且明确说了适合射甲革的王弓、弧弓就是“往体寡,来体多,箭速不疾”的大梢弓,用重的杀矢近射,就是明清时的大梢弓重箭。《史记》里飞将军李广也是喜欢近距离射击,强调一发倒地。唐朝杜佑《通典·兵典》里李靖兵法中,弓手也是在敌近六十步(90米弱)开始发箭,并非百步远程射击。
所以,华岳的《翠微北征录》前不能对得上战国《周礼》的记载,汉唐的各种记载,后不能对上明朝戚继光的实证记录。纯粹放屁一样!
不知道那些把小梢弓当汉族弓代表,大梢弓当蛮夷鞑子货的家伙,怎么解释你们的轻浮无知?!
3、宋史界和宋吹们喜欢吹捧宋朝文化多么昌盛,包括军事书有多少继承和创造。其实,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学术和文化造假的第二次,第一次是儒家当政时的西汉后期直到魏晋。
宋朝官方编的《武经七书》里,除了先秦的孙子、吴子、六韬、魏缭、司马法外,另两本可疑,尤其是《李卫公问对》!明明有唐朝杜佑《通典·兵典》里摘录的李靖兵法操典不用,非要拖出一个垃圾!
《李卫公问对》里胡说李靖六花阵是外方内圆,沈括的《梦溪笔谈·补笔谈三》里更是发挥联想说:八阵九军是方阵法,少阴包老阳;六花阵七军是圆法,老阴包少阳。
其实李靖的六花七军阵的编制和行军、扎营、布阵,唐朝杜佑《通典·兵典》里记载得很清楚:
(1)就是在老配置方法中军、前后左右四军的基础上,加右虞侯军作为前锋开路,加左虞侯军后备,退回时,则左虞侯做前锋开路。
(2)在空旷平地扎成四面营时,右虞侯军在前军的右边并排,中军的前之右,左虞侯军在中军后之左,“状如丑未”,就是按照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等的排列,在1——3点方向和7——9点方向。整个营地外观呈正面宽的长方形。
(3)李靖兵法布阵,强调的是五种兵进行二线配置为主,和宋朝文人吹的黄帝阵法风后握机完全不搭。
(4)其实李靖兵法里扎营,只是说了“圆三径一,计算需要的外边总长,然后除以三”。要搞清这里的道理,起码得知道古代中国的数学史:古代计算圆周率,由不精确实测和内接正六边形得出圆三径一,后来有外切正六边形算法,魏晋时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里提出正多边形的割圆术,算到正3072边形,3.1415——3.1416,后来祖冲之又进一步发挥,算到了小数点后7位。
(5)所以,李靖兵法扎营里的算法,是利用内接多边形周长和圆周长相近的道理,进行的不够精确、但是够用的一种军事数学而已。同《李卫公问对》《梦溪笔谈》里托古扯淡的什么方法圆法根本就是两回事。宋朝君臣文人的轻浮、虚妄、无耻、恶心古人,由此可见。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