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乙二年,周军攻商。您没看错,未来的周文王在这一年和商朝打了起来。而此时,姬发估计还没出生呢。关于这场战争史书没有详细的记载,我也没有办法向您说更多的。我猜想这次攻商应该只是姬昌对父亲被杀表示不满,而商朝那边也理亏,所以双方都没较真。
受封神榜的影响,我们脑海中的姬昌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好人,也是一个智者。那么,历史上呢?个人认为两者差不太多。
姬昌执政早年一点也不“文”。他曾在四年内连续灭掉邘、密、黎等国,打得西戎喊爸爸!可能就在这之后,有了前文周国攻商的一幕。攻商之后,姬昌明显地看到两国的差距,特别是文化方面的差距。因此,姬昌弃武从文,大力发展内政。渐渐的,姬昌就变成我们熟悉的模样。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商朝。
帝乙在文治上没什么建树,他的一生就是在战争中度过的。
帝乙九年,夷方正准备攻商。帝乙事先得到消息先发制人,企图乘夷方没有防备杀过去。没想到刚走到半路上,孟方杀了出来,把武乙打了回去。武乙当然不能忍,第二年就找这两个小混蛋算账,成功教他们做人。帝乙刚缓过一口气,就听说东夷人第N次大规模攻商,将商朝的后方搅个稀巴烂。武乙硬着头皮,也大规模反击。这一仗下去,东夷人倒是打跑了,商朝半条命也没了。就这样,商军主力一直被牵制在江淮一线,久久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周国乘这个机会,慢慢发展成一个庞然大物。
公元前1075年,商朝迎来最后一位君主--帝辛。帝辛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叫纣王。后者含有贬义,是别人给他加的。帝辛孔武有力、聪颖明悟。但治国不比相亲,这些并不能给他带来什么优势。
现代一些史学家一直在帮帝辛翻案,说商朝灭亡不是因为他昏庸而是他多年用兵东夷,被周人钻了空子。但不管真相怎样,帝辛毕竟亡了国,他自己肯定有一点问题。
帝辛早年功绩比较突出。他继续和东夷人死磕,终于取得大胜,将东夷人压了下去,向南扩张不少领土。这下子,商朝的后方基本稳定了。
战争结束后,帝辛对帝国内部进行整顿。这是他挽救帝国的最后一次努力。关于整顿的具体内容,我们无从得知,但效果应该不大。在这之后,帝辛就变了。也许他真的是沉溺于妲己的温柔乡吧,反正商朝国势一去不复返是历史的事实。
这边商朝陷于困境,那边周国却混得风生水起。
姬昌对人们实行仁政,减轻人民负担。这几个字说起来容易,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可是久旱逢甘霖。天下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都对明君翘首以盼,而姬昌就如同救世主一般降临在他们面前。于是,百姓就帮姬昌传起了凤鸣岐山的谣。他们说凤凰出现在岐山,这说明周国要勃兴啦!
姬昌执政后期是绝对的仁君形象。他不仅把自己的国土治理的井井有条,还跑去调节国际纠纷,塑造出和平主义者的形象。这下子,许多诸侯表示拥护周国。姬昌的势力范围对商朝呈包围态势。
可以说,姬昌为了灭商真是殚精竭虑。经过五十年的准备,周国的势力范围占据中国的三分之二!
帝辛也不是傻子,他对姬昌也有过防范。不过,我严重怀疑现在留下的史料已经被周人修改了!根据现在流传的说法,帝辛曾召姬昌到商都,然后囚禁了他。眼看姬昌就要走他父亲季历的老路,这时帝辛突然放了姬昌,把姬昌大儿子杀了。如果这事真的是帝辛干的,那他就是傻子。这种授人以柄的事对商朝一点好处都没有,只会给周国进攻商朝的口实。
文王五十年,姬昌正式称王!他终于把野心昭告天下!不过,此时的人们对姬昌仁惠的形象根深蒂固,选择性地遗忘周国是商朝附庸的事实,没有追究姬昌这一大逆不道的行径。总之,这时的天下就有两个天子了!那么,帝辛面对这一切,会做出什么反应呢?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