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赈灾


本站公告

    杨慎矜以往虽与杨国忠有过不少纠葛,也给杨国忠带来过许多麻烦,但随着李林甫的去世和杨家势力的迅速崛起,杨慎矜已经不再被杨国忠看在眼里,杨国忠想要对付他只是鼓鼓嘴皮的事情。

    杨慎矜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官员,而杨暄却是他的长子,将来是要继承他的家业的,两者相权,孰重孰轻自然是一眼可知,杨国忠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就答应了李瑁的要求。

    李瑁见杨国忠答应了自己的条件,便将杨暄交给了杨国忠,自己径直回了府,而杨国忠眼看着李瑁离去,接着他愤恨地带着杨暄回了相府。

    杨国忠回到相府后,自觉大失颜面,一夜闷闷不乐,彻夜未眠,辗转思虑了一夜后,杨国忠一大早便入了宫。

    杨国忠乃当朝右相,又是皇后娘娘的堂兄,杨玉瑶早有交代,杨国忠几乎没有任何的阻拦便直接入了皇后宫紫兰殿。

    “臣杨国忠拜见皇后娘娘。”杨国忠上前躬身拜道。

    “都是自家人,堂兄不必客气。”杨玉瑶抬了抬手,示意杨国忠起身。

    “时辰尚早,堂兄怎么今日来的这般早,可是有什么要事?”杨玉瑶见杨国忠的行为有些反常,于是问道。

    杨国忠回道:“臣是为了昨日暄儿之事来的。”

    “暄儿?暄儿怎么了?”杨玉瑶接着问道。

    “昨日之事是这样的”杨国忠走到杨玉瑶的身边,将昨日李瑁问罪杨暄的事情说了出来,当然其中也少不了一些添油加醋的部分。

    杨玉瑶能在尔虞我诈的皇宫之中走到今日的地位,自然不会只听谁的一面之词便做出判断,但是当她将事情全部听完后,还是难免不悦。

    杨国忠的话难免有添油加醋的部分,但李瑁锁拿杨暄之事应该不假。杨玉瑶原本还对李瑁抱有一丝幻想,希望他能站在李这一边,但随着她得知李瑁竟然当众叫杨家难堪,杨玉瑶便已知晓,李瑁和自己必然不是一路人了。

    “堂兄清早来此,应该不是为了找本宫诉苦的吧,关于李瑁堂兄可有什么打算?”杨玉瑶想了想,问道。

    杨国忠自然有他的盘算,杨国忠连忙回道:“如今扶助英王登基之事迫在眉睫,而李瑁却在这个时候出来裹乱,未尝没有襄助太子,和娘娘,和杨家为难的意思,李瑁此人娘娘不可不防啊。”

    杨玉瑶听着杨国忠的话,心中不禁觉得一阵鄙夷。

    李瑁和杨家为难兴许是有的,但若说他襄助太子,和李亨联合,这就未免有些刻意曲解了。

    李亨和李瑁不对付,这早已是满朝皆知的事情,只要李亨一日还是太子,李瑁就不会与他联合,不过话虽如此,杨国忠的话也确实给她敲响了警钟。

    李林甫之乱中李亨不顾生死,带着千余人的东宫六率便敢出城护驾,还割下了李林甫的人头,随着李亨在此次叛乱中的表现,他重新赢得了李隆基的好感,原本岌岌可危的东宫之位也稳固了一些,对着李隆基自己废黜李亨的太子之位恐怕短时间内已经不现实,他们一定要设法主动出击。

    而当他们在和李亨缠斗时,李瑁在一旁束手观战确实可能会有渔翁得利的机会,杨玉瑶对李瑁也极不放心,着实应该限制李瑁一下。

    杨玉瑶道:“李瑁近来确实有些和杨家作对的意思,本宫欲寻机将他诳出长安,你可有良策。”

    杨国忠一听杨玉瑶的话,心中顿时大悦。

    李林甫已死,李亨又小心谨慎,如今整个长安城中能叫李林甫畏惧的人唯李瑁一人而已,若是李瑁也便弄出了长安,那他便是高枕无忧了。

    “将李瑁弄出长安的办法便在其中。”李林甫从袖中掏出一封地方御史呈上来的奏报,交到了杨玉瑶的手中。

    杨玉瑶好奇地从杨国忠手中接过奏折,缓缓打了开来,待杨玉瑶看完后终于隐约猜到了杨国忠的用意。

    岷水泛滥,剑南眉州、乐山一代大水肆掠,淹没农田房舍无数,死伤六千余人,十数万百姓流露失所,食不果腹,地方官员及御史上奏请求朝廷赈灾抚民。

    “堂兄的意思是?”杨玉瑶手中拿着奏折,问道。

    杨国忠得意道:“李瑁官拜剑南节度使,益州更是他的封地所在,岷水泛滥,祸及周边郡县,李瑁作为剑南首官理当前往赈灾宣抚。”

    “赈灾?”

    杨玉瑶柳眉微蹙,问道:“赈灾能有几日,最多不过两三个月,这能有什么意义?”

    杨国忠道:“节度使遥领边镇终归不利于地方安稳,李瑁离京后我们大可上奏陛下,请陛下着李瑁常驻剑南,以安边镇。”

    “让常驻边镇?天策府那些在京的官员会同意吗?”天策府虽然一向低调,但他们在朝中的势力依旧不容小觑。”杨玉瑶担忧地问道。

    这些年来,李瑁虽然一直不显山不露水,很少在朝堂中展示自己的獠牙,但这不意味着李瑁便是软弱可欺之辈,他若是真的硬气起来,杨玉瑶心中也没有底。

    杨国忠自信道:“娘娘放心,近来我杨家势力大盛,朝中诸臣有半数都已拜于麾下,只要李瑁离京,天策府的那些官员便都不足为虑,到时廷议大起,再加上娘娘的枕边风,必能留得李瑁在剑南。”

    若是搁在以前,杨国忠自然畏惧李瑁,甚至连走路都会刻意避开,但如今,杨玉瑶封后,杨国忠拜相,杨家官封三品及以上者近十人,杨家如此大的声势,杨国忠岂会再愿意看李瑁的脸色?他说起话来自然也硬气了许多。

    杨玉瑶虽知杨国忠不学无术,甚至打心里有些看不上她这个堂兄,但她除了他之外似乎也别无选择。

    杨玉瑶在心中揣度了一会儿杨国忠的话,似乎并无不妥之处,于是回道:“好,那就按堂兄的意思来,堂兄负责发动廷议,我来吹陛下的枕边风。”

    杨国忠听得杨玉瑶听从了自己的建议,心中大定,李瑁离京,整个长安城他便再无顾忌之人。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