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戚氏兄弟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具备相当的文学素养。
老大戚祚国、老四戚报国和老五戚兴国能够编写书籍,而老三戚昌国虽然没有亲自上过战场,在战争方面的实际经验是零。但对于兵书和韬略,却十分的熟悉。
了解到这个情况,尚海暗呼一声捡到宝了。老大、老四和老五完全可以从事一些基础方面的内政,还可以教授一些人识字。
小琉球岛想要发展,就必须普及文化,提高学识。必须能够自主的培养人才,仅仅只是依靠从外面引进,是满足不了自身需要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问高了总不会有错。
而老三既然熟读兵书,那就完全可以作为参谋的人选。可以培养他独自领兵打仗,也可以培养他出谋划策。再是不济,还可以让他将兵法知识教授给那些拥有军事天赋的人才,培养出色的将领。
这样看来,戚氏四兄弟没有一个是废物,完全能够在开发小琉球岛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而除了戚氏四兄弟本身的才能外,尚海更加看重这四兄弟的影响力。
尚海通过和戚祚国的闲聊,发现戚继光麾下的许多将领过的都不是十分的如意。这些曾经为大明流过血汗的汉子,如今一个个默默地流着眼泪。
很多人贫困潦倒,还有不少人重病缠身。更多的则是失去了父亲、儿子和兄弟,因为家里缺乏顶梁柱的缘故,变得家破人亡。父母高堂无人赡养,妇孺幼子无人照料,饱受一些乡间恶霸的欺凌。
尚海很想通过戚氏兄弟的关系,将这些人弄到小琉球岛上。一方面是不让功臣、英雄没个下场,一方面这些都是人才,有着丰富的行军作战经验,对振兴琉球,开发小琉球岛有着莫大的作用。
大明重文抑武,对这些武人看不起。但对尚海来说,这些武人却是最宝贵的财富,是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基石。
想到这里,尚海毫不犹豫地对戚氏兄弟伸出了橄榄枝,希望他们能够跟随自己前往小琉球岛。
尚海将自己的出身和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捡重要的说了一遍。同时提到小琉球岛的开发问题,称自己手下人才不足,求贤若渴。
还当着戚氏兄弟的面将小琉球岛的前景描述了一遍,口若悬河地讲述他心中的打算和对小琉球岛开发的步骤,在戚氏兄弟的面前画了一张大大的饼。
戚氏兄弟如今都是三十多岁将近四十的年纪,正是一个男人建功立业心思最重的时候。
如今兄弟四人全部都在锦衣卫中任闲职,仅仅靠着一点微薄的俸禄维持生活,连印书的钱都拿不出来。若说心中没有怨气,那是不可能的。
受传统文化的熏染,有着故土难离的心思。可是有着戚继光的例子在前,让他们庸庸碌碌地过一辈子,无论如何他们是不甘心的。
但在大明又确确实实没有他们发挥的空间,不管他们有才能也好,没有才能也好,他们都没有上升的空间和渠道。
这种事情不光发生在他们身上,在很多人的身上也同样如此。大明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上升的通道已经完全固化,金字塔的顶层始终被一些大佬和家族把持。
除了一些大家族出身的年轻人,再有才华的人也不过只能当个小官而已。怀才不遇这样的事情,在如今的大明比比皆是。
很多文人投靠后金,投靠蒙古,投靠一些异族……
这些人可以说他们毫无廉耻,是民族的败类。但怀才不遇,得不到公平的对待,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今天戚氏兄弟亲眼看到尚海的霸道和影响力,亲耳听到福建巡抚的心腹幕僚对尚海的友好态度,又亲眼见到尚海对他们的诚信邀请,而尚海的身份还是一国的世子。
虽然琉球国是一个小国,但……机会难得啊!
戚祚国和戚报国互相咬了一阵耳朵,十分爽快地答应了尚海的招揽。
尚海大喜过望,没想到出来溜达一圈,还能发现不错的人才。举起酒杯频频劝酒,又趁着酒兴好一通的忽悠,直忽悠得戚氏兄弟心潮澎湃,恨不能马上跟着尚海出海,建功立业才罢休。
……
一眨眼五天的时间过去了,在福建巡抚南居益的安排下,福建总兵俞咨皋统率战船40多艘,明军水师2000多人协助尚海剿匪。
尚海则带着惜恩大叔、林天、段猛和已经聚齐的戚氏四兄弟,驾驶着麾下四条海船,同总兵俞咨皋合兵一处,一起赶赴小琉球岛。
海盗在福建布有耳目,水师刚刚出动,消息就传到小琉球岛的匪首麻五耳朵里。
听到官兵拥有战船40多艘,人数达到2000人,还是由名将俞大猷的儿子俞咨皋亲自领队,麻五顿时就犯愁了。
自古以来,盗匪最怕的就是官兵。他麾下虽然也有20多条战船,海盗总人数也超过了2000多人,但论起综合实力却远远不如官兵。
当初戚继光也好,俞大猷也好,在剿灭倭寇的时候都说得十分清楚:所谓的海战,无非就是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而已。
麻五麾下的20多条战船,全部都是由商船改造的,根本就和官兵的战船没法比。
不但比官兵的战船小,火炮更是远远不如。平均一艘战船才配4门火炮,样式老,射程近,威力小,吓唬吓唬普通商人还成,同官兵一比,完全是鸡蛋碰石头。
战船和火炮不如官兵,铠甲、弓箭、刀枪、火绳枪那就更是远远不如,想要跳帮肉搏,除非船上的官兵都睡着了。
最主要的是戚继光和俞大猷去世没多久,这些老帅打下的底子还在,大明水师的威名在整个东亚海域也是响当当的。想同官兵正面硬刚,首先就要做好海盗士气全面低落的心理准备。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