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到了这个千年以来最为著名的矿区失陷,还是沦陷于能够轻而易举击败三万骑兵的海外强敌之后,就连德里苏丹国的国王也有些坐不住了。经历过数天的时间并得到了大规模动员兵力的默许之后,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就很快展开了。
这个时代盟邦林立的大陆上,战争的动员方式很大程度上和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大同小异,在大部分情况下,投入作战的军队往往只有三分之一的兵力是比较精锐的常备骨干,其余三分之二往往是临时动员起来的青壮兵力。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在维持比较强动员组织力的同时,尽可能的节约粮食的消耗。特别是在这炎热的南天竺一带,粮食的**浪费速度往往比其他地方要更大一些的情况下。
然而这一次稍微有点儿常识与认知的德里苏丹国将领们都清楚,如果用以往的方式来应付这一股随时可以击败三万骑兵的强敌,最大的可能当然还是无功而返,因此在投入的兵力达到边际效应的极限门槛的时候还应该确保主力乃至精锐的比例,也只有力量足够强大,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可能的失利风险。
参战的各方除了投入了近万名职业武士和比较精锐的力量之外,整个十万人的大军几乎三分之二左右的力量都是拥有铠甲或者盾牌的常备武装,只有大概三分之一左右人数的随军后勤算是临时动员起来的力量,但哪怕是这些人在出动作战的时候也都配备了增强后勤能力的马匹,以增加持久作战能力。
十万精锐主力大军之外,还有各地也同时开始动员起了数以万计的民夫用于更持久的作战中保证整个大军的后勤。为了有效的攻坚,一些在南部的冲突本不是太过多见的小型投石机等攻坚器材这个时候也都跟随规模庞大的力量一同出动了。
虽然动员的兵力质量明显比以往的时候更高,不过在黑暗中完全摸黑前进的本事还是没有的。军队在前进的时候不可避免的点起如同长龙一般的火把借助沟壑的掩蔽缓缓前进。只有精锐的斥候在远离队伍一定的距离之外负责探路同时引导的主力大军在黑夜里不至于迷航。
好在南天竺一带的夜晚总是晴朗的,月光也让整个山谷的轮廓不至于是彻底的一片漆黑,这也让队伍在分路行进的时候最终没有选择迷路。
率领大军逼近过来的此时的天竺将领们所不知道的是就在这个时候,黑夜里依旧在天空中执勤的热气球上的孩子也观察到了那在黑暗的地面如同火龙一般时隐时显的敌军纵队。
当三路人马在距离矿区外围大概一里左右的距离上渐渐的停了下来,并做好了发起突袭的最后准备的时候,负责指挥的新军营长也开始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并开始命令各连炮兵以最为极限的射速按照侦查热气球投下来的竹管中所注明的方向和大致距离,乃至估测的范围内展开了猛烈的火力。
原因也很简单:如果能够在敌军的大军刚刚准备发动夜袭的时候就以猛烈的火力将其瓦解在萌芽状态,那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之一了。就算不成,也可以把战事推迟到更为有利的白天,那样或许就要主动的多。
六十门轻炮接连不断展开了十一轮左右的急速射,超过二十万枚六七钱重量的轻霰弹被发射了出去。或许是黑夜里瞄准困难,攻击效率有些偏低的缘故,这样猛烈的轰击在大多数有一定防护的步军大军,没有太多马匹带来的混乱的情况下也仅仅造成了一两千人左右的死伤。
虽然造成的死伤比例并不是很大,但是这毫无疑问的是在向准备展开突袭的敌军宣告着:你们的行动已经被我发现了,要打就快打,要么就滚。这种突如起来的当头棒喝带来的威慑甚至超过了火力杀伤本身。
开炮的炮手们没有打几分钟就停歇的意思,甚至近三千名无后座力霰弹铳射手也在黑夜中热气球的引导还有地面军官的指挥之下展开了猛烈的轰击。
并不算太长的时间内就遭遇到逼近万人伤亡损失的情况下重要还是让潜伏着的队伍感觉到了巨大的危机。有些伤亡过于严重的部族在这种情况下实在忍耐不住展开了提前的进攻。这也让整个夜袭不得不提前展开了。
而在这个时候,三个营战斗群的所用火器也都处于极为滚烫和危险的状态。毕竟同当初扫荡燕京或者应天之战的时候相比,此时新军国防军主要力量的配置还是很简陋,就算是南下远征的近卫军内的孩子们也为了政治和权力上的可靠性而牺牲了火力携载能力。在这夜间面临如潮一般进攻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
虽然面对可能遇到的畏惧早就有了一丝准备,可谁也不知道这样的准备带来的效果究竟是什么样儿的,因为时间上已经不允许整个队伍临战的时候进行太多的爆破测试了。
兵力依旧拥有绝对优势的大军开始从极近距离的各个方向把整个矿区围困了个水榭不通,人力投石机也开始接连不断的把点燃着烟雾的团团火球投射到了矿区之内。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还是因为少数部族的冒进攻击提前引爆了部署在整个矿区外围的爆破攻击炸点。数千斤黑火药让数以百吨计,总数或许超过十万矿石碎石在这黑夜里如同天女散花一样从数百个炸点之内抛射撒布了出去。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