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其中暴露出反汉同盟中极大的战斗力问题!
法国人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甚至是瑞士这种小国,纷纷摒弃了之前军队人数占据绝对优势,能必胜的想法。
实在是,意大利半岛诸国联军的表现实在是太差劲了!
他们对太平军造成的伤亡,甚至还不如巴伐利亚王室最后聚集起来的力量打的多。
当然,这也有情可原,意大利半岛诸国的联军主力士兵,主要来自于征召民兵、雇佣兵和普通的城防军,意大利半岛诸国的商人们,完全是挥舞着金币招募的军队,很多士兵与其说是来打仗的,不如说是来赚外快的。。。
这种部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毕竟意大利半岛诸国中,真正能打仗的也就那么点王室近卫军之类的部队,那都是意大利半岛各个小国看家的本钱,自然不会轻易派入外国作战,更何况,意大利半岛诸国普遍存有浮夸的氛围,在兵力成为这个时代军队战斗力标准评判重要因素后,有钱的意大利半岛诸国,自然就拼命募兵。
然后,颇具水分的十万大军就成型了,结果这十万大军,一战过后,原型毕露,欧陆震惊!
巴伐利亚王室更是被这支‘可靠’的友军坑死了全家……
除了已经死不瞑目的巴伐利亚王室之外,另一个被坑的很惨的就是奥地利王国的哈布斯堡王朝了,利奥波德一世在听到十万大军的‘光辉战绩’后,将自己关在卧室中整整呆了一天一夜没有见任何人,重新出来时,面容憔悴的仿佛变了一个人一般。
要是有可能的话,利奥波德一世倒是希望自己会‘及时老死’,这样就不用管这堆烂摊子了!
十万意大利半岛诸国联军的惨败,让反汉同盟不得不紧急停止了进攻计划,对意大利半岛这帮盟友进行谴责和‘整顿’,法国的路易十四,是不会允许这种坑盟友的军队踏上战场的!
不过,对意大利半岛诸国的谴责,很快在意大利半岛商人的金币攻势下,消散无踪,无论是法国的路易十四还是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突然发现,有意大利半岛那些国家的支持,其实也是一件好事。
至少,意大利半岛诸国的海军舰船数量还是蛮多的……
这是对国内民众的宣传,实际上,法国人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主要是看重了意大利半岛诸国发达的商贸体系和生产制造力!
特别是对开花弹的仿制量产工作,意大利半岛诸国的产量甚至超过了欧陆老**兰西王国!
连路易十四都在公共场合夸赞过意大利半岛那些发达的小国,声称‘意大利人造炮的能力还是很棒的’,不过路易十四这句话在欧陆上流社会流传开后,那些暗下讥讽意大利半岛战斗力的贵族们,不止一次加上了后半句‘可惜,意大利人打炮的能力不咋地’。
相对于再次恢复‘和谐’的反汉同盟内部环境,奥地利王国则完全沦为了一颗弃子,反汉同盟也不是什么都没做,以法兰西王国为首的反汉同盟在德意志联邦边境的国家,都派出了小股部队对太平军进行局部袭扰进攻。
力图拖延太平军的精力。
而奥地利王国的利奥波德一世这一次没有再试图投降太平天国,因为他知道,有了一次背叛后,再重新投降,奥地利王国还是不是他说了算,就是另一码事了。
利奥波德一世难得的‘男人’了一把,在维也纳公开举行了为期一天的‘抗战爱国宣言’,罗列出太平天国一百单八条对欧洲人民的罪证,然后发出了全民抗战抵抗太平天国汉人入侵的宣讲,并号召洪天成掌控下的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和匈牙利民族以及其他各个小民族,拿起武器,反抗汉人的暴政!
说实话,利奥波德一世的这场宣讲属实是精心准备过的,那一百单八条罪证,有超过三分之二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没有用任何政治上的言辞修饰!
只可惜,利奥波德一世的宣讲,只在奥地利王国中起到了一些作用,在贵族的带领下,奥地利王国勉强重新聚集了一批爱**队,这一次,这些军队先是效忠奥地利王国,其次才是效忠利奥波德一世个人。
当然,对现在的利奥波德一世而言,没什么区别……
为了重新组建力量,利奥波德一世已经让出了很多政治利益,其中甚至包括向维也纳的市民代表妥协!
哈布斯堡王朝在之前,对人民的压迫可一点都不清……
奥地利王国发生的一连串政治变动再次证实了一个真理——帝国的垮台最大的原因永远都是来自外部的战争,人民的起义不过是给了帝国最后一击罢了。
就好比一战时期沙皇帝制的终结,要是没有一战的消耗,沙皇的统治再不得人心,也不可能是一群流亡学者带领的工人阶级能撬动的。
利奥波德一世的最后一搏可不是光喊口号就完事,他带着新募集出来的部队,趁着太平军刚刚损耗实力灭掉巴伐利亚王室为首的德意志自治派,洪天成亲率的太平军主力还没有抵达,向南方发动了攻势。
利奥波德一世要打通与威尼斯的通道,跟反汉同盟领土上连成一片,否则奥地利王国就犹如被洪天成势力范围包裹在一起的肉菜一般,想吃掉就是下嘴时间的问题。
打通陆地上的交通,利奥波德一世就可以得到来自反汉同盟的大批军事援助,甚至还可以再得到数万‘雇佣军’,反正反汉同盟有的是兵力,支撑利奥波德一世坚持下去还是可以的。
自然而然的,洪天成决不允许利奥波德一世打通道路。
因此,刚刚打完大战,损失不小的两个装备着燧发枪的太平军正规军拦在了利奥波德一世前面,匈牙利方面太平军则对维也纳发起了进攻,试图灭亡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8)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