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正是地球历史上开创了大批量线膛枪列装时代的米尼步枪!
火枪膛线早在16世纪就被欧洲人发明出来了,众所周知,枪膛内可有膛线,将会增加子弹的旋转动力,从而达到增强瞄准性和有效射程的目的。
然而,早期的线膛枪,由于枪膛里的膛线,导致前装子弹很难保持枪膛闭气性,威力大打折扣。为了取得良好的闭气性,线膛枪子弹往往做的口径与枪口径持平甚至略大,因此装弹时极其费劲。往往需要用锤子来捶打推弹杆才能将枪弹推进到位,结果这往往导致更危险的枪膛破裂。而子弹在推进到药室位置时往往也因为粗暴的操作导致变形,达不到杀伤效果。
这种缺陷,使得线膛枪早在16世纪就被发明出来,却始终没有滑膛枪运用的普及度高,在火枪还以火绳击发为主的时候,线膛枪的膛线技术就已经成熟,可惜,子弹却没法用……
知道米尼步枪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一常规!
因为米尼步枪的子弹跟滑膛枪普遍使用的铅弹完全不同!
米尼步枪采用米尼发明的圆头柱壳铅弹。
由于这种子弹比步枪口径略小,所以一举解决了旧式步枪的前装子弹时,由于子弹过大导致塞不进去枪管或堵塞枪管的尴尬情况。米尼弹可以很轻松的用推弹杆推入枪膛.从而大大提高了射速。该弹在弹体周围车以螺纹以配合膛线,螺纹中间以动物油填塞.子弹的底部使用软木材料。射击时,火药气体冲击软木,软木受瞬间冲击后猛然撑大子弹。由于子弹被撑大,所以在发射瞬间就可以依靠枪弹本身完成膛室的密封而不会泄露火药气体导致枪弹的动能丧失。这样就解决了旧式前装枪的膛室密闭问题,大大增强了枪支的射速,射程和安全性(密闭良好不易导致火药渣残留堵塞枪管引发炸膛)。
洪天成手里这款出自全面战争系统的制式米尼步枪配有安全锁以防止走火,全枪重4.8公斤.口径17.8毫米.每发子弹重32.4克.杀伤距离可达918米,550米内可以保证精确命中!
限制子弹杀伤距离的因素,不再是子弹动能的问题,而是人类视距的局限性,超过400米距离后,人体目标在士兵视野中就变得极其渺小,难以瞄准,所以米尼步枪的实际交战距离大概只在400到500米之间。
当然,那种天生视力好的人,可以在更远的距离命中敌人,理论上,近千米距离内的人体,都是可以击毙的。
由此可见,米尼枪弹的威力何其巨大!
自从米尼步枪列装后,人类历史上步枪交战距离一直停留在400多米的程度,直到后来瞄准具大量开发出来后,延伸了人类肉眼视距,才使得交战距离大大延长。
不过,对洪天成来说,500多米的有效射程,足够他称霸欧陆了!
“四五百米的有效射程,恐怕敌人的火炮都会被笼罩在我军火力杀伤范围之内,一旦开战,法国佬和西班牙弱鸡组建的反汉同盟,一定会收获一份惊喜,哈哈。”
洪天成看着靶场上数十名天王近卫军,砰砰砰的实弹演练射击,看着数百米开外的靶子数据,心情大好的说道。
在反汉同盟运兵运粮准备大规模攻势时,洪天成也没有闲着,在确定米尼步枪的巨大优势后,洪天成的兵力劣势将不再成问题!
“既然我们已经有了5个装备米尼步枪的满编天王近卫军师团,原本战事后剩余的还在使用燧发滑膛枪的三个缺编天王近卫军师团就不用再做为野战部队了,第一天王近卫军师团改编为匈牙利步兵师,主要任务是镇守匈牙利王国。
第二天王近卫军师团改编为捷克斯洛伐克步兵师,主要任务是镇守捷克斯洛伐克王国。
第三天王近卫军师团改编为德意志步兵师,主要任务是镇守在德意志联邦的我军占领区。
这5个列装米尼步枪的天王近卫军师团,编为天国新的野战主力师团,第一到第五野战步兵师。
驻留在东普鲁士的5000多太平军精锐掷弹兵,改编为华沙守卫独立团,负责东普鲁士、立陶宛地区、波兰地区的镇守任务。”
太平天国本土已经没有成气候的游击队,也没有外敌入侵的忧虑,所以洪天成只保留了5000多太平军系统正规军驻防,当然,除了洪天成口里改编的太平军主战兵团外,还有大批地方上的保安团和汉协军辅助,驻守在地方上的太平军,主要是防止外敌入侵和镇压民众起义的。
捷克斯洛伐克王国、匈牙利王国、德意志联邦占领区跟外国接壤,所以需要更多的兵力镇守,三个缺编的太平军天王近卫军师团改变的地方镇守部队,大概能有3万人左右,足以保证洪天成的胜利果实。
至于新出现的5个米尼步枪天王近卫军,则会作为专门的野战主力,应对接下来的战事。
德意志步兵师、捷克斯洛伐克步兵师、匈牙利步兵师的兵员编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了即将到来的战事需要,德意志步兵师倾斜的兵力最多,捷克斯洛伐克步兵师由于只跟奥地利王国接壤,兵力最少,匈牙利步兵师居中,而且一旦开战,三者会互相支援,因为这三个步兵师洪天成建立了一个统一指挥的作战参谋部。
来自后世的洪天成,早已将后世里一些先进的作战体系潜移默化拉入太平军体制中,只不过洪天成不想让敌人学了去,一直在低调行事罢了。
显然,比起太平军死战不退和层出不穷的先进武器装备,不起眼的作战参谋部的制度,并没有引起欧陆各国的注意力。
这三个改编后的太平军,在开战后,还会成为5个主力师团强有力的后勤保障,维持太平天国对外战争的后路安全。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