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红楼梦》姓“戏”还是姓“史”之谜(14)


本站公告

    5、《金陵十二钗》:作者放飞的希望

    《红楼梦》里有“空”,也有“色”,它们一暗一明,一真一假,相辅相成。惜春的灯谜把二者的关系说得很明白,很透彻,她说: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身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前身色相”指“色”,也就是贾瑞眼中的红楼梦,“总无成”是对“色相”的彻底否定。“不听菱歌听佛经”,“菱歌”指青年男女的爱情,属于“戏”的范畴,也属于“色”的范畴,而“佛经”代表“空”。这句话说的是“色”只是表象而已,“空”才是书的本质,故而选择“佛经”方为上策。“莫道此身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此身”指“空”,它虽处于黑暗之中,但并不能掩盖其光明的本性。这个灯谜的谜底是“佛前海灯”,作者用它来比喻书,体现的正是它能给人带来光明,带来希望,带来真相的属性。

    如果说《情僧录》表现了这部作品“空”的一面,那么《金陵十二钗》就表现了其“色”的一面。前者的主角是僧,后者的主角是女子,僧象征“佛经”,象征光明,女子代表“菱歌”,代表“色相”。尽管“菱歌”不是书的本意,但却是书的希望。作者把这个意思融进了女儿的柳絮词中,融进了女儿放风筝的形体语言中。

    诗社是作者表达心声的一个重要平台,它分秋社和春社,这个安排暗示了此书采用的是春秋笔法。春社的第一次活动在暮春之际,它来自史湘云的偶兴,由林黛玉出面召集,地点在潇湘馆,内容是以柳絮为题填词,参与的人除了宝玉外,皆为女儿。潇湘馆是林黛玉的住所,竹子是这里最大的特点。要说“竹”的象征意义,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青史”,因为它是历史的记录者。春社的第一次活动选择在这里,自然使得这次活动带有了“史”的背景,带有了“书”的背景。

    柳絮是无根的轻浮之物,最易随风飞舞,随波逐流,因而它的前途和命运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或许被风吹散,或许落入泥泞之中,或被雨水冲走,或许……总之存在太多的可能性。毫无疑问,柳絮代表“史”,代表“书”,其前途难料,命运堪忧,是诗词反映的主要内容。可以说,所有的柳絮词,都融进了这样的忧虑,当然也不光是忧虑,还有期待。

    开场是史湘云的《如梦令》: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

    一个“岂是绣绒残吐”便道出了此书并不是拾人牙慧的陈腐旧套,也不是不堪入目的残花败柳。“空使鹃啼燕妒”说的是柳絮纯洁如雪,美丽如花,代表春光,象征美好,就连春鸟都羡慕不已。这一句实际上是对“岂是绣绒残吐”的进一步阐述。“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这就表达了作者希望留住眼前的春光,留住信手拈来的美丽,留住诗人的美好心愿。

    接着是探春的《南柯子》: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这首诗最能体现这部作品未来的不确定性。柳絮在春天到来时,总是轻柔地在空中上下飞舞,人们不知它来自哪里,去向何方。《红楼梦》和它一样,不知道它来自哪里,去向何方。尽管作者费尽心机,或隐或曲,或明或暗,或反或正,或逆或顺,或衬或借,用尽各种手段或“挂”或“垂”,希望凭借这些“丝”和“缕”的“牵挂”系住作者的“本意”。但是这一切或许都徒劳无益,最终恐怕难逃“东西南北各分离”的命运。所谓“东西南北各分离”,指的是对书的理解出现莫衷一是,南辕北辙的混乱局面。

    林黛玉的《唐多令》是这样写的: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对于黛玉的这首词,众人的评价是:“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这就说明这首诗对书的未来比较悲观。“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说的是这部作品很可能沦落到与轻浮公子喜爱的情书艳史为伍,被看作烟花粉楼里的消遣物,成为世人嘲笑和蔑视的对象。就好像一个红颜薄命的女子沦落到“烟花巷”一样,受到世俗的歧视,甚至于凌辱和践踏。可以想见,一部高雅之作被归之为末流,成为人们的笑柄,让作者情有何堪?对此他焉能不生悲?焉能不感叹?一句“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就真真切切地道出了他的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然而,与黛玉的郁闷和悲观相比,宝钗的格调就显得乐观开朗,充满朝气,充满信心。她说:“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俗套”,因此她的《临江仙》是这样写的: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显然,宝钗对书的未来比黛玉要乐观得多,这种情绪也深深的感染了周围的每一个人,大家立刻欢欣鼓舞起来,都说:“果然反得好力气,自然是这首为尊。”大家之所以首推这首,是因为它确切的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白玉堂前春解舞”和“蜂团蝶阵乱纷纷”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而宝钗倾向于前者。“白玉堂”指高贵之地,“蝶团蜂阵”则指烟花粉楼之类的场所。“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她相信,或许不被世人认识而随波逐流,但未必就一定会花落香残于泥泞之中。

    如果把她的“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与探春的“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作一比较的话,就可以发现,前半部分二者的意思差不多,但结尾处完全不同,前者写出了另外的新意,另外的高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能保持书的原貌不变,分离也好,聚合也罢,世人对它说东道西,评头论足,乃至于误会或曲解都没有关系,只要它能流传下来,总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机会。到那时,它就能平步青云,奔向光明的未来,实现“飞腾”的夙愿。(未完、待续)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