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九章 北上


本站公告

    问题出现,就必须加以解决,不能视而不见,或不当一回事。

    明军为何从以前的纯火器军队退化成冷热兵器夹杂的军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火铳质量的下降。

    武器装备的“腐朽”必然会带来军队纪律以及战斗力的下降,两者之间既是因果,又是必然。

    现在魏公公麾下儿郎所使用的火铳来源十分复杂,有从北京锦衣卫南镇得的几百杆上等铳,也有原吴淞水营使用的普通铳,近期又从南都联军那边得了一大批铳,这些铳质量参差不齐,质量的稳定性堪忧。

    因此,如果不能解决这些火铳使用颗粒火药会炸膛的问题,那么,就会发生士兵不敢用铳参加战斗,甚至不敢训练。

    这肯定是魏公公不能容忍的,所以要马上解决。

    相较大规模生产燧发枪,改良现有火绳枪的铳管更有现实意义,也更实际。

    毕竟,大明皇军几个月后就要投入实战。

    时间不等人,魏公公虚心好问,将王、洪二位匠户头领请为上座,好生请教,让二老十分激动。

    明军所使用的火铳,按《武备志》的标准,大抵是用四十斤毛铁炼到八斤精铁,也就是就是十折二——十斤毛铁炼成两斤精铁。

    照这个标准来的话,公公现在控制的溧阳铁场年产生铁量为十六万斤左右,如果全部用于火铳制作,单铳管这一块折算下来一年也就仅够生产4000支铳管。

    而当下无论是兵部还是锦衣卫的南镇,又或北京兵仗局,都很少能做到严格用料。据王、洪二位老人讲,他们从前在兵仗局经手的那些火铳,大多用料不足二十斤,最后却同样做到铳管为八斤左右重量。

    这当中,自是锤炼不够了。

    用料不足,锤炼不足,这铳管能好才怪。也就是上面嘱咐了要做些样子货来,或者边关将领为家丁特订才足工足料,否则都是如此。

    之所以如此,便是钱作怪了。

    这一点魏公公心知肚明,早在北京兵仗局买买时,陆太监就跟他说了不少内中道道。

    对于钢铁这一块,说实在的魏公公真是不太懂行,只依稀记得前世对于钢铁的标准,好像是看什么含碳量,似乎含碳量越低,这钢就越好。

    制作一根铳管,就是使用生铁在炭火中加热,然后反复进行锻打,故而一块好铁,有百炼钢之说。

    原理是随着炭火炉加热,使熟铁渗碳,不断的加热锻打过程中,氧化铁皮不断脱落,碳分流失,导致总体重量不断减轻,最后就成了钢,也就是所谓的上等熟铁,或者说是精铁。

    当下在南直隶颇受百姓喜欢的苏钢,就是由芜湖铁厂锻造出来的。可惜,苏钢多用于民生,军中采购这块很少。

    为了挣钱,南北都是粗制滥造,应付了事。

    ………..

    因为难得有这么大人物肯听他们说这做铳的事,加上魏公公对他们不薄,来时给足安家费,每月拿的工钱也比在北京多的多,王、洪二老自是不敢藏私,把压箱底的本事都说给公公听了。

    魏公公凝神倾听着,听到不懂处立马就问,丝毫不拿架子。

    其实最适合做铳管的肯定是无缝钢管,公公知道无缝钢管这个概念,但当下没有高速电机,甚至连动力都没有,根本不可能生产无缝钢管。前世直到建国时,中国都没有能力生产无缝钢管,还是靠苏联人援助才得以生产。

    所以,公公不会异想天开搞什么无缝钢管,他认为解决铳管易炸还是要落在现有解决办法上。

    为了让自己更加直观的感受一根铳管的制作过程,魏公公特意让王、洪二老带他看了下。

    二老到工坊里,叫徒弟们准备好,然后取了一块已经锤炼过的精铁,再准备一根长约三十公分的圆柱体钢芯做冷骨,将做铳管的精铁烧至红热取出,用锤把炽热的精铁敲在钢芯外,卷成一根铁管。在包铁的过程中不停的抽出钢芯用水冷却,防止钢芯和熟铁焊在一起。

    “公公有所不知,只有卷成的铳管达到一定厚度,铳管才结实,能够经得起连续十数次的发射,要不然打上两三次,这铳管就发烫发热,用不得了。”

    王老儿一边说着,一边和洪老儿开始焊接。因为工艺有限,铳身是一节节焊合的,如果焊合不好的铳也很容易炸膛。

    这活一般人干不了,得学过三年以上的才能入手。

    李炎昭在一边低声说只有焊接的天衣无缝,这铳管才能拿来制铳。

    另外,除此制铳法外,还有种钻孔法。

    这法子极费事,据说每天只能钻一寸,一根好的铳管至少要一个月时间才能钻成功。

    需要的熟练匠人太多,产量也低,因而,嘉靖以后基本上不太用了。

    大约半个时辰后,在徒弟的帮助下,二老才算把铳管焊好。

    魏公公以为就这样了,不想还有工序。

    这根铳管被重新放到炉中烧至通红,同样准备一根钢芯,然后将已烧至红亮的铁管套在钢芯上,由主匠把铁管接口处大力的敲砸成一体。在此过程中,钢芯随时要抽出冷却,冷却钢芯同时铁管回炉加热,最后打成的铁管才是可以制铳的铳管。

    魏公公看明白了,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

    第一,肯定是保证匠户的待遇,使他们有工作积极性。这一点溧阳铁场的矿工脚夫们就是例子。

    第二,则是补充人手。

    现在算上北京带来的,加上从民间招来的,共有三百多匠人在制造总局干活,这其中至少三分之一不是熟手,因而按严格打造一根铳管需要的工艺和时间来算,顶天了一个月制造总局也仅仅能生产出四五百杆火铳来。

    这个速度比流水线差的远了。

    所以,魏公公命郑铎将从浙江定海卫中左所掳来的那批的士兵都调到制造总局来,另外南都带来的那帮俘虏中也抽一批过来。

    “咱给你这再补六百人,如何安排他们,由你们自行决定。”

    魏公公也知这制铳不是人多就能的事,重要的还是工艺进步和熟练程度。他调这几百人过来不是直接上一线的,而是干生炉苦力和其它辅助工作的,以减轻匠户制铳之外的工作量,使他们的效率能够提高。

    当然,这些人也是做为学徒工存在的,魏公公希望王、洪二位匠户能够当老师,把手艺好好的教教,他不会亏待二人的。

    多一些人干活,就是减少自己的工作量,王、洪二老如何不知其中好处,自是满口答应。

    说白了,魏公公并没有做任何创新,他只是将从前的制度重新捡起来,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态度来解决问题。

    而这,就是最现实的,也是最有效的。

    当然,前提是他魏公公现在很阔,要不然,他也负担不起。

    吩咐完这些后,公公又命李炎昭组织人手往各营检查火铳,质量过关的留用,稍有问题的都拿来制造总局,能修补的就修补,不能修补的就拆了回炉。

    绝不许一杆火铳在皇军将士手中炸膛,是魏公公给郑铎,也是给李炎昭下的死命令。

    同时,又加拨一万两白银用于火铳制造。

    公公相信,经费充足可以解决很多事情。

    任何科研得以成功的前提,就是钱多。

    公公还交待了很多,李炎昭在他身边哈着腰,拿着笔不停的记着,唯恐记漏了。

    制造总局其余的大小管事也都有样学样,一个个拿着小本子围在公公四周,一脸认真的听着记着。

    这让魏公公很高兴,也很有成就感。

    天之骄子,大抵就是如此了。

    晚饭,公公就是在制造总局吃的,和三十多个匠户一起吃的。

    饭后,公公特意和这些匠户们谈心,聊些家长,嘘寒问暖,有什么困难当场就吩咐予以解决,使得匠户们对公公的敬重和感激之情更重。

    尔后,公公说了自己对于火铳和火铳制造的一些见解和看法,引导匠户们开动脑筋,想着如何能提高工作效率,如何能生产出更好的武器。

    “官兵拿着你们的武器上阵杀敌,为的是什么?为的便是保护咱们的国家,保护你们。所以,你们啊要好生用心制,只有咱们的武器厉害了,官兵们才不会无谓牺牲…”

    公公正说着,却见烧水的茶壶开了,他便不经意的指着那被热气顶起的壶盖,笑着于众人道:“看,小小茶壶的水汽都能把盖子顶起来,这要是个大缸水,那水汽岂不是能把人都顶起来么?若是有这么个东西能持续不断的动起来,咱们不是可以不必人工捶打,省好多事嘛……唔,这就是动力嘛。”

    魏公公提出了“动力”这一概念,但他不会以为匠户们听了这个词就会给他搞出蒸汽机来。

    他还年轻,有的是时间,不必急于去搞那些,他只要把一些理念输送给这些匠人们就行。

    中国之地,藏龙卧虎,能工巧匠更是数不胜数。

    一个合格的穿越者,理念的输送和人材的培养,比之亲自去倒腾更重要。

    次日,公公在制造总局数百“员工”的欢送下,翻身上马和众人挥手告别。

    不少周围村庄在制造总局打工的妇人们难过的都哭了。

    此情此景,让人感动。

    这怕是古今以来,第一个如此得妇人心的太监吧。

    一个时辰后,公公的身影出现在大本营。

    很快,一号令发出,520名海军官兵、100名参谋学员以及450名陆军勇士登上了战船,向着北方驰去。8)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