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那位牛导就笑着回答:“首先祝贺荆导取得的成绩。不过荆导和我们这批年轻导演的作品很难比较。他是商业类型的,奥斯卡也是偏向于商业化的电影节。而我们比较追求电影的艺术和作品的内涵。”
牛导的话其实没说错,他顺便淡淡的装了一个逼。这种创作理念上的小分歧,一般也不会剪辑掉。尤其是国内的电影界,其实对荆建很不满,主要原因就是理念上的差异。
由于那个特殊时代,能存活下来的就是那几个样板戏。而样板样板,也就是很成熟的套路,能尽可能多的吸引住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在形式方面,就学习了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模板。
在这里,很客观的说一句,现在提起那几个样板戏,仿佛像是洪水猛兽。而在当年,同样也让观众们看的呕吐。就八个戏,让观众十多年一遍遍反复看?就算钢铁神经也都受不了啊?然而实际上,如果仅仅当个故事片看,真的算很优秀的作品,相当的好看。其实道理根本就不稀奇,全国一流的创作人员集中在一起,用的是一流的剧组、一流的演员,反复雕琢,怎么也不会差吧?
然而现在已经拨乱反正,于是倒澡盆里的脏水,连里面的孩子都一起倒出去了。尤其是欧洲五、六十年代兴起的新浪潮运动,在七、八十年代恰好流行到了港台。而这时候大陆打开国门一看,呦!新浪潮!一听就高大上啊?而且新浪潮崇尚的是作者电影,也就是导演掌管一切!这简直太符合那些导演的想法了,头上没有婆婆,底下全是臣民!这样的好事绝对要鼓吹支持啦!
其实这就是艺术人士的通病,太容易放飞自我。如果是写书、画画等等倒没什么,反正你自己写、自己画呗,割了自己蛋蛋画都没关系。然而电影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投资商也基本需要回报,难道你拿别人的钱,去追求自己的艺术道路?说实话,很自私,也会整体上搞垮电影的产业环境。
而在荆建的眼里,这样的作者电影,无非是那些导演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对广大群众居高临下的说教,顺便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带着那种圣母般的满足感。纯粹属于闲得蛋疼。荆建是网络时代过来的,谁知道网线另一段敲键盘的是人是狗?谁又比谁高一等呢?还说教?以为自己是万能的体育老师吗?
因此荆建很反感那些打着艺术名头的作者电影,支持的是那些先锋派的实验电影,在电影技巧上和叙事结构上的创新,就算票房不怎么样,那也是对电影艺术的探索,给后来者以启迪。
所以荆建才会在京影发表那个系列讲座。其实沈导和牛导,包括刘编辑全都了解过这个讲座的内容,在内心里,很不以为然,甚至带有些羡慕嫉妒恨。无非是沈导和刘编辑有着城府,而牛导就年轻气盛,在这场转播中流露出了自己的态度。
不过这样的话题没有延续下去,因为直播信号来到了红地毯环节。而在观众面前,整个过程被压缩到了十几分钟,一个个好莱坞明星的亮相,首次呈现在国内的电视荧屏上。
对于这些明星,其实绝大多数都……不认识!就是看到女明星打扮的千姿百媚,尤其是许多还着装“清凉”,让人简直拔不出眼睛,流着口水“怒斥”:“资本主义国家还真是腐化堕落啊!”
而沈导他们更是眼带羡慕。虽说理念不同,但走红地毯就是所有电影人的梦想。编导重点剪辑的肯定是荆建的内容,很快就见到了三人的入场。
女主持精神饱满:“观众朋友,这位就是我国的著名导演荆建。走在他身边的俩位,一位就是……”
此时荆建的家中,一家老小都在观看节目。孩子们都欢呼雀跃的在电视前指指点点:“快看,快看,这是爹爹呀!”一段时间没看到荆建,让家里人都有些想念。
而在魏颖芝的小屋里,楚玥婷的闺房中,夏昕然和同学一起在大礼堂,冯倩玲搂着儿子在家中……,还有香港的荆白生、小崮子村全村老幼……,一处处熟悉的身影,有人欣喜,有人就心情复杂。
至于电视机前的那些观众,他们看到的是豪车,看到的是时装,看到的是众星捧月。尤其看到荆建身边俩位西方美人,更是有种很奇妙的民族自豪感。直到接受采访,才感觉那些问题莫名其妙。因为剪辑,根本就没播放那场小骚乱的内容。因此根本就不知道问题的前因后果。
然而奇怪的还在后面,当荆建说出那句“早晚会收购”,连那位客窜翻译的女主持都莫名其妙了。幸好很快到了常规问题环节,这点点小尴尬就含糊了过去。
女主持趁暇询问几位嘉宾:“你们是否知道,荆导是否有新的影片?”
沈导和刘编辑全都笑着摇头:“没听说,不过我们都很期待。”他们当然知道内情,目前的国情,荆建是很难得到机会。除非接受“招安”,也就是向国内的电影圈低头妥协,否则根本就不可能获得拍摄电影的机会。
目前的电影行业,还是计划经济的那一套。国家下拨给电影厂拍摄资金,比如说一部影片五十万,到时候无论是佳片烂片,都以七十万收购,然后在全国放映。票房高低完全与制片厂和演职人员无关。
也就是说,妥妥的大锅饭。你再有本事,不给你计划中的名额,或者审批的时候玩些官僚程序,三头六臂都没办法拍摄。当然,他们并不知道,荆建其实已经准备息影,而且还与银都合作,绕开了国内的那一套,有了抗日神剧之父的“野心”。
而央视根本就不知道这样的内幕,因此在这个节目中,请的嘉宾居然都与荆建对立?
(x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