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本站公告

    在宇宫照烈举国征兵的时候,元起也没闲着,他拿出了巨额的财富,交给了以王冶子、马钧为首的将作监,让将作监的上千位能工巧匠,加班加点的赶制各种军资。【】为了缓解将作监众人的压力,元起还下令让燕京大学中,工科的两千多学员们在没有功课的时候,到将作监内帮忙。虽然这些学员们的工艺并不一定有多高超,但是以他们扎实的基础功,给将作监内的工匠们打打下手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高投入才会有高回报,想要让将作监以及工科的学员们,大量的打造红衣弩炮等大型杀伤性武器,在战场上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必要的投入则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时候,强盛的一面就展现了出来。

    在征兵五十万之后,国库中的钱粮锐减了三分之一,剩余的三分之二还要维持这五十万新兵一年的军饷,是绝对不能轻易动用的,所以打造军资、筹备粮饷的钱,就要从的各个大州内来筹集了。

    根据各个大州不同的经济状况,各州的州牧在保证州内事务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向中央上缴了大量的钱粮,总数达到了令人恐怖的两亿钱,几乎和国库的库存量相当了。这个数字是相当庞大的,但却十分符合一个壮汉的经济比例,中央的国库存钱量与全国各地的存钱量相当,是一个壮汉经济成熟的最显著标识。只是在群臣的通力合作之下,在元起引用大量来自后世的治国理念下,的经济状况实在是有些骇人,几乎已和昔日文景之治的盛世相差无几了。

    在各个大州中,上缴钱粮最多的,是有着天府之国之称的益州,以及钱粮丰足的冀州;紧随其后的,则是幅员辽阔的荆州、江河纵横的江东、以及近十年来未遭战乱的并州;处于第三梯队的,则是战乱初平的关中和民风彪悍的凉州。以及数年来迅速发展的光、明、通三州。交州则是因为距离燕京太远的原因,未能及时的将钱粮运送过来,但是交州牧士燮却用借贷的方式,向益州牧徐庶借了符合州内经济状况的钱财,由徐庶代士燮一并运送到燕京,事后再由士燮从交州筹措钱粮送还给益州。这几个大州的州牧,并非都是一成不变的全部缴纳钱粮的。而是根据各地的特产,以等价的物品代替部分钱粮,比如说凉州就用凉州马代替了三成的钱粮,而益州则是用精铁和百炼钢代替了两成的钱粮……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就地取材,省去了钱粮运送到燕京后。还要从燕京发出进行采购的环节,无形中节省了不少的成本。

    征募了大量的钱粮之后,元起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提炼到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下令让各级将领在高顺、徐荣等练兵大家的协调指挥下,抓紧练兵,以期尽快形成战斗力,和原有的精兵统一步调,达成默契;另一方面,元起对将作监下达了死命令,责令将作监必须在五个月之内将军备扩大到可供百万人同时作战的标准。

    有生的战斗力配合上精良的装备,再加上元起刻意在军中培养出来的军魂,这三点若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元起便有理由相信,荡平一统天下的最后一股阻力、将宇宫照烈的势力连根拔起,并非太过困难的事情!

    在接下来的半年之内,上上下下以元起为核心,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就像是一个巨大且精密的机器,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运转。让整个天下为之变色!哪怕是再不关心政治的人,都已经清楚地感觉到了大战之前的紧张,元起和宇宫照烈这一对宿敌,终于到了真正决战的时刻了。两国的所有将士都已经是摩拳擦掌,在紧张的备战中,做好了随时遵从各自君主的号令,踏上战场的准备了。

    转眼之间,时间来到了盛夏。在一场瓢泼大雨之后,元起独自一人来到了燕京的军校场,在高耸的忠烈碑前静立了许久。忠烈碑上,从最初的空无一字变成了现在的密密麻麻,上面镌刻着许许多多人的名字,甚至有的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个简单的代号。元起伸手在这些名字上面一一拂过,脸上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了起来。

    之所以会有今日的强盛,和这些把名字永远的留在忠烈碑上的烈士们,是分不开关系的,没有这些人不畏生死、前赴后继的努力,就不会有的今天,是这些可敬可爱的烈士们,用自己的生命,奠定了的基石,更是这些烈士们,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生命之歌,将王朝烘托到了云端!在元起心中,他们永远都是最可爱的人!

    心中缅怀着那些相识或不相识的烈士,元起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了这些战死沙场的烈士,为了那些渴望和平的百姓,为了后代子子孙孙长久的太平,这一战,元起和他身后的王朝,只能胜,不能败!

    在忠烈碑前纹丝未动的站立了一夜,在第二日朝阳初升之际,元起回到了自己的寝宫之中。他想把最后一点时间,留给家人们。虽然还没有定下出征的具体日期,但是那一天不会太远了,在此之前,元起想陪着自己的家人们快快乐乐的过上一段时间。他要用有限的时间,来和家人们享受无尽的快乐。

    家人,让元起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同时也带给了他无尽的动力。忠烈碑上烈士的名字,和家人带来的温暖,让元起的心中生出万千思绪,最后,所有的思绪都融汇在了一起,转化成了八个大字:只为求胜,不为求死!

    开元二年八月初一,元起收获了他此生的第二个孩子,孩子的母亲是上官宓。这个孩子是个女孩,粉雕玉砌的很是可爱,容貌间依稀和小元始有着七分想象,刚一出生,就已经可以预见,她将来必定是倾国倾城的美人胚子。【】元起当即册封这个女孩为长乐公主,寓意她能够快快乐乐的度过一生。

    然而,同样也是在这一天,元起甚至都来不及为刚刚降世的女儿取一个名字,便不得不舍下刚刚出生的女儿,率领着五十万精兵踏上了征程。

    “等父王回来,在为你取名。”这是元起对女儿说出的第一句话.

    开元二年八月十五,北方数个大州的兵力集结于冀州治所邺城,北方军团、关中军团和河北军团三大军团的主力军会师于此,三个军团的八十万主力大军以及四支精锐部队的二十万精兵悍将严阵以待,在邺城祭师出征。

    和往常出征时一样,元起令人将忠烈碑摆在了点将台上,忠烈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激励起了八十万精兵无与伦比的斗志。

    和往常出征时不一样,为了打赢这一次的决战,元起几乎动用了麾下所有的精英,龙虎二将、五虎上将、八部良将、十方全才悉数跟随于军中。只有坐镇荆州的庞统和不愿与宇宫照烈为敌,而主动留守在燕京的郭嘉未曾前来,阵容可谓是空前强大。强大的阵容也从侧面激励着将士们的斗志,每一名精兵的脸上,都因此而带着对胜利坚定不移的渴望,天下英雄尽聚于此,他们还用担心失败吗?更何况,为了这次决战,元起用了大量的钱财,为每一名将士都装备了具有绝对优势的武器装备,优良的铠甲和锋锐的武器,也让将士们的信心暴涨到了巅峰。

    开元二年八月十六日,在元起祭师出征的第二天,镇守荆州的庞统也在荆州与江东交界的柴桑向宇宫照烈发出了宣战,以荆州、江东地区组成的南方军团倾巢而出,共计四十万大军进行了战前宣言,与元起统率的北方三大军团形成了呼应。一南一北的将宇宫照烈牢牢地按在了中原。

    虽然南方军团的阵容没有北方三大军团那样强大,但以周瑜、吕蒙等名将为首的阵容,却也令人不敢小觑。再辅以数十位荆州、益州和江东等地的大将和谋士,再加上四十万士气高昂的大军,迅速在南方掀起了一股暴风,让很多魏国郡县的官员,都陷入了恐慌之中。更何况,南方军团的军事长官是庞统,凤雏之名,天下谁人不知?凤雏、卧龙。得一便可安天下,如今卧龙在北方辅佐在元起身侧,凤雏却在南方撑起了另一股浪潮,当真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开元二年八月十七日,西南军团的徐庶也做出了呼应。他召集起西南军团的三十万主力军,与孟获、祝融夫人率领的南中十万蛮兵,向中原方向进发,最终在汉中驻扎了下来。和元起、庞统形成了合围之势,堵死了宇宫照烈撤出中原的道路。围三阙一的军事布局,至此宣告成型。

    然而,围三阙一却还不是元起最想要的布局。他深知宇宫照烈之能,只要稍微留下一点缝隙,他就有可能逃离战场,然后远遁海外。以图东山再起。为了彻底困死宇宫照烈,避免日后再起波澜,元起还下令对青州东边的海域进行了封锁。

    开元二年八月二十一日。在孙策的统率下,水军对近海领域进行了封锁。与此同时,坐镇江东的孙权还让老将程普和黄盖率领五万水军与孙策会师,彻底掌控住了东海所有的出海口,断绝了宇宫照烈有可能遁逃的最后一条路线。

    从开元二年八月十五日到八月二十一日,短短的六天时间内,两百多万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了合围,声势滔天的将宇宫照烈压缩在了中原地区,没有留给他丝毫的伸展余地,完美的将元起规划好的战略纵深勾画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潜龙成员这些幕后英雄们的穿针引线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正是他们不停地传递消息、不停地对宇宫魏探子的刺杀、不停地在中原地区制造混乱,为四路大军争取时间、创造时机,一举完成合围之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元起的战略构想中,他是想以北方三大军团为主,在正面战场消耗宇宫照烈的绝大部分兵力;以南方军团为辅,进一步分散宇宫照烈的注意力;而西南军团和孙策统率的水军,则只是起到牵制作用,同时做好对东西两侧的防御,扰乱宇宫照烈的耳目,防止他对西南用兵或者向东海遁逃罢了。等到时机成熟,战机出现的时候,四路大军同时出击,将宇宫照烈的势力在中原地区连根拔起,彻底摧毁当今天下阻碍一统的最后一个割据势力。

    同时动用了两百多万将士,元起的大手笔,令天下为之震动,一时之间,风云变色!

    许昌,魏王府中。宇宫照烈有些坐不住了。面对两百万精兵的四路侵袭,没有谁能够做到面不改色,即便是一代枭雄宇宫照烈,同样也不能。

    宇宫照烈自然不甘心就此束手待毙,即便明知自己并不占有任何优势,但他仍然做出了奋起抵抗的决定。新近征召的八十万大军大部分已经训练成军,中坚力量的补充也趋于完成,这多多少少让宇宫照烈的心中多了一些底气。于是,一道接一道的命令从魏王府中传达了出去,征召令像是雪片一般,向中原各地飞散。

    在宇宫照烈的诏令下,镇守在青州的泰河起兵二十万,和大将孙策统率的水军隔海相望,伺机重新夺回对近海的控制权;镇守在中原与冀州边境的魏军大营再次得到了增援,二十万大军被送进了大营中,和宇宫仁旧部的十万大军汇合一处,共同构建起了抵抗元起的第一道防线;同时宇宫照烈亲率三十万大军,以及虎豹骑和虎卫军这两支重新组建起来的精锐部队,带着荀攸、程昱等谋士,越兮、宇宫休等大将,向宇宫仁的大营出发,准备和元起在中原与冀州交界之地,和元起决一死战。

    另外,除宇宫丕坐镇许昌之外,其余的宇宫家子弟都被分派到了各方,分头在兖州西边和豫州南边构筑防线,抵挡西南军团徐庶和南方军团庞统的迫近。临行前,宇宫照烈对这些被外派的家族子弟做出了明确的指令,不求他们能够斩将杀敌,击退大军,只求他们能够守卫疆土,做好防御,不要让他们攻入中原腹地即可。宇宫照烈心中清楚,两百万大军看似来势汹汹,其实最有威胁的,还是元起亲自统率的北方三大军团,决战,必定会是在北方与中原之间的战场进行的,所以宇宫照烈对开往其他几处战场的统帅,明确的下达了无过便是功的命令,只要能拖住其他几路大军的侵扰,便是功劳。

    矛与盾的较量,就此正式拉开了序幕。元起和的强势,就像是一把锋锐的长矛,从各个方向向着宇宫魏的要害攒刺;而宇宫照烈和他的魏国,则只能被迫充当起盾的角色,在四面撑起防线,将中原腹地层层保护在其中。

    持矛者,气吞山河,一往无前,虽千万人吾往矣;持盾者,老成持重,不气不馁,任你横行霸道,我自巍然不动。元起和宇宫照烈这一对天生的宿敌,在历经几番起落,几次离合之后,最终还是走向了对立,曾经的同盟合作,在各自剑拔弩张的气势下,早已消散于无形。

    或许最初两人的志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能够振兴国家而努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和岁月的洗礼,两个人都已经偏离了最初想要走的道路。宇宫照烈为了实现心中的野望,最终走上了自立的道路,成为了一代枭雄;而元起也没能按照当初的设想走下去,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最终有意无意的走上了争霸天下的道路,既然命运赋予了他这份责任,那么他便会好好珍惜这次机会,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留给后世子孙一个长长久久的太平盛世。

    元起和宇宫照烈两个人,甚至是他们身后的每一名将士心中都清楚,这一战,必将关乎天下大势的走向,落败的一方,也许就再也没有了争霸天下的机会了,现在,机会只有一次,败了就永远的败了,没有人愿意承受这样的失败,所以,双方自元起和宇宫照烈以下,都拿出了生平最为高昂的气势,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着最后的准备。

    十日之后,宇宫照烈率领三十万大军来到了宇宫仁的大营中,与营中已经就位的另外三十万大军完成了回师。六十万魏兵扎下了数十座军营,前后绵延三十里之遥。

    与此同时,元起也率部来到了战场,在距离宇宫照烈军营五十里之外的顿丘驻足,百万精兵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扎下五座大营,每个大营又细化为前后左右中五个部分,大小二十五个营寨,昂然而起。

    大战,一触即发!。

    a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