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将太阳系边缘的一分界点称做“柯伊伯带悬崖”,因为在那儿,太突岩石的数量突然间降低。是什么引发了这一奇异的现象?唯一的解释就是第九颗行星的存在。然而,这一行星并不是只能算做小行星的夸奥尔或塞德娜,而应该是一颗和地球或火星同样大小的星体,它的引力横扫了该地区的所有太空岩石残骸。
随着时间的推进,“启明星”飞船逐渐的深入到了柯伊伯带的内部。在地球毁灭之前,科学界一直试图在柯伊伯带内部寻找到太阳系真正的第九大行星,但一直是没有准确的收获,猜想不断,却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
依照光子深空探测器的显示,安若萱确信飞船已经到达了传说中的“柯伊伯带悬崖”。当然,即使到了“柯伊伯带悬崖”,周围的环境也没有多少变化。所谓的充满小行星只不过是宇宙空间尺度上的充满,肉眼看上去依旧是永恒不变的虚空。
哪怕经过人类的估算,那颗所谓的第九大行星的质量可能是地球的2—5倍,但它在茫茫的星空中依旧是不值一提。想要在星空中寻找到一个远离太阳且又不发光的行星,难度比仅凭一架反潜飞机想在地球的海洋中,寻找一艘深潜于水底的隐形核潜艇还要高。
安若萱对于自己是否能遇上那颗神秘的行星也没有什么把握,作为第一个到达这里的地球人类,如果能够见识到那传说中的第九大行星,那也算是她的运气好。安若萱将光子深空探测设备开到最大,等待着好运气的降临。
对于那传说中的第九大行星,罗天心里是一清二楚。以他为中心半径一光年范围内的所有风吹草动,罗天全都了如指掌。在一众的彗星和小行星之间,一颗巨大的行星还是非常的显眼的。当然,这种显眼只是针对罗天的念力领域而言。
在罗天的念力世界的域外星空之中,并没有第九颗行星的位置。并不是第九颗行星不存在,而是人类一直探寻的第九颗行星是不应该存在的。那是一个不应该自然存在的星体,一个非自然形成的人造金属星球。
那颗星球的体积是地球地球的五倍,但质量却只有地球的三倍。整个星球的表面被厚度超过一百五十米的永冻冰盖所覆盖,极低的温度使得那些冰盖的强度甚至超过了钢铁。那颗星球以一种人类无法理解的力量作为动力,环绕着太阳系的外围不断的运行着。
安若萱是已经不可能遇到那个星体了,那个人造行星本体已经被念力崩解成了宇宙尘埃,罗天还在他的念力世界中按照比例原样复制了一个,被罗天放置在了念力世界最底层的无尽虚空中。
事实上,那颗人造星体早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只有动力系统和干扰系统还能够运行。星球表面后来凝结的厚重冰盖,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其内部的原貌,罗天从那些残骸里找到了很多的关键信息,那些信息解开了很多有关外星的未解之谜。
远古地球上的外星来客,火星上消失的生命,那颗崩解为小行星带并留下神秘晶体的星球,六千五百万年前那颗冲撞地球灭绝了大部分生灵的“小行星”,人类能够探测到150亿光年外的星球却从未发现外星文明存在的迹象。
以上所有的问题都与那颗已经被罗天崩解为宇宙尘埃的星体有关,或者说是与操控那个星体的外星文明有关。太阳系就像是一个我们常见的生态球,只不过生态球是用一层玻璃将鱼儿隔离在内,而太阳系则是被未知的科技所封锁。
如果现在地球没有毁灭,地球上的人类一定会发现现在从地球上看到的宇宙与之前近乎完全不同,整个宇宙空间就如同是一个喧嚣的战场或是市场,而不是过去探测到的那样安静沉寂。失去了不明星体的伪装和干扰,人类已经可以探知到真正的宇宙了,可现在一切都已成为了泡影。
“启明星”飞船所携带的光子深空探测器的最大探测范围只有五光年,但在这五光年的探测范围内精度是可以精确米的,主要是用于星图绘制和风险规避。当然,安若萱不会在没有必要的时候开启最大范围的探测的,光子深空探测器的能量消耗可是非常惊人的。
在很早之前,人类的深空探测器的观测距离就能够达到一百五十亿光年以上,但那精度却不适合星际航行。对于安若萱现在来说,哪怕是开启一光年的探测距离也是浪费,光子深空探测器现在的探测范围只有十天文单位,足够启明星这个小飞船使用了。
术业有专攻,“启明星”飞船上探测距离最远的是光子深空探测器下属的一个远望模块,最远的探测距离可达五十亿光年,成像的精度也要远超过可以观测到两百亿光年外景象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
安若萱并没有启动那个远望模块,由于在技术上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在使用时还是需要将远望模块对准目标的。飞船现在正在高速的前行,根本就没有停下来转向的必要。第九颗行星存在与否对她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起码没有那些能源重要。
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目标,安若萱是一点也不意外。如果地球还存在,如果飞船上只有她一个人,或许安若萱还会开启光子深空探测器全功率扫描一下。但现在地球已经没了,飞船上还有其他人,安若萱并不会为了一个虚无的目标去浪费宝贵的能源。
就这样,“启明星”飞船顺利的穿越了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很快,飞船就将正是离开太阳风吹拂的范围,到达太阳系的边界。在那里,太阳风与星际物质之间激烈的碰撞已经持续了近五十亿年。如果没有意外,在接下来的五十亿年中,碰撞将会继续存在。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