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类的问题也不大……此时的中国远征军可是一支海、陆、空全方位的部队,他们不再会像以前一样碰到硬钉子就不计伤亡的猛打猛冲,而是一个电话打回去请求空军支援,于是不用多久就会有几架轰炸机飞到空中,一个俯冲后就朝地面部队指示的方向掷出一片燃烧弹……下一秒,日军的碉堡和炮楼就变成了一团火焰,战士们可以清楚的听到里头传来日军撕心裂肺的惨叫声。
因为前头的侦察部队很给力……日军的工事在他们的火力极协同打击下,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一重重的被摧毁,这就使得跟在后头的主力部队一步不停的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朝前推进,六小时后就将近前进了两百公里。
这时吴宇航就听到空军报告道:“前方五十里处发现敌军,兵力一个联队,大多是汽车!”
就像之前所说的,“闪电战”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情报,所以中国部队还在空中配置了侦察机并与地面部队适时保持联系。
“停止前进!”吴宇航转身就朝部队下达了命令。
想了想,吴宇航就把这个情况向跟在后头的张弛报告。
此时的张弛就在第二波跟进部队也就是一团的一辆M3半履带车上……军官一般都喜欢搭乘吉普车,但张弛却知道,吉普车往往会成为日军首要的攻击目标,因为那就是在告诉日军车里的是敌人军官,而M3半履带车就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一点。
其实张弛不仅掌握了这个情报,他甚至还知道日军的这个联队是从沈阳出发前往增援旅顺的……此时的中国东北,可以说到处都是中**队的眼线,这些眼线不仅是同乡人那批侦察兵,还包括这些侦察兵在各地发展起来的百姓和游击队。
所以,此时位于东北的日军,可以说是一举一动都在张弛的掌握之下。
日军的援军还在路上,这就说明了两点:
第一,沈阳的日军还不知道旅顺已经失守了。
第二,日军还不知道进攻他们的部队的实力。
否则的话,这支增援旅顺的部队早就该停止行军而在路上筑防,而不是继续无脑行军。
对此,张弛感到很满意,因为这意味着同乡人等事先混进东北的侦察部队任务执行得很到位……这时距离旅顺被攻下已经有六、七个小时,按常理,就算旅顺被攻占的速度太快导致沈阳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但在远征军推进一步步的攻下沿途的碉堡和炮楼时,鬼子也是完全有时间用炮楼里的电话将信息传出去的。
但是……
张弛早就做好了布置,他事先就让同乡人在炮楼外各路段找好电话线并做好准备,一到适合的时候就将鬼子的电话线切断。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因为平时游击队就常这样干,所以就算电话线不通,鬼子也只会骂一声:“混蛋!这些可恶的游击队!”
日军完全不知道,这一回来的不是游击队而是一支正规部队,不但是一支正规部队而且还是一个精锐部队。
于是,接下来在这些日军遭受攻击的时候,日军根本就无法将被攻击的消息传到沈阳。
这其实也就是一种信息战……这不但为中国部队争取到了时间和进攻沈阳的战役突然性,更是让日军将一个联队的部队送到了中国部队面前。
看了看地图,再计算下日军的速度,张弛就对吴宇航下令道:“敌人大慨半小时后与你相遇,马上布设埋伏!”
“是!”吴宇航应了声,当下就对战士们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
这支贸贸然的朝旅顺增援的日军部队,是日军122师团的第201联队,联队长是松本大佐。
松本大佐其实并不是个冒失的人,相反,他还相当的谨慎……这也是他选择从公路而不是从铁路,同时直到这时才行军到距离沈阳两百多公里的原因。
(注:沈阳距旅顺443公里,松本联队采用汽车机动,以时速50公里计算,此时本该行军三百公里。)
原本山下文远中将的意思,是让松本的部队搭乘火车前往旅顺,这样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赶到旅顺而且还可以携带大量的重装备。
但松本却认为……搭乘火车太危险了,游击队只要随便在铁轨上埋几个炸药,就有可能导致火车出轨导致部队遭受伤亡,更重要的还是……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部队就要步行赶往旅顺了。
山下中将也认同了这个观点,因为游击队炸铁轨并不少见,虽然日军在铁轨周围都有严密的防护,但那可是四百多公里的铁路,随便哪一段铁路有破绽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事实也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因为,铁路在旅顺被占领的半小时后就被封锁了……至于是被什么封锁那就不用多说了,“谢尔曼”坦克缓缓开上了铁路,照着正迎面开来的火车“轰”的就是一炮,整列运送煤矿的火车就像一条被击中要害的巨蟒一样瘫倒在了铁路上。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列不服从命令想要硬撞坦克的火车的下场,更多的火车则是在“谢尔曼”坦克的淫威之上刹车投降。
可以想像,不久之后,这些火车很快就会成为中国部队运送补给和弹药的利器。
于是,松本几乎搜集了整个师团的汽车,甚至还征用了一批运输队的汽车这才足够一个联队上路……大量的汽车都用于朝南方前线输送补给,日军在沈阳的汽车已所剩无几。
在路上,松本几次都感到有些不对劲,因为他远远的看到了空中几架飞机的身影。
虽然他不是空军,但他还是知道那些飞机并不是日军的飞机。
如果是敌人的飞机……那什么游击队会有飞机呢?
不过,这也可以解释为是从美国太平洋方向飞来的远程飞机。
但松本心里还是有些揣揣不安。(未完待续。)u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