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坦克也有弱点……坦克的弱点在于坦克乘员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很差,使其反应极为笨拙。
这是由坦克装甲厚且内部还有动机轰鸣等噪音造成的,坦克乘员在这种情况下基本听不见外面的声音,视觉方面……在盖上舱盖的情况下只能用潜望镜或是观察孔观察,只能看到很小的视界。
这些客观情况就使得坦克一般情况下要有步兵与其协同,否则就很容易被敌人步兵从视线死角贴近并炸毁。
于是两栖登6车与两栖坦克就成了一套完美的结合。
两栖坦克可以弥补登6车火力及防御上的不足,可以对敌人的防线尤其是近岸防线的突破起到重要的作用。两栖登6车的火力和防护就可以为步兵提供基本的掩护,而步兵在必要时又可以下车与坦克协同与其互相支援。
这就有点像展到近代时的步战车与坦克之间的搭配,区别只是两栖登6车与两栖坦克是用于登6作战的。
新一师的部队早在缅甸时就受过步坦训练,甚至还将这种训练投入到实战进行应用,所以在这时用起来就是得心应手……步兵以坦克的火力和防御为掩护层层推进,与此同时步兵又担任坦克的耳朵和眼睛,不断的为坦克指示重要目标和方位。
于是这步兵、坦克以及登6车组成的部队,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绞肉机似的一步步朝日军方向辗压,所过之处到处都是日军的尸体……日军防线在浅野所带领的爆破小组失败之后就迅崩溃了,浅野起的作用,就是告诉其它日军他们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无谓的,血肉之躯根本就无法挡住中**队这钢铁组成的进攻机器。
接着在吴勇等人面前,就到处都是日军的溃逃的队伍。
这一点倒是在战场上不常见的,因为在以往打的战斗中,就算是太平洋上的岛屿战争也不例外,日军都很少出现这种大面积溃逃的情况。
不过这似乎是好事,因为这至少证明了日军在太平洋上的防守兵力不足……若不是因为兵力不足,就不会用这样低素质的军队来防守马绍尔群岛。
一想到这吴勇就血脉贲张,因为他脑海在这时转了一个看似不靠谱但却很有逻辑的圈……如果小日本兵力不足,那就意味着他们要从中国方向调兵到太平洋来,于是这就会减轻中国的压力,甚至还有可能让小日本尾难顾而放弃中国战场,毕竟小日本保住自己的国家更重要。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代表中国的苦难很有可能就要结束了。
当然,实情却并非如此,因为直到战争结束,国内还有相当数量的日军在做最后挣扎,甚至还有日军抱着凭借中国的资源挡住美军进攻的幻想。
但吴勇并不知道这些,于是他就在无线电里大喊一声:“弟兄们!杀啊,咱们在这多杀点鬼子,鬼子就会从国内多调些部队过来!为了祖国的父老乡亲!一个鬼子都不放过!”
吴勇这话一下就勾起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接着又想到自己之所以在这打仗这么久都不能回家,都是因为这些鬼子,霎时就高喊着朝正在逃跑的日军一阵猛追……当然,追的不只是人和坦克,还有成片成片的子弹和炮弹。
所以,这场战斗投降的日军也不多,因为就算有些日军有投降的意思但还是被杀红了眼的战士们无视了。
这一点让美国方面有些不高兴,甚至还为此委婉的批评了中国部队几句……之所以会“委婉”,是因为中国部队立了大功,而且可预见的在将来这支中国部队还是很有价值,所以就算批评也是客客气气的,比如希望中**队下次在战场注意些战俘问云云。
从某方面来说,美国方面的这种批评还是正确的。
因为屠杀战俘会带来负面影响:日军如果知道中美联军在战场上不留活口,于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会死战到底……反正都是死,倒不如死得更有尊严一些。
但这个原则对日军来说却不怎么管用。
日本人的文化比较特殊,先是那种硬性洗脑式的“武士道精神”,使大多日军都会至死不降,于是企图用宽待俘虏的那一套让更多日军投降的效果并不显著,这一点反倒是对****士兵十分显著,这在解放战争时就得到有力的证明。
其次,日本人生性凶残,他们甚至会把“宽待”看作是“软弱”,而把“凶残”当作“勇气”。于是,新一师在夸贾林岛上不留俘虏的这种作战事迹在日军中传开之后,虽然的确有之前所说的情况,也就导致一部份日军在面对中**队时至死不降,甚至在日军里还偷偷的流传着一句话:“要投降的话就去找美国人!”
但同时,这种作法又是一种立威,它使中**队不论走到哪里,都让日军闻风色变,尤其是那些素质训练不足的部队,仗还没开始打在气势上就已经短了一截了。
这使得中国部队一路往高歌猛进的往前推。
在步坦在炮兵的协同下往前推进的同时,两栖登6车就按照计划撤出了战斗……两栖登6车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只是在抢滩登6方面,它更重要的其实还是后勤保障。
比如现在,中**队的坦克营及两个营的步兵已经成功的登上了夸贾林岛并打开了局面,而这两个营的步兵及坦克营却是要消耗弹药的,并且随着战线的推进,需要的步兵也会越来越多,甚至还需要将炮兵运到岛上提供火力支援。
另一方面,希金斯船却无法越过珊瑚礁。
于是两栖登6车就起到了运输的作用……它在后方将已经运送到近海的战略物资甚至是部队源源不断的送到夸贾林岛上,为前方的进攻提供了保证。
(未完待续。)8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