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上,骑军和步军不同,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其行进方式,步军是用两条腿走路,这人一生下来就是靠两条腿走路,所以这无需训练,自然就会,但是骑兵不一样,骑兵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骑乘战马的问题,对于一个寻常旅客,要学会骑马乃至顺利的旅行,也许一年半载足矣,但作为一名骑兵,这远远不够,三五年能让骑术精湛已经是非常难得或者说有一定骑行天赋的了,寻常人要真正达到骑术精熟,并能双手脱缰飞驰而不受影响,起码要六到八年,也就是说要六到八年的训练,才能够完全胜任在战马上劈、砍、削、刺、抹、挑等基本战术动作,……”
罗邺解释得很详尽,不愧是大家出身,讲述的内容也是通俗易懂,详略得当。
“以某来说,某家中便有马场,自幼便开始骑马,从九岁开始算正式骑马,十四岁便开始在马上习弄兵器,十六岁才算是勉强成为一名合格的骑兵,一直到二十岁才称得上真正精熟马术与武技,但要说成为一名合格的骑将,也是二十五岁之后才敢说,……”
“像淮水以北,本身不产良马,谙熟马术者不多,而对于平常士卒来说,要让他们从步兵变成骑兵,他们的年龄已经过了最适合习练骑术的时候,除了本身就有良好武道基础者外,其他人就算是花上三五年也很难达到让人满意的骑术水准,……”
“而像北方,尤其是河水以北地区,本身产马,且大部分人少年时代便开始骑马,大多数人迫于生计,为人放牧或者充当商队趟子手,那都是片刻离不开马,在塞外,无论胡人还是汉人,那更是经年累月生活在马上,所以为什么胡人在骑兵上的优势最为明显,就是因为他们从一出生就在马背上,……”
“这些人比起我们淮右骑军,天生就多了十多二十年骑马经验,就凭这一点,我们现在的淮右骑兵就难以赶上,所以属下以为我们要扭转这个不利局面,就应当扬长避短,兵员可以考虑从河朔、平卢、幽燕甚至塞外等地招募,马匹西北或者幽燕这边均可,以君上之胸怀魄力,属下认为要招募三五千甚至更多的骑兵士卒不在话下,尤其是在当下的情形下,……”
罗邺这番话说得相当顺耳,无论是江烽,还是其他人,都听得十分舒服,不过对于罗邺最后提出还是应当想办法从河朔、平卢这些地区通过直接挖人的方式来充实淮右骑军,江烽倒没有明确表态。
给出了建议之后罗邺倒是没再多说,他也知道这些话有些犯忌讳,淮右本地骑兵水准很难达到最好,必须要河朔或者平卢那边的兵源来训练,这种观点能不能被人君接受,还不仅仅是感情问题,也还涉及其他,罗邺也隐约知晓,但他觉得自己问心无愧。
商议散了,江烽却独自陷入了沉思。
淮右骑军的问题需要得到正视和解决了,连秦再道都意识到骑军的兵源和训练需要改弦易辙,对于具有一定武道水准者,这不是问题,一切问题都可以克服,但寻常士卒就不一样了,而骑军更多的思考寻常士卒充实起来的。
罗邺冒着一定风险进言,估计进了言之后也许还会有些小后悔,担心自己会不会有其他看法,不过江烽对此倒不太在意。
就目前来说,最好的兵源的确是来自河朔,平卢局面还算稳定,要想在平卢募兵,远不及在河朔和泰宁军辖下方便快捷,甚至开销也更小。
这些地方的骑兵兵员大多是自小接触马匹,比起淮右许多骑兵都是成年之后才来学骑马,这无疑就多了许多年的经验,这一点,尤其是幼年就会骑术,是成年学骑射完全不能比的。
秦再道也就是对比了河朔军的骑军水平,才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的,也才会向自己提出这一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秦再道还算是很有胸襟和气魄,甚至敢于提出放弃现有的淮右骑军大部分,转而由河朔骑军为底子来建立淮右骑兵。
当然秦再道也意识到了一支骑兵力量如果完全由河朔骑兵组成的敏感性,这不利于江烽的控制,同时像罗邺和赵山对河朔骑兵影响力太大,也需要考虑进来,所以他也很委婉的提出,可以打乱混编,保留部分老淮右骑兵。
江烽没有秦再道那么敏感,他也感觉到了,这种敏感性,甚至自己麾下诸将都比自己更敏感。
事实上像自己麾下诸军,除了第一军是固始军老底子和大梁系军官组合而成,勉强算得上是自己的嫡系外,甚至连杨堪也是大梁将。
其他诸军,第二军、第三军虽然是由许子清和张越带领,但兵源大多来自淮北流民,第四第五军情况相若,水军清一色来自寿州,现在的六七**军更是全由河朔军底子打造而成。
他很清楚,自己白手起家,既无家族背景渊源,也无其他更多资源辅佐,要想在这个乱世中迅速成长,只有借他力为己用,这种做法最大的弊病就是需要兼容并蓄,自己要让这些力量为己所用,并且逐步融入成为自己的嫡系,无他,就是用利益将他们与自己捆绑在一起。
而利益何来?唯有考战争夺取地盘,剥夺这些地盘上不为己所用者的利益来满足己方利益群体的需求,就这么简单。
一直到现在,自己做得还不错,这和淮右一带周边的势力都不是很强,或者说受到了较大削弱有很大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江烽甚至还需要感谢蚁贼。
转来转去,还是回到骑兵这个原点上,江烽觉得自己还是应当接受秦再道和罗、赵二人建议,重组淮右骑兵,目前可以依托河朔骑兵组建,但是下一步的招募则不限于河朔,泰宁军亦可是重点。
之所以把目光放在泰宁军,是因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泰宁军面临着一个极其困难的局面。
连续的水旱灾害,郓州、兖州这一带本来就是靠天吃饭的地方,加上泰宁军素来就不善于经营地方,泰宁军辖地一直是寅吃卯粮,加上前年的与大梁一战,几乎彻底拖垮了泰宁军的财政,虽然几经加税,但兖郓之地奔爱就不富庶,所以顿时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暴动骚乱,大量的农民向周围逃亡,泰宁军甚至连就食都困难,不得不向平卢军和淮北借贷,但平卢军自身也不好过,杯水车薪,淮北更是自顾不暇,所以现在的泰宁军几乎就是处于历史最困难时期。
甚至连大梁那边传来的消息称大梁政事堂和崇政院内部都在讨论坐观泰宁军自行崩溃之后,是否接手兖郓,而反对接受兖郓的意见居然占据压倒性的上风,足见兖郓诸州的困难程度。
这种情形下,如果能有合适的机会来挖墙脚,未尝没有可能。
当然江烽觉得这还可以和自己的徐州攻略联系起来,这将是一个系统性的大战略。
********************************************************
“这便是逍遥津?”江烽背负双手,看着眼前这座古渡口。
肥水静静的东流而去,绕着合肥城而过,这一带地势平坦,河汊众多,苇荻茂密,春日里更是枝叶摇曳,婆娑生姿,很有点儿诗情画意的气息。
“嗯,当年张辽在此鏖战孙吴,险些将孙权斩于此。”杨堪点头道。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江烽随口吟诵了一句杜牧的诗,有些感喟的道:“以北征南始终占据居高临下的优势,我们淮右的地理位置居于江淮中原之腋下,不可谓不好,但是若是要有所作为,却需要突破现在的束缚。”
“君上可是在考虑渡淮?”杨堪是最了解江烽的心思的,也是江烽最坚定的拥趸。
“还是七郎知我,眼下吴地大势已定,吾观李昪与蚁贼之战会旷日持久,楚州的争夺恐怕会超出想象,秦权非想象的那么简单,也许他不会再甘于当一流寇了啊。”江烽平静的道:“我们对吴地就是坐山观虎斗,但我们更要有我们自己的路要走。”
周围的亲卫们都警惕地四处观望打量,江烽这一次也是专门和杨堪来探讨一些事情。
在诸将中,最有大局观的莫过于杨堪和王邈,而张挺眼界虽然也不俗,然其喜出奇兵,在战略上,江烽仍然主张奇正相合,以正为主。
现在王邈坐镇颍上,张挺逗留濠州,唯有杨堪算是武将中与自己最为相得的,所以江烽很想听听杨堪的看法。
。
b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