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段时间连续征战的磨砺,以及连战连胜后大幅增强的信心,数量增加到五万余人的仆从军实力已经今非昔比,若非为了预防万一,也不想让仆从军过分膨胀,其实第七旅的兵一个不上也没关系,一样可以赢得这场战争。
虽然中央并没有在这次战争中吞并中亚的计划,白朗也没有留下希瓦的那个所谓大汗,因为他是俄国人所立,就算暂时臣服,说不定见俄军势大就又叛回去了,自己废掉他之后重立一个,肯定要忠诚得多,因为一旦俄国人杀回来,这位由中国军队所立的希瓦大汗必然会死得很惨很惨......
不止是原来的大汗,希瓦汗国北部南部被沙漠隔开了,所以白朗打下来的其实只是半个希瓦汗国。凡是与俄国关系较为亲近的部族和个人统统遭到了清洗,死于屠刀之下的足有数万人之多,若非阿姆河是一条径流量接近黄河的大河,只怕河水都会被完全染红。而这些“亲俄人士”的财产和土地则被白朗根据之前的表现分给了自己的仆从军将士,由此获得了他们更加坚定的支持。
此外,白朗还要求希瓦汗国的所有部族都必须出人出马,否则统统视为亲俄分子,在其恩威并施之下,白朗的仆从军迅速增加到了8万人以上,而且其中那些凑数的老弱妇孺都见不到了,这8万多骑兵都是青壮!
之所以人数猛增这么多,除了在中亚西北部大败俄军后、咸海周边的很多部族都赶来投奔之外,阿姆河流域的人口远多于哈萨克草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也正因为这样,8万仆从军中哈萨克族的比重迅速锐减到了只剩四成,而之前仅占不到半成的乌兹别克族则暴增到了一半以上。不过由于哈萨克族骑兵的战斗力更强,同时归附更早、更受白朗信任,在仆从军中的地位要高于希瓦本地人,在白朗高明的手腕控制下,仍能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当然,这也多亏了白朗那出类拔萃的外语能力,如果不懂这些中亚语言,听说都需要别人来翻译的话,恐怕难免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想要将平衡玩得这样恰到好处,难度就太大了。话说白朗的语言天赋那绝对不是盖的,现今已经是精通7门方言6门外语,而且这还是没有特别花太多功夫专门学习的前提下做到的,不过他在陆大就读时外语成绩也就中上,因为白朗只是听说能力超强,要他写出来,难度就有些大了......
在白朗手中,仆从军主要有三大作用,一是虚张声势、掩护主力部队的转移,二是追杀敌军溃兵和抓俘虏,三则是看管俘虏。其中第三点看起来并不重要,但实际上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不是有了仆从军帮忙看俘虏,骑兵第七旅就只能像之前那样只留中高级军官,其他的战俘统统剁掉大拇指后释放,虽然这比杀俘要温和一点,但还是难免会增强敌人的抵抗意志,有了大量仆从军之后可以接受投降了,俄军的斗志就会大为削弱。
事实上,若非之前远征军剁大拇指的做法留下的恶劣影响需要时间才能消除,骑兵第七旅现在的俘虏总数肯定不止3万人,超过4万都是完全有可能的,而自身的伤亡和弹药消耗也能减少很多。而且战俘还是很有用的,在地广人稀的中亚,缺乏劳动力是很常见的情况,尤其白朗还征召了那么多的青壮,劳动力就更缺了,正好用俄军战俘来填补缺口。
而昔日不可一世的俄军官兵居然被逼着给当地居民干活,这无疑对希瓦人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当年几千俄军就征服了希瓦,现在这支数量不过几千的中国骑兵更加夸张,竟然抓了几万沙俄战俘,那岂不是说,现在的中国比沙俄还要强大得多?草原民族一贯敬畏强者,从这个侧面认识到中国的空前强大之后,希瓦人对于白朗的要求就更加顺服了。
不过,白朗在“解放”了希瓦北部之后,并没有乘胜挥师进攻布哈拉汗国,因为布哈拉汗国的两个核心城市——国都布哈拉与中亚的头号历史名城撒马尔罕都在中亚铁路线上,沙俄中亚方面军司令部及其主力也距离不远,白朗估计有三个军的兵力,就算仆从军已经扩大了许多,他仍然没有把握战而胜之,除非对方自己主动上门,跟他打一场野战。
没办法,阿姆河流域是在沙漠之中,能够作为战场的也就那么一条冲积平原的狭长走廊,白朗纵有白起的本事,也没办法在这样狭窄的地形中主动创造出运动歼敌的机会,尤其现在已经到了夏季,沙漠行军的危险更是倍增。即使白朗胆子一向不小,也不敢这样玩火,作为一个已经相当优秀的将领,他心里明白着呢,冒有着七分胜算的险叫做出奇制胜,而如果是只有一分胜算的险,那叫做自寻死路......
但是就连白朗自己也没想到的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突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白朗不敢率军南下进攻,沙俄中亚方面军司令部同样不敢挥军顺流而下发动进攻,对方在一天之内全歼一个军、击溃一个军的表现太骇人了,仅靠三个军的兵力自保尚可,主动进攻的话,那就是找死了。而如果从西边调兵的话,又怕敌人再来一次声东击西,到时候中亚铁路被敌人切断,补给断供的中亚方面军30余万就只能等死了。想来想去,无计可施的中亚方面军司令部只能就地征兵来补充兵力,结果一下子就捅出了大娄子......未完待续。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