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矫健的身影纵横于风雪之中。
一杆长枪宛如蛟龙戏水,挥洒自如,神出鬼没。
时而声教溢四海,朝宗引百川,时而淑景辉雕辇,高旌扬翠烟。
忽而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忽而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
这是大明宁远总兵官吴三桂。
一个时辰之后,收势结束。
护卫随从忙递上虎皮大衣,擦枪装刀。
谋士方光琛凑上前,笑吟吟地说:“看将军练武,如看唐代公孙大娘舞剑,令人拍案叫绝,夜不能寐。”
吴三桂哈哈一笑,得意之色,洋溢毕现于白里泛着红光的大脸上。
方光琛又说:“身处这乱世,我又想起了唐代崔颢的一首诗。”
“哪首诗?读来听听。”
“这首诗是写汉武帝时的名将霍去病的。”
方光琛手捻胡须,摇头晃脑地读起来。
霍将军
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
日晚朝回拥宾从,路傍揖拜何纷纷。?
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
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一朝天子赐颜色,世上悠悠应自知。
吴三桂仰天长笑,道:“方先生真乃我忘形之交也。”
这方光琛乃?大明王朝前辽东巡抚?方一藻之子。
方一藻任职辽东巡抚期间,曾力主与满清决战,坚决镇压消灭被世人称为建虏的满清。
但是,在与清军多次对抗的经历中,感受到双方实力悬殊太大,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赞同对清议和、对内镇压的主张。
崇祯十一年五月,在当时的兵部尚书杨嗣昌授意之下,方一藻与辽东总督太监高起潜,经过一番密谋,派幕僚杨树楷化妆成浪迹江湖的算命先生小伯温,到盛京试探口风清廷口风。
小伯温杨树楷来到盛京,通过各种途径手段,特别是皇太极的御用马夫金兴国的牵针引线,见到了清太宗皇太极,把大明欲与大清议和的指示,转达******最高统治者。
清太宗皇太极听完后,当场表示,大明与大清如能议和,愿意撤兵东归,两国平起平坐,建立平等关系。若不能达成和平协议,夏秋之时,必定引兵南下,有所举动。
得此情报后,大明辽东巡抚方一藻随后报告于兵部尚书杨嗣昌,极力主张趁此千载难逢之机,于清廷和议消祸。
同年六月,皇太极屯重兵于大青山,派遣使者,催促和谈。
方一藻积极建议大明朝廷援引隆庆年间“俺答封贡”的模式,与对方谈判。
此议得到大明皇帝崇祯的默许,指示新任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具体办理议和之事。
陈新甲又指示兵部草拟了和谈文书,征得崇祯默许之后,欲派使者赶赴大青山议和。
不料,就在这关键之时,兵部尚书陈新甲一时马虎,竟把这种绝密文件随意丢放在桌上,被手下无意公布于众。
霎时,引起了狂风巨浪,大明朝野极度震惊,物议纷纷,群情汹汹。
明廷各级官员,各个慷慨激昂,跟草拟这个对清和谈文书的卖国贼誓不两立,特别是东林党人,摩拳擦掌,一日之内,连上数十条奏疏,声泪俱下,痛斥议和文书为卖国条约。
丁一民等数十个朝中官员,长跪于崇祯面前,声言不杀掉陈新甲,则全部自杀于朝堂之上。
无奈,崇祯采取了嫁祸于人的招式,不敢承认这是他的主意,把一切责任全部推倒兵部尚书头上。
陈新甲羞愤难忍,绝地反击,于朝廷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之面,说出了对清议和的真相。
崇祯龙颜大怒,喝令锦衣卫士拿下,并立即处斩了陈新甲。
于是,这一极有可能挽救大明于颠覆的议和方案,永远被束之高阁了。
同时,随着陈新甲的被杀,大明与大清之间的和谈彻底永远断绝了。
在这场激烈的你死我活的朝臣斗争中,首先提出议和建议的辽东巡抚方一藻,心交力瘁,疾病缠身。
崇祯下旨,将其革职,囚于牢狱,等候处置。
不久,方一藻就死于牢狱之中。
在方一藻经略辽东期间,方光琛随父生活。
他善奕能诗多游谈,常常以管仲、诸葛亮自比。
此时,武艺超群又钻营有术的世家子弟吴三桂,被镇守宁远卫的舅舅祖大寿所器重,任命为中军。
这吴三桂善于交纳,主动拜于巡抚方一藻门下,并与方光琛缔盟为忘形之交。
方一藻去世后,方光琛遂入吴三桂幕府,参与决策,开始了与吴三桂共进退的历史。
天宽地阔,大雪飘洒,群山披银,万木萧疏。
辽东雪景极为壮观雄伟。
忽然,一哨骑顶风冒雪,飞驰而来。
离宁远城六十里之外的赵家屯遭到清军杀戮抢劫。
清军大约有三百多人。
首领叫福满康。
方光琛看着吴三桂的脸色说:“这福满康乃肃亲王豪格手下的梅勒章京,其妹妹是豪格宠爱的妃子。仗着妹妹的势力,这小子猖狂到了天上。”
吴三桂略一思索,斩钉截铁地说:“今天就让他猖狂到家。”
转头又吩咐哨骑道:“你速回大营,通知杨副将,让他看守好大营,让胡参将带领本部人马,速速赶到赵家屯。”
话音未落,已飞身跃上自己心爱的宝马千里飞雪,沿着大道,飞驰而去。
杨副将是宁远城副将杨坤,胡参将是其手下参将胡守亮。
方光琛心中赞道,好一个吴三桂,天生的将才。
护卫随从纷纷上马,催马扬鞭,紧随主将。
等明军赶到赵家屯时,大雪已停,清军早已饱掠而去。
村中大火四起,狼藉不堪。
被清军杀死的男女老幼,尸横大街小巷,惨不忍睹。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目睹此情此景,明军将士个个咬牙切齿,义愤填膺。
吴三桂铁青着脸,厉声喝道:“胡参将,留下两百人,照顾村落。其余的人马,跟我追击。”
明军将士如雪地旋风,高举刀枪,风驰电掣,沿着清军的足迹,追赶而去。
大清肃亲王豪格手下的梅勒章京福满康,怎么也不会想到,明军竟敢主动追上来,何况,还是大雪天。
自松山决战明军惨败,蓟辽总督洪承畴降淸以来,明军龟缩于锦州宁远等地,面对清军不时的公然挑衅,只能紧闭城门,或放几声空炮而已。
今天下雪,福满康喝了许多酒,趁着酒兴,率兵抢掠,只当散散心,其绝对不会想到,胆小如兔懦弱似羊的明军居然会主动追上来。
当他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时,大明宁远城参将胡守亮已率本部人马,举枪舞刀,将三百多名清军团团围住,只等总兵官下令攻击。
吴三桂勒马横枪,立于高处,神色严峻,冷冷地看着。
松山大战之后,吴三桂虽然以败军之将待罪之身驻守宁远城,但是,此时大明大清之间,政治军事对峙形势,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攻守之势异也。
驻守宁远城的吴三桂,在明清两个政权之间,较之松山大战之前更为重要。
就明朝方面而言,松山塔山杏山失陷后,宁远便成为阻挡清军入关的主要屏障。
吴三桂在驻守宁远期间,搜集散亡,招募兵勇,所部军队又增至五万人左右。
这使明朝政府很自然地把吴三桂视为东部边陲之保障,并在其入卫京师时,崇祯给予其武英殿赐宴之恩荣,并亲自录书南宋末年文天祥的诗,赠送于吴三桂。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就清朝方面而言,虽然取得松山大捷,但夺取宁远是其实现入关作战的前提。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意图,清廷曾通过已经降清的吴三桂的亲戚故旧,对其进行了频繁的劝降活动。
皇太极这样做,多尔衮更这样做。
大清信使往返于盛京宁远之间,不绝于道。
然而,作为一个大明王朝边关大将,及善于钻营的世家子弟,吴三桂既未表示出降清之意,也未作出毁书斩使的激烈行动。
既不叛明,也不降淸,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他要为自己和家人留下了一条进可攻退可守的活路。
当然,这一条活路要靠自己主动争取,而不能任人宰割。
吴三桂狠狠地果断地下达了进攻命令。
数千明军怀着满腔怒火和刻骨仇恨,高举明晃晃的刀枪,怒喊着,呼啸着,如狂风巨浪,杀向清军。
清军尽管只有三百多人,又突遭袭击,猝不及防,但训练有素,慌而不乱,在福满康的指挥下,很快丢弃多余的物品,列队相迎。
明军这股气势汹汹的浪潮,碰上了清军这块顽强的岩石,两者猝然相撞,瞬间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大响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大明参将胡守亮挥舞着锋利的大刀,砍翻几个清兵,直取其首领梅勒章京福满康。
福满康自幼习武狩猎,力大无穷,时常一人徒手与虎豹黑熊格斗,战无不胜。
其所率部队,人数不多,但个个能征惯战,久经沙场,凶悍无比,攻无不克。
胡守亮大刀一闪,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寒光耀眼,力贯刀刃,人刀合一,变化多端似大海明月,恶狠狠砍向清将脖颈。
福满康铁棍横截,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苍鹰掠起,一击长空,高深莫测如天涯孤影,硬生生隔架明将砍刀。
两人盘马弯弓,刀棍交加,一来一往,一往一来,大战在一起。
明军清军将士,数千人马,似胡杨盘根,如荆棘丛生,交相错杂,缠绕不清,双方混战在一起。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这福满康虽为大清肃亲王豪格爱妃的弟弟,但也是其手下悍将,一条三十多斤重的铁棍舞得密不透风,上护其人,下护其马,越战越勇。
胡守亮也算得上辽东名将,武艺精熟,征战沙场几十载,斩杀敌将无数,今日与福满康交战三十余回合,尽管有心杀敌而力不从心,战到后来,只能招架不能还手。
两军交战勇者胜。
福满康见状,心头大喜,阴转作动大亮枪,长烟落日雁单飞,隔开大刀,铁棍挟带寒风,直取对方天灵盖。
胡守亮极欲提刀防守,然已不及。
吴三桂看得真切,弯弓搭箭,长箭犹如流星,正正射向清将咽喉。
那福满康集中精力,只等铁棍落头,对方脑浆迸裂,不料,长箭呼啸而至,贯穿咽喉。
胡守亮眼疾手快,塞下秋来风景异,寒光一闪,将敌将劈为两截。
吴三桂得意地哈哈大笑起来。
本来,明军虽然人数远远超过清军,士气也旺盛,个个怀抱雪耻复仇之心,但遇到清军拼死搏杀,负隅顽抗,一时取胜也不太容易。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胡守亮刀挑人头,大声暴喊,福满康已被我斩杀,尔等还不快快投降?
清军闻听此言,顿时征脚大乱,队形瞬间凌乱。
吴三桂见清军乱而不败,依旧酣斗不已,担心引来大批敌军,自己吃亏,便大手一挥,总兵护卫队蜂拥而上,加入团战。
形势很快呈现一边倒。
清军宁可战死,也不逃跑投降做俘虏。
四面边声连角起,刀枪齐举敌胆寒。
不到一个时辰,这三百多清军都做了明军刀下之鬼。
方光琛看着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清军尸体,心中长叹一声,这才是真正的沙场勇士,明军若有其三分之一战死精神,大明不亡矣!
当吴三桂怀着胜利的喜悦,返回宁远城总兵衙门时,其舅舅大明锦州守将祖大寿的信使正等着他呢。
拆开舅舅的秘信,吴三桂极为认真地阅读起来。
抛开舅甥私人关系不说,大明关外仅剩的两座危城,祖大寿镇守锦州城,吴三桂坐镇宁远卫,在这危机四伏的关键时刻,两人不能不互通消息,同舟共济,齐撑危局。
何况,舅舅祖大寿对外甥吴三桂有极大的提携之恩。
外甥吴三桂对舅舅祖大寿永远心怀感激之情。
这是舅舅给他的第六封私信了。
前五封信,舅舅同他讨论眼下辽东时局,心情很是悲凉。似有再次降淸之意。
薄雾浓云愁永昼,十年生死两茫茫。
舅舅祖大寿已经投降过一次大清了。
明崇祯初年,祖大寿因守宁远卫,打败清军,获得宁远大捷而升为前锋总兵官,被派驻守锦州。
祖大寿后来随蓟辽督师袁崇焕入关保卫京师。
崇祯中皇太极反间计,将袁崇焕下狱。
祖大寿害怕受到牵连,落得与袁崇焕相同的下场,怀着悲愤之情,星夜率军攻破山海关,逃向辽东地界。
崇祯命袁崇焕写信招抚,祖大寿这才回归明朝,奉命于大凌河筑城保卫锦州。
在他修了不到半个月时间,城墙雉堞还没修完之时,皇太极大军便兵临城下,将大凌河城团团包围。
无奈之下,祖大寿只好关闭城门,仓促应战。
城中粮草仅够几天之用,受困不几天,城中就断粮断草了。
城中将士无不惊恐万状,祖大寿作过几次试探性的突围,都被金兵杀了回去。
突围受阻,只好坐困愁城,盼着援兵。
皇太极在围困大凌河城十天之后,便开始了对祖大寿的劝降工作。
尽管自己非常敬服崇拜的蓟辽督师袁崇焕,被大明崇祯处以凌迟之刑,但祖大寿仍旧不改忠明之心,不为皇太极甜言蜜语所打动,对其劝降之书,要么根本不予理采,要么当场撕毁。
皇太极为了进一步消耗城中的有生力量,采纳第一谋士范文程之计,派清军装扮为救援明军,瞒天过海,夜黑风高之时,搞了一次对大凌河的假救援。
祖大寿盼望援军心切,急忙中不辨真伪,亲自率军出城相迎,欲前后夹攻,实现突围,结果上了大当,被清军杀得大败,损失十分惨重,再也不敢也无力出城突围。。
于是,皇太极又亲自写信给祖大寿。
信中道,过去清军抢劫屠杀辽民之事,是父亲努尔哈赤在世时所为,他深为懊悔,向祖大寿及明军赔情道歉,现在清朝已经不那样做了。至于永平屠城那是二贝勒阿敏所为,也受到了严惩,希望祖大寿不要耿耿于往事,持有偏见。
祖大寿对这封言辞恳切声情并茂的劝降信,嗤之以鼻,还是不信。
大明王朝四路救兵四次援救大凌河,都被清军击败。
祖大寿的多次突围也没有成功,均以失败告终。
形势一天比一天险恶。
大凌河城被清军包围三个月之后,城内的粮食吃完了,就杀马吃,马吃没了,就杀人相食。
皇太极得知真相后,再次致书祖大寿,又派大明降将姜新持其亲笔信,赴城中面谈。
面对如此艰难窘迫之情景,祖大寿无计可施,仰天悲鸣,不得不派出一位叫韩栋的将领到金营中谈判。
两天之后,大明救兵仍然不见踪影,祖大寿最后下定决心,邀请清军将领石廷柱进城商议降金事宜,
当晚更深人静之时,大明锦州守将祖大寿派其子祖泽润、养子祖可法及部将刘天禄、张存仁等四人随清将石廷柱,一同到了清兵大营。
皇太极学三国官渡大战时夜迎投诚的袁绍谋士许攸的曹操,穿戴整齐,步行走出军营大门迎接,祖泽润等四位大明将领跪倒于地,纳头便拜。
皇太极急忙上前一步搀扶,以满族人最高贵的礼节抱腰礼相见,然后设盛宴款待,四人被请至上座。
五天以后,祖泽润等四人带着皇太极的秘密使命,趁天黑回到锦州。
祖大寿杀死了宁死不降的锦州副将何可纲,大开城门,率众将来到金营。
皇太极与大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及其他贝勒大臣,一齐隆重迎接祖大寿一行。
皇太极与祖大寿双方登坛发誓祭天。
其后,皇太极携祖大寿之手,两人手挽手肩并肩,同步进入大帐,设宴庆贺这一喜庆之事。
宴会结束后,祖大寿向皇太极建言,自己妻子儿女均在锦州城里,趁锦州军民不知自己已经在大凌河降淸之事,愿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夺取锦州城。
皇太极不假思索,当场答应,同意放祖大寿等人去锦州城。
祖大寿一回到锦州城就积极组织军民加强防御,抗击清军。
辽东巡抚丘禾嘉向朝廷参奏祖大寿率队献城投降一事,不料,崇祯皇帝不仅没有降罪,反而提升祖大寿为左都督,完全负责锦州防御事务。
崇祯皇帝曾三次下诏,命祖大寿进京觐见,但祖大寿都借故推辞,始终坚守在锦州城里。
清军方面,皇太极三番五次派密使前来,提醒祖大寿不要忘记以前的约定,即刻动手夺下锦州城。
此时的祖大寿以各种理由搪塞推脱,并且多次亲率锦州守军,与清兵激战。
对此,皇太极对留在清军营中的祖大寿之子祖泽润,养子祖可法等人,一直以礼相待,并且频繁给锦州城的祖大寿写信。
祖大寿均置之不理,装聋作哑,不予回信。
两年后,在睿亲王多尔衮的建议下,皇太极亲自率领部队进攻明朝。
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出宁远、锦州大道,睿亲王多尔衮为左翼,自青山关进入,贝勒岳讬为右翼,自墙子岭入。
祖大寿在中后所屯兵,领兵偷袭大清豫亲王多铎。
第二天,多铎与济尔哈朗合兵出战,祖大寿收兵退回中后所,坚守不出。
不久,皇太极亲自来到中后所,派使者给祖大寿传话,自大凌河一别已又两年,我不畏艰苦而来,就是希望与将军见上一面。至于将军是归降我大清还是仍留在大明,绝不勉强,将军自己决定去留。上次是我释放了将军,如借会见之名诱捕将军,我还凭什么取信天下之人呢?这些年将军虽然屡次率队与我军发生冲突,但我知道你是在执行明朝命令,尽自己守将之职责,我把这些不会放在心上的,请将军不要怀疑。
祖大寿仍然置之不理,没有回话,仅仅放使者回去。
过了几天,皇太极又命令释放了一名明军俘虏,并让他带信给祖大寿。
信上说,我在大凌河释放了你,我的大臣都说我不会看人,中了将军你的缓兵之计,。现在,将军应该出城与我相见,证明我没有看错你。如果将军不放心,我们各带一两名亲信随从,在两营的中间处会晤。我这么做,只是为了自我解嘲罢了,同时也让将军的子侄和大凌河的将领们都知道,将军是履行诺言的人。”
祖大寿却始终没有露面。
“看来,舅舅是想第二次投降清朝了。”
吴三桂把祖大寿的秘信交给谋士方光琛,不无忧虑地说,“你帮我看看,是真还是假,该如何做?”
此时,大明王朝宁远总兵官吴三桂望着窗外,想到了远在北京的家人,父亲母亲夫人,还想到了一个特别的人。
这就是心爱的小妾陈圆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