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6章 艰巨


本站公告

    他在周秀英家呆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方希平方建国他们都没把他当外人,周秀英就更不用说,好在方中信不是学音乐的,要不然肯定得埋怨长辈们的偏心。方中信在音乐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性格一贯强势的周秀英也就没勉强他学音乐,让他能安心过普通学生的生活。当然,基础的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做强迫要求,只当兴趣培养,要不然出去很丢她们家面子的。

    人小鬼大的方中信还挺庆幸的,他从小也见到那些专业学音乐的,不管是中小学生还是成名已久的歌唱家演奏家,都特别努力,练习的过程都是非常幸苦的。周秀英的学生,无一例外,全都是既有天赋又肯下苦功夫努力的,两者缺一不可。

    在方中信眼里,秦放歌算是个特例,不光是因为他最年轻也最有天赋,最得周秀英宠爱。他对自己态度也是非常有趣的,到他这样的程度,已经不需要拍谁马屁可以讨好谁的。跟他聊起来的时候,话题都蛮轻松开心的。

    不过这样的机会并不太多,这不,都没聊上几句,秦放歌就被曾祖父方希平拉了过去,跟他聊歌剧《梁祝》的创作。

    方希平还挺感概的,他这番光是创作歌剧脚本就相当不易,又太多值得细细推敲和琢磨的地方。秦放歌自己的话,一个人就可以拿出《唐璜》这样的巨作来,除开其中的音乐不谈,剧本对话种种细节处,都堪称经典。

    方希平也担心,太文绉绉的话,会让观众难以理解,即便对国内的观众而言,国外的观众就更不用说了。但《梁祝》是个完整的故事,比先前大家预计从“三国演义”中摘取故事来制作歌剧,要容易得多,还有很多经典的戏剧,越曲昆剧京剧中都有,可以用来作为参考。

    但做成歌剧的话,和传统的戏剧有太多的不同,改编之后,能否被观众接受也是个极大的考验。方希平越是深入其中,就越发了解其中的难度,可这也让他越发有干劲,还拉上儿子方建国以及好友学生都加入创作中来。

    周秀英对此充满期待,她也能给出相当多可行的提议,可以说是直接加入创作中来,她做歌剧多年,总领全局的本领是在一部部歌剧中锻炼出来的。大家都不着急,细细雕琢,决心把这部中文歌剧做成经典。

    而由林宝卿她们乐团演出的民乐版《梁祝》,一经演出,就广受观众和专业人士的好评,也早在方希平周秀英他们的预料之中。事实上,当初在看过曲谱后,他们就敏锐的意识到了这部作品的优秀之处。

    演出的成功,既印证了他们的眼光,也给他们更多的鼓舞来创作这部歌剧。

    歌剧的创作,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音乐是最重要的,但剧本的创作同样重要,尤其对中国的普通观众而言,歌词甚至还在主旋律之上,至于其他和声织体之类,则是深入后才会去做了解的。

    但创作者并不能由此就忽略其音乐性,好在有秦放歌这位天才作曲家在,他也负责包办全剧所有的音乐创作,也拿出了雏形来,就是民乐版《梁祝》。让方希平方建国他们在创作剧本时候,有了基础的标准和风格。

    此外,舞蹈,场景,服装,美术,灯光等等,都是构成歌剧的重要元素,任何一方面做得不够出彩,就有可能拖整部歌剧的后腿。

    其中可以仔细探究的地方就多了去,随便举个例子。

    在用声音塑造角色方面,我国戏曲传统演唱法的主要规律和特点,是从字入手,讲究吐字清晰,以字行腔,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美声唱法的特点是声音浑厚,气息饱满,音域宽广,共鸣充实和连续演唱的耐久性。而中国歌剧的演唱把继承民族声乐传统与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原理相结合,同时为适应中国观众审美的要求,立足于我国的民族风格和语言特点,并不断融入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声技巧与形象塑造。

    只是,如今中国歌剧的发展并不顺聊天,高不成低不就,不受国内观众待见,国外观众也不见得喜欢。

    方希平他们曾称,“民族歌剧是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束魅力之花!”周秀英更是亲自见证过民族歌剧的兴盛繁荣时期,但随着飞速发展的社会潮流,却出现了很多制约影响民族歌剧发展的不谐和因素,这也让她颇为无奈,但她并没有放弃希望,秦放歌横空出世后,她更觉看到了希望,她的态度也影响了身边的人,老伴方希平,学生华夏音乐学院声歌系系主任沈建萍,以及国家大剧院的一众学生。

    周秀英一直觉得,想要真正将中国的民族歌剧发展起来,首先要搞清楚,制约歌剧的发展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因为,“只有真正弄明白了中国民族歌剧为什么发展不起来,才能有针对的去努力,实现民族歌剧的兴旺发达,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首先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清楚明白的说明了这个真理:一切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做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歌剧,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受经济因素的制约。一部歌剧从创作到排演,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投入。一句话,没钱是万万不行的,歌剧演出从来就是亏损的也根本没有盈利的时候。

    其次,多元文化现象的出现影响歌剧的发展,并不光是民族歌剧,在欧美等歌剧发达国家,同样受到电视、电影、网络这些新传媒体迅速发展的影响。各种流行音乐更是用不同的姿态和风格冲击和影响着观众,多元文化现象的出现,也使人们的精神文化享受由单一转向多元,成为影响制约民族歌剧发展的客观因素。

    此外,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也影响着民族歌剧的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民众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族心态:一方面习惯于把在外部世界遭受的种种苦难回归到内心的顿悟加以化解,另一方面又强烈希求在物质世界的失落到精神世界去满足。特殊的民族心态创造了特殊的民族戏曲艺术,而戏曲艺术又引导并创造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由于这些特殊的民族心态,使中国的普通观众不太欣赏西方歌剧的喧叙调和咏叹调,而某些歌剧的创作又违背了观众的审美情趣,致使某些歌剧上演之后昙花一现,难于在基层观众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除却这些相对比较客观的因素外,在歌剧创作上,影响着民族歌剧发展的问题也相当多。剧本问题的表现尤其突出,“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是根基,是灵魂。倘若没有一本好的剧本,绝不会出现优秀的歌剧,而歌剧的剧本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写起来有相当高的难度。由于其特殊性,不光要求剧作者要有较高的音乐文化素养,同时要求作曲家懂得戏剧的规律。还要两者紧密结合,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写出一部好的歌剧来。两者能相互贯通的,国内相关的人才实在不多。

    先前的那些民族歌剧的创作,无一例外的,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某些歌剧的创作,盲目追求西方大歌剧形式,大肆渲染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关系;乐队的伴奏不能至始至终烘托歌剧音乐的发展;歌剧中重唱与合唱的应用处理不好,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歌剧的质量。在周秀英看来,就是作曲家的专业水平不过硬,不是所有作曲家都是秦放歌这样天才级,她自己在音乐创作上也没什么天赋,也就不能去怪其他作曲家。

    中国民族歌剧从形成到现在,对歌剧理论建设不够重视,中国歌剧至今没有歌剧史方面的专著,民族歌剧的创作理论少之又少,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所谓的文艺评论,报喜不报忧,多是附和、吹捧。民族歌剧的理论建设跟不上,文艺批评发展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歌剧的发展。

    歌剧表演人才流失的情况也相当严重,培养一个优秀的歌剧人才,需要花费至少十年的时间,由于某些因素,国家辛勤培养的许多优秀歌剧人才,多签约国外各大剧院而不愿留在国内的舞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歌剧的发展。

    总之,影响制约我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何克服这些问题,也就决定了我国歌剧的基本走向。

    以至于方希平他们懂行的都戏称,“这简直就是地狱级别难度的挑战!是比让歌剧复兴更加艰巨的任务,至少以前那些经典的歌剧已经深入人心,观众们多少有些印象,演出得精彩出色的话,大家就会买账!全新的民族歌剧,想要杀出一片天,实在太难太难!”

    但周秀英却鼓励大家,“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决心!”

    要论民族歌剧发展的理论,周秀英是最有发言权的,她也提出不少要求,和方希平秦放歌他们一起,在不断探索中继续前行。

    首先,无论中国歌剧朝着什么方向发展,都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特点,不能无视中国人民的审美心理、审美习惯和中国人民的情感形式。毕竟,民族歌剧的观众,重点还是中国的观众。

    而在歌剧创作中,要吸收戏曲精华,连秦放歌都说,“有这样巨大的宝库而不知道好好利用的话,就真是犯罪!”

    想要创造出有中国特色、观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歌剧,积极吸收中国戏曲的文化精华必不可少,他自己的民乐合奏《梁祝》,就从越剧中吸取了非常多的养分。比睿呈示部中的,连接部与副部,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就是由越剧过门发展变化而来的,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

    此外,在其中,可以见到很多越剧的影子,有不少类似越剧唱腔的音乐。如果改编成歌剧的话,这些优点都是要保留的。

    方希平和周秀英他们对此研究得更深入些,也深刻的认识到,民族歌剧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因为这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的民族哲理和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要和戏曲、民族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各种人文艺学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运用广大群众熟悉的戏曲的表演形式、音乐语言等,创作出以中国戏曲结构为母体、以民间音乐为素材作曲、风格上形成特色的、唱、念、做、舞并重的、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歌剧。如果生搬硬套,不研究自己本民族的哲理和文化传统,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最终只能人云亦云,邯郸学步。

    此外,在艺术上,也要形成体系,他们已经在着手做这事情,并把相关的理论和以前成功的那些民族歌剧实例,都陆续发掘并整理出来。这也不是可以一触而就的事情,纵观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虽经有近百年的发展,但并没有像戏曲那样在世界文化中形成独特的体系。因此,在其丰富发展中,更应学习戏曲的音乐创作、戏曲的演唱艺术、戏曲的综合表演艺术等方面,逐步建立起中国民族歌剧的理论、创作和表演体系,为民族歌剧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基础。

    曾为中文系教授的方希平一贯认为,“只有立足于民族,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尽管老伴周秀英是以学西方歌剧为主的,但周秀英自己,随着年纪越大,在国外的见识越多,亲身经历成功和失败的民族歌剧,对此的认识越深刻,也就不会盲目崇洋媚外。

    总之,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是个宏大而艰巨的主题,得大家齐心协力才行。

    (本章完)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