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陆上狂龙


本站公告

    南昌直升机研究中心9月下旬

    当今陆军的机动和火力极大地依赖各型直升机,美国在二十世纪末陆军每万兵员装备了 140架直升机,而且武装直升机、运输直升机和战勤直升机按合理的比例配置。我军虽然早在1988年就在一些主力野战军组建直升机大队,配置了直升机。然而直升机是耗资巨大的装备,不仅采购成本高,维护成本更高,所以配备的数量与美军相距甚远,高性能的直升机更是凤毛麟角,远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王刚决策从俄国引进先进的机型和生产线,又大幅度提高军费开支,为陆航兵团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直升机的制造工艺复杂,尤其是涡轴发动机-减速器和控制系统。要想掌握这些重型直升机的制造工艺是极为不易的。以日本的先进工业基础仍只能依靠美国提供的各型军用直升机。

    年初哈尔滨、南昌、昌河三大直升机研制中心都在组织项目组全力消化引进的卡-50系列、卡-60和米-26的资料,推进其国产化。一得到金龙电池的消息,那些资深的专家就敏锐地感到金龙电池的发明对我国军用直升机的研制犹如神助,但是欲将其实用化难度和工作量都极大。一旦用电动机代替涡轴发动机-减速器来驱动主旋翼,那些复杂的供燃油和滑油的管路都不用了,巨大的噪声也将不复存在,优点是不言而喻的。直流电机的低速大扭矩在此场合很合用,而且尾部的反扭小旋翼可以用单独的电机驱动,可以省去复杂的传递装置。由于是金龙电池供电,用于调速的电压控制十分简单,直流电机的过载性能又突出,所以设计组决定用直流电机。可是电动机一向是以笨重著称的,尤其是直流电机。因此难点是开发大功率重量比的低速大扭矩直流电机。实际上汽油机原来也是很重的,只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才研制出高马力重量比的航空发动机,后来又被功率重量比更大的喷气机取代了。

    国家科委立即组织了航空直流电机攻关项目组,经过极其艰辛的努力,历时9个月终于拿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航空直流电机。电机工程师采用大磁通量的稀土材料和铝合金材料,完成了减重设计,功率重量比达到3.1千瓦/公斤。这款直升机专用直流电机,用于改装国产的 WZ-10武装直升机。这台1400千瓦的电动机如同一个巨大的园饼,正好贴合在直升机的顶上,直径与机身同宽,在1.2米以上,因此转动力矩大,它直接驱动巨大的旋翼。

    与电动机攻关的同时,直升机项目组分出二支人马。一组负责改造我军现有的1千多架直升机的电气系统等,主要是拆除发电机、蓄电池和配电装置,装上金龙电池和新的配电装置,每架直升机都能减重不少,还提高了电气系统的可靠性。改装了新颖的半导体空调机,加装了高性能的热成象仪。直升机的性能也有了提高。他们的进展比较快。

    另一组的任务要吃重得多,他们负责改造控制系统。对涡轴-旋翼的控制与对电动机-旋翼的控制是很不相同的,他们除了在理论上进行研究,更是用直升机进行试验以取得控制参数。一开始没有金龙电池就用电缆供电。高性能电动机没有就先把经过初步减重的电动机装上直升机,例如第一台装上WZ-10的1400千瓦的直流电机重达2000多公斤,好在也不带武器和燃油,对起飞总重5500公斤的WZ-10也无太大影响。让它拖着电缆测试各种飞行状态下的数据。

    今天终于得以进行世界上第一架电动直升机的试飞了。这是件大事,总装备部副部长牛天星中将、郝志刚少将都来到了试飞场。这架展现在军方大员面前的WZ-10M与以往的WZ- 10外形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机身背部的发动机-减速机不见了,只是一个圆盘状的超薄大直径的直流电机紧贴在顶部,它拥有1400千瓦功率,用于直接驱动主旋翼。直升机的气动特性有了改善。更惊人的是函道尾桨不见了,只有一根略粗一些的尾梁伸向后方,其端部有一片垂尾。这可是单旋翼的直升机啊。

    郝志刚问旁边的总设计师霍田农:“我们也用上了美国人的环量控制技术造出了无尾桨直升机(注1)了吗?”

    霍总笑着说道:“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架新生的宝贝吧。武直-10是二十世纪末从法国引进法德合作开发的“虎”式武装直升机(注2)的技术,自行研制开发的轻型武装直升机。可以说除了武器和基本框架保留下来以外,我们对它来了个脱胎换骨的改造。先说小的方面,整机的电源电气系统彻底变了,电源质量和可靠性提高了,重量还减轻了不少。新的半导体空调机既轻、噪声又小,而且决无制冷剂泄漏的危险,飞行员会有切身体会。半导体强制冷热成象仪“探针”的性能是世界一流的。这些改进虽不起眼,却很实用。

    “大的改进有三项,有二项大家一眼就看到了,第3项是眼睛看不出的,我先介绍。这副旋翼就是大名鼎鼎的‘隐形旋翼’,是我国的科技人员的一项创新,它大幅度地提高了直升机的战场生存能力。巨大的旋翼是直升机上最显眼的部件,美国人的 ‘阿达茨’ 火控系统(注3)就采用脉冲多普勒频率捷变雷达,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测出旋翼的转速,并通过计算机处理来消除假目标的回波,就能得到低空直升机的距离和三维数据。美国和俄国都搞出了隐形旋翼,我们的有点独创性,旋翼以高强度硬铝管作骨架,硬铝管上分三段涂复了三种强烈吸收不同波长雷达波的涂料,因为要研究一种能吸收各种波长的涂料是太困难了,翼面是特种碳纤维树脂可透射大部分雷达波。雷达波照射到高速旋转的这种旋翼上,一小部分被翼面吸收,透射到硬铝管涂层上的又被不同程度地强力吸收,再反射出来的雷达波,不但信号很弱,而且是些不连续回波被计算机当作‘杂波’处理掉了。这比涂在机翼表面要好多了,这些涂层受到翼面的保护。经对抗测试,证实了脉冲多普勒频率捷变雷达不能探测到低空的新型直升机。”

    场上的“听众”都入迷了,“隐形”对于直升机来说是太重要了,美国人大吹大擂,化了那么多钱。我们现在也搞出来了,怎么能不入迷呢。

    “郝少将刚才说的‘环流控制技术’,是美国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实用化的一项技术,他们去除了尾桨,在尾梁上开了长缝,通过侧向吹气使主旋翼的尾流在尾梁的两侧的速度不同,由此产生了平衡反扭矩的侧力。尾梁内没有喷出的气流流向尾部,从可控制的喷气锥直接喷出,以提供航向操纵推力。我们借用了这个概念,但有创新:这根尾梁的外壳由一台小电动机转动,由于附面效应主旋翼的尾流在尾梁的两侧形成了速度差,同样产生了平衡反扭力的侧力。只要控制转速就能提供航向操纵力。我们的方法节能、噪声更低。

    “有一点需要指出,自从麦道公司推出MD520N无尾桨直升机后,这一技术并未得到更多的应用。原因是后来的直升机大都使用了涡轴喷气发动机,它们向后喷射的强大气流虽然提供了部分的前进推力,但极大地干扰了主旋翼吹向尾梁的下洗气流,导致环流控制力无法形成。我们WZ-10电动旋翼的下洗气流不受干扰地劲吹在尾梁上,尾梁外壳旋转后产生的环流侧向推力非常强劲。

    “最主要的改进当然是以一台功率为1400千瓦的超薄、大直径(同机身一样宽)的低速大扭矩直流电机取代了二台涡轮轴发动机及其减速机构,直接驱动巨大的旋翼,由于不需要向尾桨传递动力,动力实际上有了相当的提高。虽然电动机的重量比涡轮轴发动机要大,但驱动装置的总体重量并未大多少;其强劲的动力(短时间可达2500多千瓦)把最高速度提高到380公里/小时。电动机是全封闭的,在低空飞行时根本不怕沙暴和飞鸟。

    “机动性的改进更是出乎专家的意料之外。原有的直升机的动力装置多为自由涡轮式发动机,其动力涡轮与燃气发生器之间无机械连接,仅藉助气流联系起来。动力涡轮的转速对燃油阀处流量变化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在武装直升机高速机动时旋翼转速变化大和发动机响应滞后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使得旋翼和发动机更加不易时刻保持协调和功率匹配,不仅难以达到良好的机动性,而且在机动飞行中导致配平变化复杂,驾驶员工作负荷繁重。美俄等先进国家研制了极为复杂的智能增稳系统和恒转速调节器等,仍不足以彻底解决问题。而新型的直流电动机直接驱动的旋翼是刚性连接,一举解决了问题,而且直流电机在短时间内可以超额定功率1倍以上,功率裕度很大。在试飞中证明电动直升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有了成倍的提高,将在直升机空战中拥有很大的优势。郝少将是行家,等一下可以亲自体验。

    “在燃料方面优势就大多了:它使用最高级的金龙电池,能量密度高达12千瓦·时/公斤,已经与航空煤油的热值相同,但是直流电动机在很大的功率变化范围内的效率均高达 97%,而涡轮机加减速机构的总效率只有30%左右,通过传动杆向尾翼传递的动力(一般占总功率的13%)的损失就更大了。而且取消了原来的蓄电池、发电机、充电器等装置,而电池的体积只有煤油的五分之一都不到,只要航空煤油2/3重量的电池(安装了1000公斤金龙电池,可加装到1200公斤),航程反而可增加到近2000公里,最大续航时间为6小时40分。在外挂武器总重1500公斤不变的情况下,全机净重由5500公斤增加到6000公斤,主要是大大增强了装甲,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

    “请郝少将坐在后座的射击员位置亲自体验一下吧,当然也可以亲自驾驶一番啦。”

    郝志刚早就跃跃欲试了,由于这是定型试飞,可以这么做的。直升机一启动,其优点就突出来了:运转时噪音之低,令习惯于震耳欲聋的发动机轰鸣的郝志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

    参加定型试飞的郝志刚的中央突击师的突击队员们对这架武装直升机的性能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直升机一向被认为是操纵复杂、造价昂贵、维护费用同样高昂、耗油大,因此航程也短,驾驶员的工作条件又恶劣。你只要想一下,头顶上就是二台发出巨大轰鸣声的涡轮机和装满飞速转动齿轮的减速箱,无论什么隔音装置又有多大用处呢。所以名噪一时的美军的“阿帕奇”直升机,在科索沃战争中根本没有出动作战,在准备阶段的飞行中就摔掉了二架,还死了好几个飞行员。现在一切都变了:直流电机操纵和维护之简单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什么滑油系统、齿轮减速箱、复杂的供油系统都不见了;造价也大幅度降低;电动机的高效率大大提高了直升机的航程;驾驶员的工作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可以充分地发挥作战技能。隐形旋翼和2000公里的惊人航程对武装直升机的意义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得到。

    改装后的“武直-10M”在定型试飞中得到了军方的一致好评,其他型号的直升机均按此方案改装。

    注1:无尾桨(NOTAR)概念,1976年美国麦道公司开始了环量控制技术研究。1990年9月MD520N无尾桨直升机试飞成功,1991年取得FAA适航证。无尾桨系统由尾梁前部的可变距风扇、带长缝的尾梁和尾部喷气锥组成。风扇提供低压气流,气流从尾梁长缝中侧向喷出,与旋翼尾流汇合形成环量控制,产生平衡反扭矩的侧力。剩余气流流从尾部可控制的喷气锥喷出,以提供航向操纵推力。消除了尾桨的振动和噪声;提高了安全性;机构简化,维护成本降低;改善了驾驶品质。消耗的功率与常规尾桨相当。

    注2:虎式武装直升机,法国航宇公司和德国MBD公司合作开发,预计2001年投入批量生产。串列双座,单旋翼带尾桨,机身低矮狭窄,二侧短翼各有二个挂架。基本的机架加上各种任务设备和武器形成系列机型。二种基本配置:

    HCP:护航和火力支持的多用途型,可出口。(WZ-10引进其技术,并带采购合同)驾驶员在前舱,射击员在后舱。瞄准具在机身的顶棚上。30毫米的机炮在机头下方的转塔内,备弹450发,攻击距离1500(地面目标)或1200米(敌直升机)。短翼可挂载:8枚“霍特” 反坦克导弹加4枚“西北风”空空导弹;或44枚火箭弹加4枚“西北风”;或68枚火箭弹(22 ×2+12×2)。挂载导弹或火箭弹后,要减少机炮的备弹量。

    UHT:强调反装甲。射击员在前舱,驾驶员在后舱。瞄准具在旋翼轴的桨毂上。8枚“崔格特”发射后不管的反坦克导弹,射程500-8000米。也可挂载其他空空导弹。

    二者有85%的相同部件。参数(括号内为UHT不同时的数据):

    极速332.4公里/小时(298.3公里/小时),出击速度287.2公里/小时(268.6),巡航速度229.8公里/小时,无地效悬停高度3500米(3200米);使用内部油箱(1020公斤)最大航程800公里,最大续航时间3小时25分;最大油量(加外挂)1575公斤。

    注3:“阿达茨”是瑞士和美国在九十年代初共同研制的、世界上第一种具有防空、反坦克双重作战能力的导弹武器系统。一具“脉冲多普勒频率捷变搜索雷达”探测直升机旋翼的转速,进而精确测出直升机的距离和三维坐标;光电装置具有精确跟踪能力和抗电子干扰能力。8枚导弹的发射架装置在M113履带装甲运输车上,车上还有8枚备用弹。战斗部为破片式外壳加空心装药聚能,两种引信:装光电近炸引信时,靠破片毁伤飞机;装触发引信时,靠高压高温金属射流穿透坦克装甲。有效距离6-8千米。

    群龙飞舞

    接着在俄国专家帮助下改装了引进的卡-50N“灰狼”和卡-52“短吻鳄”重型武装直升机,这对12吨级的重型机搭档,全面改装了动力系统,为这款同轴双旋翼的直升机,特殊设计了一台电动机MS-1500,把二台反向旋转的1500千瓦的大直径扁平的直流电机封装在一个机壳内,伸出机壳的二个同心轴分别驱动二付直径为14.5米旋翼,由于是直接驱动,功率与原来的涡轴发动机是相当的,又由于直流电机的特性,短时间内的功率还远远超过了原来的涡轮轴发动机,所以它们的最大速度和机动性都得到了提高。航程更是有了惊人的提高,达到2000公里。

    改造了全机的供电系统,去除了燃油、滑油的管路。改装了半导体空调装置、微光夜视仪、半导体强制冷热成象仪。并在俄国专家的协助下,把这一切整合进主控计算机系统。节省下来的重量一部分用来加强装甲,一部分在空出来的空间内增加了机炮炮弹。这些惊诧万分的俄国专家看到经过改装后,外形简洁的电动“灰狼”武直-12M和电动“短吻鳄”(卡-52的外号)武直-13M,一致断言,除了隐形性能外,总体性能超过了美国的科曼奇武装直升机。

    卡-60也是我国引进的一款卡莫夫公司的中型多功能直升机,可用于执行侦察,运送伞兵,向战区运送武器和弹药、撤离伤员、进行搜索救援行动、警戒和巡逻等战勤任务。最主要的是在战场上,俄国已经制定出卡-50N与卡-60武装运输直升机协同作战的战术。

    对它的改装主要是以一台1600千瓦的电动机代替2台涡轴发动机和减速箱直接驱动主旋翼,由于采用无尾桨技术涉及的变动太大,以另一台小电机直接驱动函道尾桨,所以升力超过了原来的,再利用其强劲的结构把最大起飞重量提高到7000公斤,巡航速度仍提高到260 公里。航程则提高到2000公里。由于电池的体积比燃油箱小得多,机舱体积也增大了。新机型在进行电子战配置时更是大显身手,金龙电池的强劲而稳定的电源提高了电子设备的性能,并大大地简化了机上的供配电系统,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新的电动卡-60的性能有了全面的提升,被命名为Z-15M,用于全面取代Z-9。

    俄国专家同时帮助改装了世界上最大的超重型的米-26运输直升机,它那32米直径的8 叶巨大旋翼,改由1台14500千瓦的超大功率低速大扭矩直流电机直接驱动,代替二台11557 轴马力的涡轴发动机和减速机组,另一台小电机直接驱动尾翼。高宽长为3×3.2×20米的通长货舱可放置2辆卡车或2辆BMD伞兵坦克或者100名全装士兵;7000公斤的燃油改为7500公斤金龙电池后,航程从800公里提高到2200公里(这点俄国专家是不知道的)。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也极大地提高了我军的垂直运输能力。由于电动机的设备和操纵都很简单,机组人员由4名减为2名。可以说我国强大的陆军突击部队是如虎添翼。国产的电动米-26被命名为直-14M。

    我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引进了24架美制“黑鹰”直升机(注1),至今还有17架能飞行,但维修费用很高,主要是要经过多重曲折才能买到备件,尤其是发动机的部件。这次也得到了解决。以直流电动机取代了它的主发动机,以一台小电动机单独驱动尾翼。拆除了油箱和输油管道,装上了金龙电池组。自然也安装了新型热成象仪和半导体空调装置。还恢复了3架。这一下有20架电动“黑鹰”可供使用了。性能当然大大超过原来的“黑鹰”啦。

    注1:UH—60A(出口编号S-70A)“黑鹰”,陆军突击运输型。西科斯基公司为美军研制的,1979年6月服役。采用带尾桨的单旋翼布局,2台涡轮轴发动机,单台功率2800~3800轴马力。机身扁平贴地,可载3个空勤人员及14名士兵;外吊能力3630千克;可运送105毫米榴弹炮、5名炮手及50发炮弹,机舱壁有自卫机炮1~2门。有垂尾与平尾。后三点耐冲击起落架。机身侧面有大型滑动舱门。

    大洋天灯11月15日

    新机型的开发才真正显示了设计组的功力。海军的航母集群极需舰载预警机,前苏联由乌克兰制造的A-72舰载预警机,性能并不出众,探测距离200公里,留空时间才4-4.5小时,起飞时要靠一台助推发动机。英国的“海王”AEW直升机预警机,我国已引进,它安装一部“搜水”雷达,探测距离160公里,留空时间仅4小时,但无指挥能力。目前只有美国的 E-2C是性能较好的舰载预警机,当然是无法引进的了。

    今天海军军代表和海军司令部官员和总装备部官员看到的是一架外形奇特的电动米-26 巨型直升机,它的旋翼轴顶上顶着一个巨大的圆盘。原来设计组受到侦察直升机顶上伸出一个内装侦察仪的小圆球的启示,把小圆球换成了直径9米的“熊蜂M”的雷达天线园罩,装在直-14M的巨大旋翼的上方,相对32米直径的巨大旋翼,并不影响直升机的气动特性。当然旋翼的驱动装置作了特殊设计,以便中间伸出一根粗大的金属园管支撑雷达天线罩。由于旋翼基本上是碳纤维玻璃钢构成的也不影响雷达的波束。为了舰载的需要,8片旋翼是可以收束。而且大比重的金龙电池全部移到底舱,降低了重心,起落架也大大加强了,以承受着舰时巨大的冲击力。电气装置也细致地进行了防腐蚀的处理,以适应海面的高湿度和多盐雾的环境。

    巨大的机舱内装满了仪器设备,还有休息间、盥洗间和餐厅。4名机组人员和20名监控人员可以分二班,轮流休息。14000公斤的金龙电池的强大电能使它的留空时间长达13小时。最大速度为32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260公里/小时对于预警机这个速度是可以的。设计组下了很大功夫,把使用升限提高到6500米,使雷达的探测距离基本达到A-50的水平:对空探测距离550公里,下视小型战斗机的探测距离为195公里。最大跟踪目标数为50个,可同时引导20架战机作战。这是世界上第一架的真正意义上的舰载预警直升机被命名为EZ-14H 型。

    设计组还为之配套设计了空中充电直升机CDZ-14H型,机舱的底板上固定着6个电池舱,可装载22吨金龙电池,前端有一根可以伸出旋翼园面的伸缩式的送电杆,YJ-14H预警直升机可以在尾部放下一根头端带一个圆锥的受电线,只要送电杆插入圆锥锁定后,强大的电流就输向预警机,不但可以驱动预警机的全部设备(包括旋翼),而且可以向它的电池充电。这比空中加油要简单得多。只是充电时间要2小时,幸亏直升机的速度比较低,可以一边执勤飞行一边充电,还可以忍受。

    由于YJ-14M某些方面比A-50U的性能还好,如可以在接近前线的狭小平地起降,留空时间更长,所以空军也要求定购。

    昌河直升机厂湖上试验平台10月12日

    直升机改进也并不全是陆军得益,今天展现在总装备部和海军首长和专家面前的电动型卡-28外形变化得也不少。顶上的二台庞大的涡轴发动机和减速机不见了,扁平的电动机与机身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共轴双旋翼似乎是直接从机顶上“长”出来的。机头下面的大雷达包也缩小了体积。机身延长了1米,机身底下的二侧是2个长条型的圆筒型密封舱,4点式的起落架已可收放进这2个水密的筒舱,它们完全取代了外挂的应急落海救生浮筒。据改造项目组的陈东平总工程师介绍,采用新的翼型,电动卡-28的最大速度由250公里/小时提高到 295公里/小时。

    首先由试飞员驾驶它轻盈地从平台上迅速升空,只有改进后的旋翼划动空气的摩擦声。在湖面上试飞了悬停、转向、高速升空等项目后,它直接停在了湖面上,并关闭了发动机。在水密条型圆筒舱和50厘米高的底层武器舱的浮力支持下,这架重型直升机稳稳地飘浮在湖面上,飞行员打开了后舱门,既可以很方便地收放拖曳式声纳、回收声纳浮标,也可以营救落海的人员。从湖面上再次起飞后,进行模拟着舰,又顺利地降落在平台上。海军副司令上前向试飞员表示祝贺。

    卡-28是卡-27的出口型。共轴双旋翼的卡-27是前苏联海军直升机局与卡莫夫设计局研制的专用于舰载反潜直升机。共轴双旋翼可说是俄国的独门秘技,就如同纵列双旋翼是美国人的独门秘技一样。那是俄国专家历时十几年的心血结晶,至1981年正式定型生产装备部队。至今仍是世界上性能最独特的舰载直升机,其战术技术综合指标在某些方面至今仍保有优势。它可在5级海情条件下搜、反潜,并采用双机同搜同反式作战。在潜艇可航行的海区分别实行链形、链式、品字、点阵、隔栅等各种布阵方式,投下无线电漂浮声纳,每个声纳作用半径可达10千米以上。卡-27可飞行于各个声纳上方收听信号,必要时它还可以在漂浮声纳搜索范围外放下吊放声纳,抽样监听捕捉信号。一旦发现潜艇,一机进入低空放下深海声纳或探测仪,进行精确定位,另一机则在高空警戒或帮助进行辅助搜索。一机投雷攻击如果未命中,另一机在修正偏差后立即追踪攻击。当卡-27披露之初,西方曾将其比喻为潜艇的天敌和克星。

    卡-27的共轴双旋翼结构,使之有对称的空气动力特性,悬停和低速飞行能力极好,能保持稳定且持续时间长。全世界唯有它能够在舰艇上的任意指定位置、指定方向、指定高度着舰和作业。它的起飞重量已近13吨,可机身竟然小于4吨级的涵道式尾桨直升机,因此它能在排水量1千吨级的舰艇上着舰,并搭载远航。它实行的是主动着舰(不用拉降装置辅助着舰),舰面上只需铺设阻尼绳网,它即可用不收放的大跨距4点式起落架轻松着舰。它不仅能夜航夜战,而且成为世界上真正能在5级海情条件下进行反潜作战的舰载直升机。

    卡-27定型后,很快被军用、民用航空部门采用,并繁衍出陆战攻击机宽机头的卡-29,宽机身的海上预警机卡-31,海上攻击机卡-32A7,两栖工程机卡-32C,海上搜救机卡 -27NC,吊装、运输机卡-32T等多种型号。卡-32甚至能够在海拔8250米的高度飞行,这样的高原性能至今还没有见到有超过它的。

    卡-27是纯粹的舰载直升机,它完全是为舰载和海上飞行而设计。宽大的驾驶舱可供二名乘员在低速和悬停时,宽广地观察下方、两侧和前方。单驾驶系统放在左侧,让飞行员就象开汽车那么顺当。而飞行仪表系统却方便右座和战术操纵员观看,还能协同驾驶员操纵按钮和开关。由于无尾桨操纵问题,脚可以离舵踏板,大部分时间只用手操纵,使上身比较放松。

    为了方便海上飞行和防水,卡-27在机舱内所有的电路开关都放在顶板上,防止了空中飞行中机身抖动时飞行员的误动,电路设计中每路开关都实行单回路,万一出现故障,不影响其它回路,检修十分方便。卡-27的自动驾驶仪的记忆功能可查询原运动轨迹,实施自动返航。

    当然也有不少专家指出卡-27是60年代末研制的产品,有重大的设计缺陷。

    首先卡-27的电子设备落后,庞大的电子管电路占去了大量的重量、机舱空间和耗电量。无线电漂浮声纳又大又重,海上自持力不强。由于雷达技术落后,机头下面鼓出个大雷达包,既增加了重量又破坏了直升机前飞时的气动流场,还影响了底部的挂弹和射击。机舱内宝贵的空间用来装两吨半的燃油,使机舱高度只有1.4米.舱内乘员长时间飞行容易疲劳。其大减速器重达1.3吨,加满机油超过了1.5吨,桨轴系统用传统的三绞式,又大又重,导致机身框架十分厚重,又限制了旋翼系统的高速旋转,升力和快速飞行能力都受到抑制。仪表系统还有许多是机械式的。4点式起落架虽然抗震着舰效果好,但外伸不收放式结构还是影响了性能。

    发动机耗油也太大,小型舰艇很可能搭载不起。优异的共轴双旋翼系统却使机身纵向高度达5.4米,在舰艇上存放困难。强大的升力系统在机舰结合时会产生强烈的地效反应,控制不好就要撞舰或翻到海里。尽管舰载反潜直升机比的是低速飞行能力,但卡-27不甚舒畅的气动外型还是有较大的气阻力。外挂的应急落海救生浮筒既无实用性又增加了设备和重量,还影响了大速度飞行。

    由于当时还没有小型化高效鱼雷,所以卡-27的弹舱设计不合理,缺乏多用性,舰上装雷很不方便。

    但是项目组的专家从这些问题中也看清了卡-28的发展潜力。从二十世纪末引进卡-28 和卡-31之初,中俄双方的专家就着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攻关。对这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产品,俄国的新老专家已经有了很多改进方案,只是苦于研制经费不足,改进的步伐不大,随着反潜搜索雷达、大功率半导体器件、智能型仪表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卡-28的“内脏” 已经有了一些变化,但远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这次大改造不但有我方聘请的俄国专家参加,并与卡莫夫集团达成了多项合作协定。项目取得的进展十分扎实。金龙电池、半导体空调装置和“探针”半导体强制冷热成象仪的发明及其应用更是大幅度提升了它的性能。它们的电动机与电动卡-50的相同,所以动力部分的改造都相同,总功率达3000千瓦的电机总重只有1200公斤,比卡-27的大减速机都轻,再加上大比重的金龙电池都装在底部的圆筒舱内,整机重心大幅度降低。由于反潜直升机和预警直升机大都以低航速飞行,此时电动推进系统的节电效果特别明显,航程延长到了2000公里以上这对海军是极为重要的。

    由于新型反潜鱼雷的小型化,底层密封的武器舱中央可以放置2枚。鱼雷发射舱两侧是8 枚深水炸弹和36枚声纳浮标,可以通过侧壁的发射孔弹射出去。由于金龙电池的应用,声纳浮标有了重大改进,体积和重量大大减小,探测距离则提高到15公里。由于仪表的智能化和小型化,只要机舱顶上的两侧就可以放下了。因此机舱中央走道的高度达到1.8米,改善了飞行员和作业人员的工作条件,这对巡航时间长达8-10小时的反潜或预警直升机意义非常重大。机舱延长了1米又去掉了油箱和电子机柜,容积达到21立方米。有效负载大幅度地由4 吨提高到5.8吨。它可以稳定地漂浮在海面上收放拖曳式声纳和声纳浮标,当然也可以救助落海的人员。

    卡-28上的反潜设备和卡-31上平板式相控阵雷达的性能由于电源质量的提高也有所提升。它们都装上了“探针”热成象仪,对于探测潜艇的通气管和直升机都很有效。海军有了强劲的中程反潜利器,电动卡-31也是一款机动性能良好的预警机。电动卡-28批产后国产化编号为Z-1H,电动卡-31为EZ-1H。

    至于改进后的电动卡-32多用途直升机,以其7500米的实用升限和6200公斤的有效载荷用于西部边防有特殊的意义,国产化编号为Z-1L。

    陆军航空兵、海军和空军对直升机的需求量是极大的,初步测算需要5000架各型直升机(美军装备了8700架,俄国装备减到了2800架)。现在有了电动直升机这一新锐武器,成本低、维护简单、性能又是如此出众,使这一目标有了实现的可能性,三军无不欣喜万分。三军联合加快现有机型的改造,军委投入巨资改造并扩大昌河直升机厂、哈尔滨直升机厂和南昌直升机厂的生产规模。成都飞机厂和西安各兴建一个直升机生产厂。到年底达到了第一步目标,初步形成了国产和引进机型的改型系列型号:

    多用途直升机:直-15M(“M”表示电动型)可用于执行侦察,运送18名伞兵,向战区运送武器和弹药、撤离伤员、警戒和巡逻任务,也可用于进行搜索救援行动等战勤任务。医疗救护型能从战场上撤出7名躺在担架上的伤员并搭载3名卫生员。一台1600千瓦的直流电动机直接驱动主旋翼,最大起飞重量7000公斤,巡航速度260公里。航程为2000公里以上的惊人距离。其中一款WZ-15M改型是加强了装甲,采取了隐形技术措施,安装了顶置的强大的侦察设备和数据处理/传输设备,并装备了机炮和外挂空空导弹,用于与WZ-12M协同作战或作为机群的指挥机。军方的需求量很大,至少在1000架。

    轻型反坦克武装直升机:

    武直-10M纵列式双座舱,窄机身,有防撞毁起落架。配有机鼻球形火控雷达(FLIR),为机头下方的30毫米机炮和外挂的反坦克导弹、或自卫用的霹雳空空导弹标定目标。外挂57(或90)毫米多管火箭,23毫米机炮夹舱。战场生存能力强,座舱下的复合装甲可抵御23毫米炮的轰击,前后座舱中间有防火、防弹隔墙。主控计算机有无线数据通道与友机和指挥机直接传递各种信息。军方的需求量也很大,初步在800架以上。

    重型反坦克武装直升机:单座的武直-12M(电动“灰狼”)、并列双座的武直-13M (电动“短吻鳄”)12吨级的重型机,机身顶上二台串列的1400千瓦的直流电机驱动两具共轴反向旋转旋翼,具有很强的低空盘旋与贴地飞行的能力。装备有反坦克导弹、高精度航炮、空空导弹和火箭弹;机鼻球形火控雷达系统,主控计算机和无线数据通道。总体性能超过了美国的科曼奇。(仅在雷达隐身能力上还不及)突击队员称之为“雷公”。军方的需求在500架以上。

    重型运输直升机:直-14M(俄制米-26的国产电动型)一次可运载100名全副武装的战士,或二辆BMP轻型坦克。军方的目标是100-150架。

    战斗直升机:武直-11M通过加大机动性,采用收放式起落架,速度提高到400公里/小时;加强了顶置侦察装置,以加强对空搜索能力;加强装甲;加强了火控系统,装备了空空导弹,高射速航炮,是专门用于对付敌人的直升机。对付空中的高度机动的目标,与对付地面移动目标是完全不同的。这款轻型侦察/战斗直升机很受军方的欢迎,需求在600架以上。

    并在直-14M的基层上开发了我国独有的舰载预警直升机EZ-14H,海上“天灯”。另外根据特种部队的要求改装了突击火力直升机QZ-14M:它也是在俄制米-26的基础上改装的。机身底部加装了高强度的装甲,侧面也加强了装甲,在右侧面加装了三门30毫米的双联装的机炮,连同原来机腹下的一门机炮,配备了2500发炮弹!并加了二个短翼,下面有4个武器外挂点,各可挂装一个32管火箭发射筒。全副武装下还可以运载25名突击队员。郝志刚把它称为“空中炮舰”。

    海军则得到Z-1H(电动卡-28),EZ-1H(电动卡-31预警机)。

    Z-1L(电动卡-32多用途直升机)特别适合高原地区使用。

    我国的生产线全力生产也无法迅速满足这么庞大的需求。军方委托俄国生产了一批卡- 50系列、卡-28、卡-60、卡-31等的机身,当然某些部分作了修改。然后在我国的生产线上装配电动旋翼和新型的电气系统。加快了部队的装备进度。

    中国正在迈开大步,向直升机研制、生产和装备大国突进,这是极为重大的进展。由于直升机的动力系统及其控制系统非常复杂,国际上真正有影响的直升机研制生产大国也就是美、俄和法德为代表的欧洲集团,现在中国以其金龙电池和电力驱动的优势站到了直升机大国的前列。我国最优秀的南昌直升机设计生产集团把下一步的目标瞄准了美国人发明的MV- 22“鱼鹰”,将完全按照金龙电池及直流电机直接驱动旋翼的特点,挑战这款全新的直升机机型。

    注1:H—60,别号“黑鹰”,西科斯基公司研制的通用运输型中型直升机,公司(出口)代号S—70。1979年6月服役。我国于80年代进口24架“黑鹰”直升机,用于高原运输、卫星回收等。

    带尾桨单旋翼布局,2×2800~3800轴马力。机身扁平贴地,机腹呈一直线,尾撑从机身向后逐渐收缩,有垂尾与平尾。后三点起落架,可耐坠落时冲击力。机侧大型滑动舱门。可载3个空勤人员及14名士兵,外吊能力3630千克,舱内可运送105毫米榴弹炮及5名炮手加50发炮弹,机舱壁有自卫机炮1~2门。主要改型:UH—60B “黑鹰”,陆军突击运输型。UH—60L1989年投产的运输型。EH—60C电子对抗型。HH—60J“夜鹰”,空军战场救援型。MH—60K特种作战型。SH —60F “海鹰”,海军舰载反潜型。

    S—70AUH—60A的战术通用型,供出口用。SS—70B海军反潜/反舰/ 侦察型,相当于SH—60B“海鹰”。

    四川川西某训练场11月17日

    由于我国拥有了各型先进的直升机的强大生产能力,军委责令中央突击师研究利用电动直升机优异性能的远程协同突击战术,一方面从俄军引进了卡-60与卡-50N的协同攻击战术,派遣了一批尖子队员前往俄国的托木若克的陆航飞行员作战训练与培训中心接受培训。自己也在高强度的训练和战术演练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突击战术。

    今天在这里王刚和军委的主要领导观看了中央突击师的实战演习,别开生面的是首长们全部分乘在数架Z-15M指挥直升机上观看指导演习,有了更直接的感受,并可以从显示屏上了解演习的全局。只见红军的大批武装直升机贴着山坡,越过深沟突然向兰军的坦克集群发起攻击,另一批战斗直升机则与敌直升机群在低空缠斗,可以看出一架Z-15M(电动卡- 60)和一架WZ-12M(电动卡-50N)的协同攻击效果不错,有点类似于战斗机的长机和僚机的配合,这比卡-52与卡-50N的配对要节省多了。接下来是一批重型Z-14M搭载了大批的突击队员和BMD-M伞兵战车、“电甲虫”深入敌后,一下直升机他们就以狂猛的火力打击敌人的步兵和轻型战车。空中地面的联合打击,很快就撕开了敌军的防线。首长们通过热成象仪可以清晰地看到“敌军”的内燃机坦克和直升机,可是不能看到我军的电动战车和电动直升机。在相干脉冲多普勒雷达上可以准确地显示“敌军”直升机的三维坐标,却只能时断时续的显示我军新型直升机的光点(只要大树遮挡住机身或者悬停时就探测不到了)。

    这一切给军委的领导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刘全政部长感叹道:“我军总算有了象样的远程打击力量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