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九章 四分之三经典


本站公告

    全真乐队的录制,有两种常用的方法和一种不常使用的方法。??

    一种乐器接着一种乐器单独的彼此互不干涉的分轨录制;一种乐器在其他乐器的配合下分轨录制--这两种都是常用的方法,叶梓为“白玉兰乐队“录制专辑使用的就是后面这一种方法。另外一种不常使用的方法在几十年以前其实是最常见的录制方法,那就是整支乐队一起进行同步录制。最早的时候录制出来的是单声道音乐制品,后来进步成双声道的立体声音乐制品,全都是一次性录制完成。到了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进行这种同步录制的时候已经同样可以做到让每种乐器都能分轨录制,当然也可以不分轨,就看专辑的需要和录音师的设想安排。

    这三种方法各有优劣。

    像上一次“白玉兰乐队”为叶梓录制《同桌的你》,叶梓使用的就是第一种方法,一种乐器单独录完了那就完事儿了,接下去其他乐器分别一一进行录制,彼此之间互相并不干涉。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每一种乐器都能精心录制,不会有模糊不清的面貌出现,但是成品听上去就不会有乐队的那种整体感觉。就算后期制作的时候精心修正,还是会让人听出一些不自然。使用这种方法录制单纯的歌曲伴奏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歌曲的主体是歌手的演唱,乐队起到的是伴奏作用,对于整体性的要求不是那么高。

    但是使用这样的方法录制乐队作品,那就会比较欠妥。

    在乐队作品当中,演唱并不属于作品的主体,它只是作品最直接的那个“说”而已,更多的更深的内容其实隐藏在每一种乐器的演奏里面。乐队作品当中使用的每一种乐器都有它必然存在的重要性,基本上属于无可替代,而且各种乐器相互之间还会彼此影响,牵一动全身。如果使用第一种方法进行录制,所有乐器之间的联系都是隐隐割裂开来的,那就很难形成“一支乐队”这样的统一感觉,对于一乐队作品这就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所以录制乐队作品的时候,没有哪一位录音师会选择第一种方法进行录制,最常使用的就是叶梓现在使用的第二种方法。

    ……

    按道理说,乐队作品最应该使用的就是整支乐队(包括演唱在内)一起进行的同步录音,那样录制下来的整体感觉和现场感觉、即兴感觉(例如爵士歌曲就要求歌手的即兴挥)等等都会是最出色的,这就有点像录音棚里进行的现场演唱会。不过这样的方法不仅要求录音设备要达到一定的等级要求,而且对于乐手、歌手以及录音师都有极高的要求,演奏演唱水准、录音技术要求、彼此之间的默契程度等等全都缺一不可,稍微有点差错、比如说演唱走音之类,这一遍的录音就得全部推倒重来。

    在节奏越来越快、商业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现代社会,这样的方法耗时费力而且投资巨大--想象一下邀请一支十五人规模的弦乐团十天半个月(可能还不止)跟着进行录音,就知道使用这种方法的费用有多大了。而普通歌迷却又并不能完全分辨其中的奥妙,那当然就会被逐利而行的唱片商们渐渐舍弃。偶尔需要打广告标榜自己的实力的时候,才会拿出来使用一下。

    没办法,这就是现状,所以我们只说第二种最常用的方法,就拿现在陷入僵局的黄智健的录音来举例子。

    叶梓录制黄智健的主音吉他,按照这种方法那就是这样安排:黄智健在单独的录音室里独自演奏,叶梓在外面进行分轨录音,杨正明、老戴这些乐手就在其他的录音室内为黄智健进行现场“伴奏”。

    因为在录音的时候就像平时的排练和演出一样,有自己的队友同时进行演奏,所以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录制的作品各种乐器之间的联动感觉、协作感觉都会大大增强,乐队的整体感会非常突出。

    这是录制乐队作品最需要的特点之一。

    但是这样的录制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有的乐器最好能在一天之内全部录制完毕。大家都知道录制人声的时候最好能在一天之内全部录完,而不能今天录一点,明天再录一点,那样会造成整歌曲的不协和。因为歌手每天的嗓音状态不同会导致音色上的变化,虽然同一个歌手的音色变化并不会非常明显,但是前后拼接在一起,资深的歌迷一下子就能听出歌曲拼接的痕迹。普通歌迷就算耳力不够听不出来其中的不同,但是在感觉上也会觉得有点不太对劲儿。

    这是基本上稍微资深一点的歌迷都能知道的事情,其实录制乐器也是一样的道理。

    就说电吉他好了,今天演奏的时候,电吉他的调弦紧一点,同样音高下电吉他的声音就会稍微偏亮偏尖一点;明天调弦松一点,音色就会偏柔和偏沉稳一点,这就是不同。

    这样的不同放在歌曲伴奏里面,精心修饰之后还能蒙混过关,但是放在乐队作品当中,乐器演奏占据了很大部分比例,也是录音师重点调整的部分,那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混过去的。

    那么,在一天之内完成录音就成为了必然,否则那就要重头再来。

    ……

    有人会问,既然这样,那就把每一种乐器最好的演奏保留下来拼接在一起,那不就行了?这个嘛……还是那句话,放在歌曲伴奏里面这是可行的,放在乐队作品里那就行不通了。

    前文就已说过乐队作品的录制最讲究整体性,上述那种把最好的演奏拼在一起的做法,是没有办法保证整体性的,因为每一次的“最好演奏”所处的同伴情况并不相同。还是以电吉他举例,对于同样的一乐队作品来说有时候电吉他的声音更冲一点算是最好的演奏,但是也有时候电吉他的声音就要柔和一点才能达到最好演奏的标准,这是根据其他乐器的情况不同得出的结论。其实如果真要深究下去,就算是在一天里面,每一次的演奏情况也都有些许微弱的不同,不过那样要求的话那就只有同步录音这一条路可以走了。大致来说,一天之内乐器音色的微微变化、乐手状态的稍稍起伏,这都还是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

    所以……上面所说的这种拼接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这么多“最好的演奏”放在一起,搞不好反而会弄出来一个极其糟糕的成品版本,偷鸡不着蚀把米。

    不过这种事情在唱片行业也的确是屡见不鲜,这世上绝不缺少这种“聪明”的懒人。这样的做法非常有效的降低了成本,在同等销量的情况下他们就能赚到更多的利润。

    从商业上来讲他们的确是赚到了,但是……精品、经典这些词语也将永远与他们无缘。

    ……

    所以……经过上面的分析,杨正明心里的怨气也就非常清楚了。正像老戴说的那样,好不容易大家都拿出了上佳的演奏状态,这作品也已经完成了四分之三的工作,如果因为黄智健的不在状态而导致今天的录音不得不再一次放弃,那就真的是太可惜了。

    杨正明的作就是基于这样的事实。

    而且黄智健已经在十天之内连续第四次没能调整好自己的演奏状态,不要说杨正明这个一点就着的“大炮”了,恐怕就连黄智健的小弟“小老鼠”邹成的心里也会不无微词的吧。

    黄智健被老戴捉住了痛脚,他还真不能再多说什么,只能面红耳赤的听着。

    这本来就是他的问题。

    “好了好了,老黄和老杨稍微休息一下,等会儿我们继续再来。”叶梓出来打了个圆场。

    “没问题,我现在就可以再来。”黄智健连忙应声说道。

    他现在真的想立刻钻进录音室里,省得面对这样的尴尬。

    “那……老杨?”

    “走吧,现在就去。”杨正明非常干脆的向着录音室走去,刚走了两步,他又停住了脚步,转过身来:“阿三,我刚才仔细听了你的演奏,前面一整段都还不错,就是从间奏s1开始你有点冒了冲了,等会儿你注意一下后半段的控制。”

    “嗯嗯,阿三阿哥,后面半段稍微往里收一点就好了。”这会儿事情过去,“小铃铛”也敢再次说话了。

    黄智健默默的点了点头。

    ……

    当天晚上,“白玉兰乐队”第一张专辑的最后一歌曲终于录制完毕。虽然黄智健的主音吉他还是没有拿出足以跟杨正明、老戴他们相媲美的令人信服的上佳表现,不过总算也是达标了。

    这让黄智健尴尬了好长一段时间。

    好在黄智健的演唱维持了一直以来的高水准,算是替他挽回了一点分数和面子。

    因为主音吉他的缘故,这原本可以成为这张专辑代表曲目(不是“主打歌”)的作品,只能成为后人评述当中的那著名的“四分之三经典”。

    真是可惜了啊。

    (未完待续。)8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