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公桥
自清光绪二年(1876)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之后,为了掠夺中国内地的资源,外国势力相继来宜,鉴于老城区封闭狭窄,她们的教堂、领事馆、洋行、公司、码头和货栈就沿江而建,市区的范围逐步顺江向下扩展,居民人口也相应增多。到了清末民初修建川汉铁路宜昌到秭归路段的时候,东门外一带的东湖早就被淤塞,就有了当时的铁路坝(今天的夷陵广场一带),南门外的小南湖也被淤塞,就成了川汉铁路的起点--下铁路坝(今天的大公桥一带),而两个铁路坝之间的路基两侧却依然是塘堰相连、沟渠纵横,后来,川汉铁路下马,原来的路基就变成了汉宜公路的路基,也就是现在的夷陵大道。
如果说宜昌的繁荣是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堵塞了淮盐运鄂的道路,川盐就顺水而下,宜昌就成了川盐的集散之地的话,宜昌的城区扩大是随着开埠而不断展开的。到了民国三年(公元1914),商埠局在南门外开辟一马路、二马路、通惠路(今天的解放路)、滨江路(今天沿江大道一马路到二马路之间的路段);民国十七年到民国二十一年(1928--1932)沿江的环城西路、大公路、复兴路又先后形成。
说到大公桥,这就是赵铁公在宜昌的第三个政绩工程。这个沔阳人从大拆大建中受到启发、得到好处,总结出一套经验教训,于是在修建大公路的时候就会变本加厉的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原来的设计这条从一马路到美孚码头(今天的港务局客运站)的道路是要经过天官桥的,必须将盐局(现在的银海丽景小区附近)的仓库及办公楼拆除一半。盐局老板托人给赵铁公送了一笔钱,县太爷高抬贵手,线路就改成沿江而行了。
其实这样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大南门曾是通天之门,城门上有一座城楼高近十丈,香雾缭绕。到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关帝庙“楼阁悉毁“,民众自发献粮捐款六千余贯,重修关帝楼。赵铁公在指挥拆除宜昌老城墙和城门洞、修建环城路的时候,唯独不敢拆除大南门。坊间声称,他在梦里遭到关公的呵责,“吓了一身冷汗“。其实这只是一个传说,根本原因还是收了关帝庙住持僧隆的贿赂,所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就变成了关老爷显灵。
可是因为改道绕过盐局,就必须另外修一座大桥(也就是现在的大公桥),工程承包商杜天运就不干了,要求追加预算,可是赵铁公是个铁公鸡,一个子也不给,反而找了个理由将杜天运抓进了号子里,关了三个多月,求爹爹、告奶奶,好不容易才得以释放,最后不得不忍气吞声将桥和路全部修好,捞得盆满钵满的赵铁公不但好评如潮,还在穆子斌等人的鼓吹下将那座桥命名为大公桥,那条路也被叫做大公桥路,真的做到了名利双收、春风得意。
比大公桥更有名的是天官桥,旧名常家桥,因为得到明吏部左侍郎王篆的重修,故被称为天官桥。天官桥后来多次经过修缮,并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改建为钢筋水泥桥,迄今犹存。而现在的宜昌中心城区依然有个大公桥街办,大公桥街办又有一个大公桥社区,而大公桥社区就位于现在的大公桥街。那条街道不长,也就是300多米,宽度只有2米,按最新门牌编号只有83号,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不大的大公桥小学。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前后,大公路被改称为天官桥街,后变成复兴后路。1967年改名为东风桥街,到1973年又改名回到原来的大公桥街。街道的一端与锦江大酒店隔道相对,街道另一端止于天官桥,步行过桥可以直抵沿江大道,大道对面原来是1992年投入使用、2010年停止使用并拆除、曾经热闹了好些年的大公桥客运站。
(举报错误和落后的章节,是您对库最大的帮助,库承诺所有的举报都会得到及时处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 返回书目 | 加入书签 | 打开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注册为本站会员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