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拆城墙、环城路
赵铁公在宜昌在三年左右的任期内表面上倒象个很有改革思想、很有创意也很有作为的官僚,他在市政建设方面的所谓政绩主要表现为:一是拆除了残破不堪的城墙,修建了宜昌第一条环城路;二是削去了南湖旁边桃花岭的一些土,用以填塞了部分南湖,扩修了康庄路;三是修筑了沿长江边从一马路到天官桥溪口的一段马路;四是将那个被废弃的铁路坝(现在的夷陵广场)进行了平整,形成了广场的雏形。就凭这几招,加上报刊媒体和一些士绅的吹捧,倒也博得一些人的赞誉,就被称为是宜昌的“贤宰“。
不过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能看出赵铁公借着民意所求,打着顺应民心的旗号,行贪赃枉法、官商勾结之实。先从拆除城墙说起。原来拆除城墙可以卖砖,填平壕沟可以卖地,在拆城墙和修环城马路的工程中,其拆墙、挖基石、挖方、填方等都是征集各乡镇民工来做的,不但没有工钱,连伙食都是自备;在施工中挖出许多的石板、石条、石块和大块城墙砖等有用的建筑材料,一一估价出售,换来的钱就进了赵铁公的腰包。
据传在最初修建城墙的时候,各城门楼的城基内都藏窖有一个八大金刚的金佛,每相距数丈就藏有一个十八罗汉的金佛,那是用来镇城、镇邪的宝物。在破拆城墙的过程中有被挖出来的,有识者用锄头敲击,露出了黄色,就被说是金人儿。这些大者数寸、小者寸余的金人儿,自然统统被赵铁公强行收缴。这些金人儿其后的下落不明,到哪里去了谁都知道。
作为当时最大的市政工程、便民措施,赵铁公竟然将拆城墙、建马路作为了他当县长的一大贪污门路。他首先把工程发包给当时对他进行行贿、和他一拍即合的商人李春澄的公昌建筑厂和另一家夏和记营造厂。据估算,当时市面上砖碴路面每平方报价二元五角(银元),县政府的出价却高达十四元之多,而那些建筑、营造的商家实际上只能得到三元一平方的报酬,其余的自然全都被赵铁公所贪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拆城墙、修马路都是召集民工以工代赈,必须完成现在所说的“三通一平“以后,那些营造商只是承包修筑路面的部分工程,而环城路完工以后则按整个工程总面积加上总工程量向省政府申报拨入建设款项,其中的差额之大可想而知。另外,新开辟的四条马路两旁的空地自然还可以卖不少地基给私人建造房子。上述的所有款项,表面上**了财库,实则大都落入赵铁公的腰包。
因为是政绩工程,也因为仅仅是硬化路面,据记载,到了1936年,刚修建三四年的环城路那6米多宽的道路两侧,石板砌成的阴沟污泥淤积,水流淤塞,臭气上腾,蚊蝇孳生。加上自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大力疏通石板溪、水神庙、流水沟、中水门和文昌门五大水沟以后,近百年来宜昌城的大小水沟再也从未进行过疏浚。于是,当时的县政府责令当时的建设委员会(职同现在的建委)制订疏浚方案,方案上报以后却因为宜昌财政枯竭,东拼西凑的钱只够清理环城路的阴沟而已,由于得不到彻底根治,过不了多久,一切又依然照旧。到了1940年,日本人的飞机将宜昌城炸成一片火海,环城路也被炸得颓垣遍野。
新中国成立以后,四条环城路的路面铺设了水泥,可是我还曾经见过那道路两侧用石板砌成的阴沟(因为是露天敞开的,应该叫阳沟)的。再以后,因为330工程(葛洲坝)的兴建,环城西路摇身变成沿江大道最开始的第一段;环城北路经过环城东路到环城南路成了老城区的交通主干道。8米宽的车道也变成了15米宽的4车道;阳沟变成了阴沟,铺上了柏油路面,青石板的人行道光亮平整,就是老人们下雨天走路有些打滑;原有的道路曲线被取直,远远望去,车水马龙、人流如织,那种天晴“扬灰“路、下雨“水泥“道的旧况一去不复返了。
(举报错误和落后的章节,是您对库最大的帮助,库承诺所有的举报都会得到及时处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 返回书目 | 加入书签 | 打开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注册为本站会员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