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回来的装甲师,也把具体情况报到了联军指挥部,涉及到高等级的修炼者,联军指挥部迅速做出了反应,从国内征调更多的高手,对付或者牵制大唐的超级高手。
粮食已经送到,有中立国的大使监督,大瓮镇的俘虏,已经没有饿死危险,对都畿军的报复行动,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此之前,六十万大军已经集结起来了,只是进攻计划,需要做一些调整,因为大唐那边,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油耗子。
而且,都畿军还有两个杀手锏,山田军团的失败,主要是因为炮兵阵地被袭击,没有压制火力,进攻方反而被炮火笼罩。
再有就是,都畿军突然冒出大量的狙击手,没有他们大量杀伤各级军官,山田军团也不会溃败得那么快。
宫本军团,也是在炮兵被干掉之后,才陷入绝境的。奥**的失败,同样是被干掉了炮兵,后面的攻击,也有狙击手参与。
对付油耗子,暂时只能让他偷无可偷。参与进攻的军团,全部使用畜力,虽然这样一来,速度慢了些,后勤负担大一些,却比动弹不得要好得多。
战场上的狙击手,只能靠狙击手来对抗,在这方面,联军准备很充分。至于炮兵屡次被袭击,联军也想到了办法,就是多带一些修炼高手。
用他们来对付都畿军的高手,只要他们不能定位炮兵。都畿军就没办法抢先干掉联军的炮兵。只要有炮兵,联军在炮战中,一向都是压着大唐军打的。
准备了一个月,联军再次向都畿道进发,军队的数目变成了八十万。其中有二十万是辎重部队。
如此大的动静,杜集不可能收不到情报,敌人的进攻兵力,又增加了二十万,把杜集吓了一跳。
八十万大军,这可是在大唐境内联军总兵力的一半了。大唐境内的联军数量,总共也才两百万,因为都畿道突然发力,其中的四十万,已经不属于联军的作战序列了。
在易飞的帮助下。杜集大总管没费什么力气,就干掉了十多万,还有二十五万被关在大瓮镇的山谷里,充当免费劳力。
唯一幸免的,是两个装甲师的士兵,易飞接收了他们的坦克和装甲车,以及卡车之后,把近三万士兵放走了。
加上新组建的易飞军团。都畿道现在的总兵力,也不过三十五万,人数都少了一半。更何况,联军的战斗力,比都畿军还要强。
好在经过前面的战斗,都畿军的装备,已经不比联军的差。而且,最令人头痛的联军装甲部队。近期内都无法参战。
似乎是因为有高人将联军的油料一扫而空,至少几个月内。大唐的国土上,不会有联军的装甲部队和空军肆虐。
为了应付敌人的大举进攻。杜集向临近都畿道的江南西道、山南东道以及北边的河东道求援。淮南道全是平原,早就被联军的装甲集团扫平了,完完全全成了敌占区。
同时,他又将都畿道的情况,向西京的兵部做了汇报。又给被联军占据了大半国土的江南东道和河北道,发出协同作战的请求。
可是等了几天,附近的几个道,都没一个回应,杜集气得牙痒痒,却是毫无办法。
江南东道和河北道,是敌人最先进攻的地方,八国联军的七个国家,都是从江南东道的出海口,也就是现代世界的大上?海开始进攻的。
大唐的各道州的军队,在战事爆发初期,都被抽调一空,奔赴江南东道和河北道抵抗侵略。因为极度腐化,战力低下,百万大军,都折戟在东南道和河北道。
北方的罗斯国,趁机南下,占据了大片国土,最终在重兵把守的安北都护府,止住了脚步。
西边的北庭都护府,驻扎着四十万大唐最精锐的部队,可是要威慑疆域同样庞大的阿拉伯帝国,根本无力调兵支援内地。
因为中央军被打光,皇帝赋予了前线各道自行募兵的权利,也正是这些临时招募的士兵,挡住了联军的步伐。
杜集求援的几个道,江南东道虽然被占领了一角,却没失去战力,至少还有数十万大军,散布在大山里。河北道的情况,和江南东道差不多,沿河州县都落入敌手,却没有失去战力。
杜集本想,在自己拖住联军大部分兵力的时候,江南东道和河北道,能够出兵,趁机收复一些失地,给联军造成一定的压力。
然后再联合江南西道、山南东道以及北边的河东道,向抽掉了大半兵力的联军发起反击。
可是他发出的电报,却犹如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回应。连兵部都毫无动作。
杜集失望不已,再次向兵部发报,将自己的打算,详尽的做了汇报。希望兵部能协调各道的行军大总管,给敌人来一个反击。
几天之后,杜集彻底失望了,西京那边毫无反应,就连之前都畿道请功的电报,都没有回复,更别说给易飞的奖励和任命了。
不死心的杜集,又给周围几个道发出一份超长的电报,将眼下的局势做了详尽的分析,请他们借敌人兵力空虚之际,实施反攻。
这次有了动静,江南东道和河北道回了电报。他们看了杜集的倡议之后,也联系了兵部,一样毫无反应,所以才拖到现在。
两个道的大总管,愿意出兵反攻,还是让杜集觉得欣慰,只是援兵却是不可能有了。河东道和山南东道回电说,接到兵部的电报,要紧守西京门户,无力支援。
杜集差点想骂娘,这两道根本没有敌军,都畿道顶在敌军两个攻击线路中间,没有解除这个威胁之前,敌军怎么可能进攻西京。
不过想到易飞的安排,杜集又放心了。游击战的十六字方针,完全就是以弱击强的不二法门。
反正兵部已经在后方安排了大军防御,他也不用管联军是不是会直接越过都畿道。(未完待续)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