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龙(河内)分为内城(市区)和外城(郊区),周长约二十五公里,内城为禁城、皇城和京城所在地。
禁城是皇帝、后妃及其子孙、待从的住地。皇城在禁城之外,为皇帝和朝臣办事场所。京城环绕皇城,是街坊、集市、居民区。李、陈朝时的六十一条街坊都集中这里,若说安南国最为繁华的城池,那必是升龙了,作为一个有眼光,想做大事的人,升龙无疑是龙兴之地。
黎思齐难得有这么个表现的机会,那里会放过,继续道:“升龙自古就是龙兴之地,父王若此时迁都升龙,怕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如今王通还占领交州,大明态度尚不可知,倘若大明心有不甘,再来主战,升龙位于红河三角洲西北部,坐落在红河右岸和红河与苏沥江的汇流处,无论是从南方到北方,还是从内地到沿海,均是必经之地,可谓是军事要地,这样的龙兴之地,必是大明王朝首要占领的所在,父王这些年能一一挫败明军,固然是父王的雄才伟略,可也不乏是我安南国的将士占领了有利的地形之便,一旦大军进入了升龙,地势开阔,没有瘴气弥漫,少了这两层保护,在面对大明的火铳、火炮利器时,怕是无能为力,综上所述,此时迁都升龙,乃大大不利!”
黎利恩了声,心里也暗自佩服黎思齐的见解有几分道理,他长期与明军周旋,甚至击败明军,这与他的用兵之道及安南北部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用兵设伏出奇,避实击虚,由于在与明军的每次对阵中,明军往往都有着兵员庞大的优势,但同时亦由于行军遥远,军士无法在最佳状态下作战。
他曾经说过:“彼众我寡,彼劳我逸,兵法所谓,胜败在将,不在乎众寡。今彼军虽众,而吾以逸待劳,破之必矣。”因而从蓝山起义开始,他就经常采用回避与伏击相结合的战术。在崒洞之役及支棱之战中,他正是凭著这个战略取胜。除此之外,他对于部下的纪律和团队精神十分重视,故此管理得相当严谨。他曾颁下“军宪十条”,军士们必须遵守,内容是:
“军中喧哗。
军中虚惊,妄言祸福,以摇动军情。
临阵闻鼓声,见指旗而佯为不闻不见,逗遛不进。
临阵见止军之旗,闻止军之锣而不止。
闻退军之钲而强不退。
防直不勤,或熟睡不守,离伍潜回。
耽惑女色,私放妻党,而不当军役。
卖放军人及影蔽而不著军籍。
以私好恶而颠倒人之功过。
与众不和,jian恶偷盗。以上十条,犯者斩。“
这十条很好的保证了将士的战斗能力,但与明军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这些年他多以灵山、蓝山乡等地为为主要据点,利用这里是层峦起伏、丛林密布的有利地形,与大明周旋,说到底他能挫败大明一次一次的进攻,除了大明在安南的统治天怒人怨外,更是的来自地形带来的好处,所以黎思齐这番话儿,让他有几分认同感,但让他就此放弃,多少有些不甘心,扫了一眼左侧端坐的中年人,道:“阮大人,你怎么看?”
左侧的那人年约四旬上下,但实际的年纪却大了许多,露出沧桑之色,面上不知是太过操劳的缘故,已留下了深深是皱纹,须发微白,一身青色的长衫,头戴一顶黑sè的裘帽,一眼望去,颇有几分落魄文人的穷酸模样,与对面的黎利父子相比,越发显得落魄……?“
倘若以貌取人的话,这人让在乞丐堆里,也没人多看一眼,可此时他却坐在了安南国最有权势的王府里,那足以说明此人一定有其过人之所在。
听了黎利的问话,此人才换换抬起了双眼,那一张满是皱纹的老脸,忽的因为这双眼神一闪,却多了几分睿智的感觉来,让人不敢小看。
此人姓阮,单名一个廌字,籍贯升龙,生于河东省一官僚家庭。曾仕大虞(即胡朝),永乐五年,朱棣以平讨陈氏叛臣之名遣八十万大军灭胡朝,其父阮飞卿为明军所俘,押往中国流放,阮廌送其父至镇南关(今友谊关)后返回升龙时遭明军逮捕并软禁多年,十一年后,他投奔黎利参加蓝山起义,在战争中建功甚多,并向黎利主张不杀明俘、避实击虚,阮廌协助黎利整齐号令,严明军纪,成功获得越南百姓的支持,便是这次交州总兵王通困守升龙,明朝派柳升、沐晟领十万兵分两路来援,就是他主张围而不打,在援军必经之地支棱(位于今谅山省)设伏。
东路的柳升果然中伏,在马鞍山战死,西路沐晟连夜经老街逃回云南。后明军十万再攻,向昌江进发,又被黎利军大败,溃不成军。王通被迫议和,黎利军最终在长达十年的抗明战争中获胜,有了一统安南的本钱,可以说黎利有今日的局面,阮廌功不可,可若你以为这人只是个打仗的粗人,那就大错特错了,他精通儒学以及通汉文,多有诗文多种行世,文集称《抑斋遗集》。汉文作品有《蓝山实录》三卷、《军中词命集》、《抑斋诗集》、《抑斋舆地考》等,这次的《平吴大浩》便是出自他的手笔,此文“社稷以之奠安,山川以之改观,乾坤既否而复泰,日月既
晦而复明。于以开万世太平之基,于以雪千古无穷之耻”,来大骂明朝,虽说颇有不实之处,但不得不承认,通篇文章感情充沛,叙事流畅,正气凛然,文采飞扬,采用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兼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堪称是一篇杰出的作品,很是让安南人出了一口恶气,而他也因此文,名动安南国。
他皱眉想了想道:“我安南除升龙外,多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顿了顿道:“大明虽残暴不仁,但他们的文化却是很先进,他们的那个和尚皇帝就很懂得人才对于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意义。早在明王朝建立之前,他就十分重视争取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以朱升、宋濂、刘基为首的一批儒生在他的帐下效力,备受尊重。为了赶走国内的蒙古人,也为了吸引更多的读书人,朱元璋发布了“设文武二科取士”的命令,要求各级地方官“劝谕敏健秀士及智勇之人,以时勉学。俟开举之岁,充贡京师”。
此后为了笼络更多的读书人为己所用,他又令各府、州、县设立学校。
这国子学是中央一级的学校,建于南京鸡鸣山下,不久改成国子监。国子监设祭酒一人(总领监务),司业二人(分掌六堂,主持教务)。下面分设监丞(管训导),典簿(管总务),典籍(管图书),典馔(管食物),博士(负责分经授课),助教、学正、学录(分别负责管理六堂事务)。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统称监生,举人入监的称举监,生员入监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此举大大笼络了天下读书人,为大明所用,大明之所以强大,都离不开这些读书人。
王爷是成就大事的人,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升龙从李朝公蕴称帝以后,首先把国都从宁平山岳地带狭小的华闾, 迁到位于富饶的红河三角洲地区的要冲大罗城,改称升龙,改古法州为天德府、华闾城为长安府。于天德府修建八所寺庙,并立碑记功。在龙城营造宫殿,在城外修建四大寺。李朝迁都升龙城,使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内汉字是李朝的官方文字,使用汉字记事、写作、颁发律令。儒家经籍和儒家思想,早已在城内广泛流传,深入人心。因此,李朝也把尊孔、崇尚儒学做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圣宗时在京城升龙建文庙、塑周公、孔子像及七十二贤人画像,四时祭祀。
^^^^^^^^^^^^^^^^^^^^^^^^^^^^^^^^^^^^^^^^^^^^^^^^^^^^^^^^^^^^^^^^^^^
第三更了,今晚还有第四更了,诸位请围观,请订阅哦!双倍月票第一天了,有月票的书友们莫要忘记你们手中的月票哦,拜托了!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