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老家(我母亲的祖籍)也有类似的感觉,只是那回忆不是在我的童年,而是在我十七岁那年;那故事的地点也不在我儿时的老榆树下,它已越过沙漠戈壁,停滞在甘肃天水的一个边塞小城。
八十年代初的一个秋天,我刚17岁。为了能进入高等学府,我离开我的故土——石河子垦区,去祖籍老家读高二。那个时候,内地的教学质量比起边疆来,还是要高出一截。我的老家在甘肃天水城边的一个小县城,我的外公、四个舅舅,还有我那在县衙当副县长的姨夫,都住在城里。
父母亲年轻时就来石河子垦区支边,我就在垦区长大。石河子垦区距离省城乌鲁木齐有上百公里的路程哩。从家里出来,要坐大约五个小时的公交汽车才能到达省城,如果抓紧时间的话,还可以买上当天的特快火车票。来的时候为了能坐上当天的火车,我和母亲早晨六点就出门了。在公路上坐上长途大巴士的时候,时间还不到八点,所以,我们在中午两点前就赶到了省城火车站,并且买上了当天开往北方的特快列车。
17岁,对一个纯真的少女来说,它将意味着新生活和新学习的开始。当汽笛拉响了一声长鸣,我的心情也伴随着特快火车驶向了远方。看着一排排的白杨林不断消失在我的眼前,我惊喜地感到:我长大了,我就要离开生我养我的父母而独立生活了;而当黑夜,听着列车“咔嚓……咔嚓”奔驰在茫茫戈壁时,我的心又似乎被一种叫做“恐惧”的东西压迫着,久久地、久久地,不敢喘一口气。
旅途中,我和列车上的旅客聊天,聊他们家乡的收成,也聊我们新疆的哈密瓜;但更多的时候是我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在听他们用南腔北调的方言聊些我听不懂的东西。尽管每个人的方言都不一样,但总让我不由自主想到老家。我的老家,它会是什么样子呢?在这之前,我只听母亲说过老家的一些基本概况。比如说:家乡的人都很讲礼仪了,城里的街道也不像农场这儿尘土飞扬了……,等等。还有,就是母亲最高兴时对我说的,她说有个表舅和表姐夫就在城里的二中当教员,我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他们会帮助我的。
我当然很感激父母馈赠与我的学习机会,只是我小时候性格内向,一直到母亲准备送我走时,我都羞于表达。母亲在车站送我时,我看见母亲的眼睛里含着一种依依不舍的深情,这种感情平时在家也会有,只是那时我不觉得珍贵。这会儿,当我要离开母亲,离开故土了,母亲的这种感情才促使我拼命向她挥手,直到她看不见我。母亲离我可远了,足足有000多公里吧。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再能回到她的身边,或许是考上大学的那一天吧?或许等我到了大学里,母亲会亲自来看我吧。
我的脑子里充满幻想,这幻想很快就被家乡的生活氛围打断了。那年秋天,我到了城里,就被安排在姨妈家里。因为姨家的生活条件,相对来说要好些。我那四十五岁的姨妈,跟我的妈妈可不一样。她是个会计,一天到晚,总在拨拉着算盘珠子。她的两片嘴唇又甜又溜的,总不停闲地说着话儿。
“梅呀,你知道今天给你上课的化学老师是谁吗?”有一天,当我放下书包,帮姨妈拉风箱做晚饭的时候,姨妈笑嘻嘻问我。
“我不知道,听小英说,高老师是她的姐夫。”小英是我妈表哥的小女儿,她和我在一个年级。她的父亲就是我妈的表哥,教我们语文。
“梅呀,咱老家的浆水面,你喜欢吃吗?”浆水面就是我们老家的家乡饭。
“嗯。”丫丫(老家对姨妈的称呼)总爱打破沙锅,问这问那,我有时不好回答,就朝她这么点点头。其实我那时长身体,吃什么都不觉得饱;况且浆水面刮油水,吃得越多越感觉饥饿。
早上七点,天刚蒙蒙亮,我就得从炕上爬起。我不晓得,当我蹑手蹑脚穿过前堂,打开橱柜,去拿那块干馍(也就是用平底锅炕熟的白面饼子)时,我是否真的惊醒了婆(就是我姨的婆婆),我也不管那橱柜的干馍有还是没有。总之,每天上午11点,等我上完四节课回来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了。早上是没有正式早餐的,午饭也只能吃用土豆炒的又酸又辣的土豆丝。那土豆丝少得可怜,几乎谈不上什么副食菜,只是每人用它就着饼子好咽罢了。这样的日子过了一个多月,我已按捺不住想去别的地方了。
从我姨家的小西巷出来,步行穿过城关街,再拐进一条长约00米的胡同,就到了我舅爷(祖籍对外公的称呼)家的大院了。院子的门朝南,院子的中央,还挖着一口吃水的井。舅爷的上房门朝东,大舅的偏房门朝北,三舅的偏房门朝南,只是离开大院门有几十米远。小舅还未娶妻,跟舅爷住在上房的一个小屋里。每周我都去南下关两次,这倒不是因为姨待我不好,也不是因为在舅爷这儿能吃到什么好吃的。我去舅那,是想听舅爷讲故事。而每当讲故事的时候,表哥(就是我大舅的儿子)则总是在场。
“明娃,梅娃说她有时候听不懂胡上节的英语,你听得懂吗?”明娃指我表哥,梅娃指我。我们老家喜欢在小名后加个娃,表示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我有时也听不懂。他的发音不准,好多学生都这么说。”来鸣哥边说边搓着手,我在一旁摸着那条看家狗的皮毛。
“梅娃,你在新疆的老师讲外语,你听懂了吗?”舅爷边问边抽着旱烟。他的旱烟袋里吐出一缕烟丝,这烟丝在冬日的阳光里很快散开。一会儿,满屋都弥漫着旱烟味。
“我听懂了。我们那的英语老师普通话讲得好,发音就准些。”舅爷问什么我就回答什么。我抬头看着舅爷,一股烟味直冲喉咙,我急促地咳嗽了一声。
“明娃,梅娃说的什么意思?你能翻译一遍吗?”舅爷的乡音很重,每当听不懂我的话时,就让表哥当“翻译”。
表哥的“翻译”还不错,只是这种交流要费些时间。舅爷听完表哥的翻译,有时会心地点点头,有时又会沉默不语地抽着旱烟。舅爷已经65岁了,耳朵有点背,身体尚健在。许多周末的晚上,我都会听到舅爷的许多故事。他把他在上个世纪学到的东西讲给我听,他还把他在兰州大学哲学系的毕业证书拿给我看。我知道舅爷的祖宗在明家湾,而且解放以前舅爷就是城里的大地主。解放后闹土改,舅爷家的土地都被政府收购了,连城郊的那几十亩荒地也没收了。舅爷年轻时的家境富裕,穿着绸缎,吃着白面、肉食,光家里的佣人就好几个。舅爷还是城里县衙的民革成员。就因为这,文化大革命时期,舅爷没少挨批斗,我姨和几个舅舅也曾接受审查。我妈也正在六十年代初的正当头上,去了新疆的戈壁农场。
这一切说起来真像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当我第一次听到它时,甚至还觉得很惊讶。这毕竟是和我血缘紧密相连的直系亲属,也难怪母亲在送我出门时,心事重重,生怕我会受到什么搅扰。现在这一切都已过去,我最要紧的还是学会在新的环境下如何生活和学习。
现在是在姨妈家里,我对生活有了新的体验。第一次,当我看着我的表姐(就是我姨的大女儿)端着一碗浆水面从厨房里出来,然后把面放在炕头大方桌上,而我那表哥(就是她的哥哥,我姨的大儿子)还纹丝不动,等着别人给他点烟时,我这个未涉入尘世的少女之心似乎被什么从未碰到的针刺扎了一下,隐隐作痛。我多希望我的眼睛不曾看见什么,就像风沙蒙住了我的双眼。可事实不是,老家人还有重男轻女的习俗。我就一个姨,我姨也就一个女儿。可在我姨的四个儿子眼里,在婆的四个儿子(我的姨夫兄弟四个)的背景里,我那表姐太微不足道了。表姐初中一毕业就去工作了,可一回到家里,总有干不完的家务活在等着她。我自然要帮表姐的忙。不过还好,我也是个女孩,我姨和我姨的全家人对我还未有什么轻视的举止。周围的亲属们我都已熟知,也常有像红明姐(我姨夫兄弟的女儿)的亲戚夸奖我,说我聪明伶俐;尤其是姨妈,甚至当着亲属们的面说:“我爱红梅,我以后要跟她去新疆看看……。”
姨家一共有十几口子人哩,可由于对环境的陌生使我心中常生孤独。在我17岁的少女心目中,我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在身边说知心话的人。每天,我把心中的感受都能说给他听,并且能得到他的赞许或点头,即使他并不能帮我做点什么。可是,17岁的境遇可不是这样。五点半,我一放学回来,总有做不完的作业在恭候着我;还有,就是我还得帮姨妈家挑水、做饭。一担0公斤重的水对我来说,可是一个不轻的考验。我在家时也挑过水,但那井房离家很近,我走走还不时地停停歇歇,回到家父母也不会有什么怨言。但在这儿可不同了,那井房离姨家小巷足足有一里多地呢。姨妈家吃饭的人又多,每天最少得挑两担水。如不抓紧,会耽误一家人的饭菜;尤其是挑水时还得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遇到赶集的日子,我一口气都不敢喘,有时几乎像小跑一样到家,尽管桶里的水晃出了不少。我知道,每当我呼哧呼哧喘着粗气到家时,姨妈总用一种爱怜的眼神看着我,但我那时的个子已长起来了,无需有“干活不长个子”的顾虑。我和姨妈的小儿子换着挑水,姨妈的身体不是很好,她得侍奉年迈的婆婆。
那个暖暖的冬季,我常去舅爷家度过周末。寒冬腊月,新疆早已是冰冻三尺雪花飘飘了。可在这西部小城,却只看见一层薄冰附着在界面,鲜红的太阳照在冰上,白里透红,真像涂了胭脂的女子。我穿过街道的小巷,只十几分钟就来到了舅爷家的大门前。一敲门,我就听见舅爷那条看家狗在“汪、汪”地朝我狂叫,它的身子倚在门框上,几乎是不再让我移动半步。
“是梅娃吗?等等,……我去给你开门,”三舅母张啰着,腰里系着围裙,从厨房走出来。
“噢,梅娃来了,”舅爷从上房探出身子,就朝大舅的偏房喊:“明娃,快过来,红梅来了。”
“哎。”我看见表哥的身影在门边一闪,他的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这个周末,舅爷家破格为我们做了家乡的手工哨子面,三舅母的手艺,大舅的火计。哨子是用葫箩卜、豆腐和切得很碎的肉沫做的,面擀得很长。我没有让别人盛饭的习惯,但最后还是烦劳三舅母给我盛了满满一大碗。或许是好久没吃到这么好吃的面了,我一连吃下三碗。当三舅母说给我再盛一碗时,我打了一个饱阁,说:“我吃饱了。”
表哥那顿也吃了不少,只是他吃面放的辣椒太多,面吃完了,他的嘴巴还“嘻溜、嘻溜”的。我很喜欢在这儿的气氛,它使我感到温暖而又无拘无束。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从不必顾虑有说错的地方,因为有舅爷帮我纠正;我想做什么也可以尽管去做,做错了有舅舅们来袒护。在姨妈家,我的感受可是大相径庭。因为姨妈家是县衙大人家,常有宾客满堂,说话做事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有什么冒犯了不该得罪的人;尤其是如果我晚回来一会儿,姨妈非得问个来龙去脉;我要到哪儿,也得提前通报姨妈。这样的束缚我感觉真有点像关在笼中的小鸟,想飞飞不了,结果只能是四处碰壁。
在舅爷这,我最高兴的还是能和表哥聊天。当然有时我们也讨论习题。
“表哥,你每天的作业都做完了吗?”
“有时候也做不完。但我不管那么多,只要学会就行。”表哥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我就不行。每次如果我的作业没做完,我就感觉像欠别人什么似的,心里很不踏实。”
“那你以后做不完的时候,就告诉我,我把答案给你吧。”
“哈哈……,谢谢你!”其实我早就想过这么做,只不过让表哥说出来了。
“你以后当着别人的面,再别叫我‘表哥’了。让我的同学听到,挺害臊的。”表哥还是有封建思想的,他在我面前相对来说要好一点。
“那我叫你来明呢,还是叫你靳来明?”
“在学校叫靳来明,在家就叫来明吧。”
“好。”我爽快地答应道。
说心里话,我最不喜欢用旧社会的封建礼教方式去待人接物了。很小的时候,母亲带我到亲朋好友家玩,母亲进门的第一句话就是:“叫叔叔、阿姨,……叫呀,这孩子,嘴真笨,真没办法。”或许是我太不擅长用言语表达,也或许是我从对方的目光里看到了对我的不友好或是不喜欢的表情吧。总之,本来我是有很多话要说的,本来那些话已想好要说什么的,但到了一个陌生人或一个不熟悉的环境,我竟然一句话也表达不出来;所以,我总给人一种冷若冰霜或是满腹抱怨的样子,让见到我的人很不理解。
对表哥我可不是这样,我总能找到话题,最主要是在他面前,我没有压抑和束缚,我就像开在山谷里的野花那样烂漫而又天真。有时,我也和表哥单独出去玩。不过,在老家我们爬过的那些山都是光秃秃的,回来后就顿生荒凉之情。
“红梅,你在这感到孤独吗?”表哥常在我们玩得高兴的时候,仰起脸庞,好奇地问我。
“在姨妈那边有,在舅这没有。”我对表哥说的是真心话。
“那你就搬来舅这住,”表哥说完这句话时,就转过头来,看着我脸上表情的变化,他好像已猜测出我的内心在想什么。
“我会常来的。已经在姨这了,搬出来对姨不好。”尽管我很想搬来舅家,但还是觉得不搬的好。从新疆出门的时候,妈就反复教导我:“你姨家条件不错的,如果你觉得你姨家生活得不好,那你舅家就更差了。”
其实,我好想对表哥说:“我愿意天天去舅家,我愿意天天见到你。”尽管舅家要吃粗粮,去学校的路程也要远些。
每次我去舅家,要离开时,表哥就问我:“梅,你明天还来吗?”
我会心一笑:“我尽量来。”我明白他对我就像亲妹妹一样,尽管他还有两个妹妹。前面提到的小燕就是他的小妹妹。她很幸运,大学考入北京,考研后留校任教,现在已经是××大学的副教授级讲师了。
亲戚们都说,表哥长得真俊。我觉得表哥的俊体现在他的五官上。表哥不完全像大舅,大舅的眉毛不黑不浓,但表哥的眉又黑又浓。还有,大舅的眼也不亮,但表哥的眼睛又黑又亮。每一次,当表哥用他那双明亮的眼睛看着我时,我就觉得表哥的那双眼睛一眨一眨的,像是在说话。我不知道,表哥从我深邃的眸子里看出些什么没有,我是说,尽管我对表哥的言语不多,但我对表哥的感情是很纯洁的,纯洁得就像一泓清澈的湖水。那个年龄,再没有比少男少女的纯情更让我感动让我难忘了。在大舅的屋里聊天,在山坡的树林里玩耍,在宁静的夜晚温习功课,这纯洁的记忆,是用任何语言也表达不出来的感情,当然它也容不得任何污泥浊水去玷污。
我喜欢表哥,他也喜欢我,但我们还羞于用任何方式去表达。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