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惶恐的万适


本站公告

    凝阳书院,讲坛四方阁三楼的四面墙壁,突然想起了花灯一样的墙。

    万适正为之惊讶的时候,就看见渤海的学生们都站立了起来,眼神热烈地望着讲坛入口的大门。

    走在前面的是身穿浅黄色衣袍,头上戴着一顶小冠,腰上简单的腰带上有一只玉佩的渤海王。

    渤海王比想象的要年纪大一些,长相很普通,但是行为举止中正之中,还有很浓的书卷气。他的步伐很大,走得很快。

    他的身边,是身材比渤海王还要高一些,披着长发,发髻上只有一只玉簪的王妃。王妃手中捧着十多本书,步伐与王爷几乎保持着一致。

    王爷和王妃后面,还有十多个战士,他们手里都拿着一些器具,身上的武器也都是满的。

    渤海王和王妃并没有和人打招呼,而是直接快步走进了四方阁,很快就出现在了四方阁的二楼。护送的战士一部分留在了一楼,一部分进了三楼。没有人在二楼帮助王爷和王妃,而是任王爷和王妃飞快地整理着讲课需要的资料和物件。

    两个人对能够扩音的机关的使用非常熟练,很快四方亭就传来了王爷安定,语速不慢的声音。

    “好了,我不知道今天为什么同学们对我如此尊敬,就好像我突然长了十几岁,比陈抟先生都要老。不过还是请坐下。”

    学生们坐下,但是有几个人大声道:“王爷,您一心为国,京城却百般猜忌,这不公平?”

    高继冲轻轻的笑声传出来:“不公平吗?很公平。北方六省,确实是自行一套。皇太后生气也很正常。不过我只是一个书院的院长。政务院是冀王负责,这些麻烦事,冀王会处理好。我还是在这里安安静静教书为好。”

    学生们也都笑了,气氛也轻松了下来。

    高继冲笑道:“说起不一样,我最近特别有感触。南方来的同学,请站起来一下,让我看看你们有多少。”

    讲坛的四周台阶上,一群一群的人站起来,已经有了五六百人的样子。

    高继冲示意他们坐下。

    “看样子人数比我预料的要多出很多,是不是你们很多人都不肯写文章啊?其实你们都应该写一写,也许就是不一样的格局。我已经在这里讲了七八堂课了,算起来有两个月的时间。这七天是我收到的书籍最多的七天。”

    高继冲指了指面前的书籍。

    “书写的多当然好,不过我看了一下,九成都是琴棋书画。就算是偶尔有一两本不同,里面也有一多半琴棋书画。江南文风之盛,可见一斑。我以前看历代史书,就发现从汉以来,个人的文集越来越多,风花雪月还真是迷人得很。”

    渤海的学生们都轰然笑了,而南方来的文人都面面相觑。

    “从则天圣皇后开始,就有科考取士,我一直在想,要是在过几代,海量的文学之书,要是靠该怎么考,真是头疼。后来再想了一下,就觉得,似乎不需要靠那些东西,一时所感,赋诗一首,需要考吗?”

    万适算是看出来了,高继冲讲课和其它的几位先生太不同了,他讲得很随意,但是思想却很跳跃和尖刻。

    笑声中,渤海王举起了一本书:“这本书,算是我这几天一直在看,一直在查证的一本书。他的作者叫做万适,河南来的学子。这本书的名字叫做《雅书》,我们知道《尔雅》就是讲古字意的书籍,《雅书》也是一本这样的书。”

    这次学生们都很安静地听着。渤海王的讲话经过精简修辞之后,很快就出现在了渤海报上。学生们已经知道了万适和《雅书》,只是还没有来得及打听万适是谁而已。

    万适也从图书馆里的报纸上看到了讲话内容。但是因为太简略,他很像听一听渤海王对他的书到底是什么评价。

    “书是好书,不过一样,大半都浪费在了风花雪月上。我这里就选择比较重要的地方讲。”

    随着渤海王把一张卡片放进一个灯下,四方亭的三楼的“光墙”上就显示出一个一个字。

    这是一个只有在甲骨上才有的古字。

    “这个字,《雅书》中没有提到,万适同学应该是从《说文》中了解到了这个,说文,哲,古字形是三个吉字。”

    随着又一张卡片放进去,古“哲”字就出现了。

    南方学子觉得这有些像皮影戏,但是渤海王是在二楼,距离四块光墙非常远,他是怎样把字投影到光墙上的呢?万适也想不通,他对这种神迹有些目瞪口呆。

    “这个字是甲骨中最早的字形,大家可以看一下,字形是三个人,正在用筹策进行卜算的样子。非常形象。哲,在上古,实际上是一个动词,就是请多个人进行卜算。”

    “但是到了后来,人们认为,光是卜算还不够,要的出结论才是真正的哲学,所以就有了一些细微的改变,筹策没了,变成了手拿着刀契刻的样子。契书,就是这个意思。”

    “我知道大家可能很少看到甲骨,不过实际上甲骨卜辞中最后刻下来的,都是在得到验证的,正确的结论,出现的最多的几个字,就是贞和吉。所以一个人用刀刻下正确的结论,这个字就是吉。但是哲还不一样,一种正确的结果,并不是一直正确,而三个正确的结果才是较为正确。”

    高继冲笑道:“古字,三为多。也就是说,一件事,并非只有一个正确的结果,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正确。这才是哲学的本意。”

    高继冲又换了几个不同时期的甲骨文“哲”字。

    “从这几个字,大家就知道,古人在对字形进行简化。这是为了刻写方便。把三个人简写成为一个人之后,就变成了最后的这个字。就是一个人用刻刀在刻写文字。字形中把刻纹进行了突出,其用意就是说,只有得到了众人的共识,刻写下来的知识,才是哲。否则都只是一家之言。”

    “简写之后,到了周朝,又觉得不够精确,于是就多出来了一个口字。口,就是辩论,讲述,就像我现在这样。春秋时期,辨士那是非常受重视的人物。”

    “到了钟鼎文石器,由于钟鼎文都是刻在利器上的,字义要尽量精准,于是就又多了一些字形,大家看,在下面,除了口,还多了一个心字。心之所悟,这已经可以代替口字了。于是口就变成了一只眼睛。”

    “那么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哲学,在先哲的眼里,就是目之所视,心之所思,积众人之所知,能够写下来,传给后人的普遍真理,就是哲学。”

    一个个字形的变过去。字形的演变,就是一个历史的演变,也是认识的演变。

    渤海王的讲述,就变得生动而可观。万适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样的字形之间的联系,他只是因为渤海王对于哲学的解释,进行了猎奇,把他知道的字形写上去了而已。

    却从来没有想过,原来字形的演变居然富含这么多的意义。

    “万适同学,在不在,请站起来一下,你带给了我们最好的历史思维。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哲学并非是某个人创造,而是一代一代演变而来。”

    万适站起来,感受着同学们灼热的目光,心里却十分惭愧。

    “王爷,我只是找了几个字形而已,万不敢受此殊荣。”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