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都需要时间往这处战场集结兵力,因此近期的交战频率和规模也有所降低,这让专程赶来观战的考察团颇感无聊。在观看了多日的战地实况后,百十来人的日常小规模武装冲突已经很难再提起他们的兴趣了。
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在耐心等待,毕竟冲突双方在关门海峡这里汇集了好几万的军队,终究还是要在正面战场上分个胜负。很多人都是打定了主意,就等着看完这一场对决之后,再考虑打道回府。
为了确保能将整个战场的动态尽收眼底,海汉选择了平原东侧的足立山作为观战点。
为此还特地趁着双方这段时间调兵遣将的空隙,由海汉军工程兵在山坡上砍伐了大量树木,搭设了一处阶梯型的临时观景台。
这处观景台与海平面之间大约有三四十丈的高差,可将山下平原一览无余,距离九州联军设立大营的南侧山丘也仅有六七里地。
唯一比较麻烦的是,考察团的大营设在山脚下,要上到高处的观景台并不轻松,特别是对于已经上了年纪的穿越众来说,这段路程是相当的费膝盖。
在发现这个问题后,只能是让军中工匠抓紧时间赶制了一批滑竿,让前来观战的达官贵人们可以被直接抬上去。
对于海汉大张旗鼓搭设观景台的举动,交战双方当然不会感到开心,毕竟谁也不会乐意如此重大的作战行动成为别人眼中的把戏。
但同时他们也都明白,如果在战场上没拿出十二分的本事,很可能就会失去海汉的物资供应。以海汉人的精明,绝对不会选择支持失败者。
通过连日运输,幕府军已经在临海平原集结了近五万兵马,虽说海峡对岸还有两三万的人马,但多数都是后勤辎重部队,真正能打的作战部队几乎都已运来这边,打算要跟九州联军一决高下。
而九州联军则是按照战前部署和海汉的指点,在平原南侧的山丘集结后就不再主动推进了,而是依托山势架设防御阵地,静待幕府军来攻。
这处山丘可就不是先前双方在海峡东端交手时那种小小的丘陵了,是面积数百平方公里大型山脉的一部分,如遇战局不利,守军还可向后退入山林,依托这面积广袤的山脉与幕府军周旋。
幕府军当然可以避开此地,先去攻打别的地方,但既然明知九州联军已在此地集结却避而不攻,一是会影响己方士气,二来也会让战争进程进一步拉长,对幕府来说绝非最佳选择。
趁此机会解决掉九州联军的主力部队,让对手无法再组织起大规模的抵抗,似乎才是缩短战争周期的有效手段。
如果算上从全国各地调集兵力的时间,这场战争持续至今已经有两个月了,每多拖一日,幕府都要承受数目巨大的军费开支和物资消耗。这内战要是再打几个月还不结束,幕府就算在战场上不输也很难再支撑下去了。
这场正面对决的开启在某天拂晓时分悄然到来,幕府军集结了大量人马从海滨营地出发,向九州联军的阵地缓缓推进。
幕府军没有刻意隐藏行迹,也没选择狂飙突进的打法,在两军之间没有什么遮挡视线的障碍,任何超过百人的出击都难以瞒过对方的监视。
得到消息的考察团营地也是立刻吹响了集结号,不过观战嘉宾们并不需要冒着风险踏入战场,只需乘坐滑竿去到山腰上的观景台,就能将战场态势尽收眼底。
这大概是观战嘉宾首次看到幕府军有充分的空间展开阵形,但实际情况却是让看客们略感失望。
幕府军的组成成分过于复杂,战前又几乎没有经过合练,所以只能按照各路人马原本的编制来列阵,阵形有大有小,有方阵也有使用火枪的线性阵列,还有一些部队是步骑混编,各部集结速度也是快慢不一。
虽然不能说是乌合之众,但在见识过海汉军打仗的嘉宾们眼中,这跟一盘散沙也没多大区别了。
好在幕府军兵力着实不少,各部展开阵形之后,在平原上也占据了颇大一片面积,再加上各式军旗招展,气势的确也不弱。
但当幕府军开始向前推进时,各部阵形立刻又变得散乱起来,让海汉的一众大佬看得直摇头。
“幕府军就这水平,我看尚且不如朝鲜、安南编练的新军。”陶东来毫不避讳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颜楚杰附和道:“也难怪李凒对日本一直虎视眈眈,这次还主动要求出兵介入,看样子他也是笃定了能打败幕府军。”
宁崎道:“如果把九州联军拉出来摆开阵形,不知道是不是也会跟幕府军差不多。”
石迪文道:“九州联军毕竟只有五家,肯定会比幕府军整齐得多。”
宁崎追问道:“那九州联军待会儿能挡得住幕府军的攻势吗?”
石迪文道:“放心好了,九州联军成军以来,练得最多的科目就是阵地防御,今天这场比拼,幕府军肯定占不了便宜!”
颜楚杰说得更为直白:“岂止是占不了便宜,幕府军今天是要踢到铁板了!”
海汉几乎是全程参与了九州联军的组建和训练,因而军方高层对其战斗力水平也十分清楚。
考虑到九州诸藩举事之后必然面临幕府大军压境,所以九州联军的练兵方向就是以防御为主。而最近几年从海汉购得的火炮,差不多有一半左右都被集结到了这里的山丘阵地上,无论数量还是口径,都肯定是远超对面的幕府军。
像幕府军这种结阵推进的战术,对于九州联军的炮兵部队来说,基本上就跟固定靶无异。只要炮火打击的力度够猛,便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敌军造成大面积杀伤。
而幕府军对于即将遭遇的炮火打击显然缺乏准备,仍是按照比较传统的方式列阵,并未考虑到对面的山林中隐藏着大量的远程火力。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