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章 移民政策


本站公告

    这程路当然并不是什么刚来一个月的新移民,而是隶属于民政部下移民事务司的归化民员工。出身山东不假,但他却是在登莱之乱爆发前一年就到了海南岛。原因自然也不是因为战乱,而是在家乡犯下了伤人案子,被流放到崖州服苦役。头一年九月石碌发生暴乱的时候,程路便是在矿上做事,而且已经在苦役营里当上了工头。出事的时候他很明智地选择了留下,而不是跟着那些乌合之众逃进山里,这个决定让他在暴乱平息后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程路头脑机灵,能说会道,加之是北方人出身,所以在获得归化籍之后,就被民政部招揽并分配到移民营里,负责对北方来的移民进行宣传方面的工作。澎湖移民基地投入运营之前,移民事务司就将他从三亚调了过来,以“新移民”的身份在这里出任了一个管事职务。

    程路在海汉治下待得最久的地方就是苦役营和移民营,因此对于这些初来乍到的新移民会有怎样的心态,他还是比较了解的。要让这些新人尽快安心下来,为海汉所用,最有效的办法就莫过于让其对海汉的实力能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建立起对海汉这个“新东家”的信心。

    “海汉的首长们有一句话时常挂在嘴边,叫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你们想想,光是这白沙岛上的营地,就收罗了近万从北方来的百姓,每天要消耗千斤粮食,若是自家没有产出,又能撑得了几日?”程路不急不慢地向新人们说明道:“这临近的澎湖岛上,便有已经开始耕作的万亩良田,今年虽然已经过了种稻谷的时节,但却种了不少别的粮食。那琼州岛方圆五百里,你们想想要多少人才够把耕地都开垦出来?到时候又能养活多少人?”

    “那这海汉的老爷们就是靠着种地发的家?这一圈地便是万亩,作派倒是与我大明的皇亲国戚相仿。”有人不仅咋舌道。

    明朝中叶开始,皇室就开始直接圈地直接经营庄田,收入的粮食和财产,由专门的管庄太监掌管,纳入宫廷支配的物资和款项中。《明史·食货志》中记载,“宪宗继位,以没入曹吉祥地位公众庄田,皇庄之名由此始”。北直隶的顺天、保定、河间等府都有大量的田地被纳入皇庄名下,到正德年间的时候,皇庄占地已经超过三百万亩,大量的民间田地被皇家圈走,所造成的冤情不胜枚举。

    程路专门接受过相关的宣传培训,自然不会认同这样的观点,摇摇头驳道:“海汉的农场跟大明的皇庄可不一样,那皇庄所得的收益,普通百姓可有机会享受到分毫?而这海汉农庄的产出,却是全都用在海汉治下的百姓身上。”

    看看众人皆是不信的表情,程路指了指桌上的瓷碗道:“各位弟兄从山东一路过来,海汉负担了食宿、运费,可曾向你们收过半点钱?日后你们的衣食住行,也皆由海汉承担,这钱从哪里来?不就是通过务农做工而来?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便是如此了。”

    有人又道:“那我等可否自行开垦耕地,向海汉纳粮?”

    程路解答道:“海汉治下之地,皆归海汉执委会所有,私人也可自行开垦,但并不会得到田地的归属权,而且若想自行种地,那就得不到供吃供住的待遇了。以弟兄们的境况,最好还是先老老实实服从分配,待过一两年稳定下来,再作别的打算不迟。等你们拿到了海汉入籍许可,那时才是真正的开始。”

    “入了海汉籍,那就不是大明国的人了?”

    “大明连糊口的粮食都给不了你了,还留着何用?从你们上船那一日开始,便是吃的海汉粮了!”程路提醒道:“你们愿意做饿死的大明人,还是愿意好好活下去?”

    这不消细问,大家的答案自然是一致的。不少人心中想着,此时先为了生计委屈求全一下,等日后有了转机,再找机会回大明不迟。程路自然能猜着这些人的想法,因为他当初入籍的时候也是如此,不过多待上一段时间之后,自然能比较出两种社会制度的优劣差异。特别是在慢慢认识海汉的真正实力之后,愿意放弃海汉籍恢复大明子民身份的人,还真是少之又少。等这些人在海汉治下多待几个月,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自然也会做出与自己相同的选择,说不定还会为了早日入籍而拼命挣表现。至于极少数冥顽不灵的人,石碌矿场这类地方就是其最好的去处了。

    程路继续介绍道:“只要入了海汉籍,不管是做工还是务农,能拿到的报酬也会多一些,想要获得升迁当工头的机会,那也必须先入籍才行。此外家人要在海汉治下落户,今后孩子要入学读书,自己要求医看病,时时处处都是海汉籍才能获得优待。等你们待上几个月之后,自然便会急着要入籍了。而且这入籍的机会不是时时都有,也不是人人都行,名额有限,只有表现优异者才能得到。”

    程路所说的这些方面,与移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众人自然是听得仔细。有人听完之后便问道:“程管事,听你这意思,俺要入籍,那还得看海汉人的脸色了?”

    程路应道:“海汉人再怎么有钱,那也不能白白帮大明朝廷养着百姓不是?人家给吃给住给工钱,那挑一挑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话说回来,你若不入籍,海汉人如何信得过你?”

    “程管事来这边才一个月,就已经入籍了?”有人想起程路先前的自我介绍,便追问道。

    程路早就想好了套词,闻言微微一笑道:“这也是首长们信得过在下,愿意给一个机会。这种待遇并非人人会有,一般至少也要三个月才能拿到入籍的资格。”

    “三个月……”众人互相看了看,眼里多少都有掩饰不住的失望情绪。

    听了程路的讲解之后,众人倒是觉得入籍这件事也没什么不可接受的,左右都是给人打工,那自然是做待遇更好的高级打工仔比较划算,其实无非就是变相的卖身契。不过这事居然要拖到几个月之后,而且还不一定能够成功,这的确是众人始料未及的,看样子海汉人的确是跟普通的地主有着比较大的差别。

    “也有快的法子啊!”程路看到这帮人的表情,自然就猜到了他们心头所想,当下接着说道:“海汉人有自己的私军,叫做海汉民团。新来的移民只要报名参军,顺利过了考核,那就算是直接入籍了。”

    程路说到这里,目光扫向个头出众的孙真:“这个小兄弟的身板,去吃兵粮肯定没问题!”

    孙真直愣愣地应道:“可俺只会种地打理庄稼,不会杀人打仗。”

    程路失笑道:“不会可以学啊,而且这民团服满三年兵役便可选择退伍,回来再种地也行,到时候起码是个管事,不需从底层的初级劳工做起了。这海汉民团入伍就算二级劳工,拿的兵饷比种地要高,要说有什么缺点就是训练苦点,可会不像大明的兵爷们那么清闲。”

    当下便又有人问起这初级劳工是怎么回事,程路少不得又将海汉的劳工积分等级制度简单解释了一遍。而这对于新移民来说无疑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他们从未想过给地主做长工居然还有这般方式,而且听起来似乎也有升迁的上升通道存在,普通劳工可以一步一步升到工头、队长、高级管事乃至更高的职位,升入海汉人的衙门里当官也不是不可能,这些在他们原来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众人听了程路的介绍之后,便各自在心头盘算起来,若是从初级劳工做起,需要多久才能做到程路现在的职位。不过再想想这劳动积分也得等到入籍之后才开始计算,让人不免有点泄气。

    “程管事,这当兵报名在哪里,回头请你带俺去吧!”众人还在各自盘算之际,却听到孙真居然就已经拿好了主意。

    程路上下打量孙真一番,点点头道:“好!等会吃过午饭,便带你去报名!”

    程路在孙真这个宿舍待了将近一个小时才离开,他所管辖的第二大队分到了一百名新移民,每个十人小队都得由队上的几名管事干部完成类似这样的谈话工作。回头估计还得将目前的住宿再作调整,安排一些老移民混居进去当舍长,带带这些新人适应环境。

    到了中午时分,果然有钟声响起,众人便拿了碗筷出门,见外面的人都朝着一个方向去,就默默地跟在后面。走了一段之后果然便看到了一处竹棚底下一字排开好几口大锅,而先到的人已经拍成了几列纵队,排队领取食物。众人也知道这排队是海汉人的规矩,只要是超过三人的队列那就必须要排队,当下也默默地站到了队尾。

    来到海汉的第一顿正餐内容说不上丰盛,但份量还是不错的,每人领到了一个大馒头、一碗加了咸鱼干的菜粥。穿梭在队列间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拿着铁皮喇叭不停地大声重复道:“拿完食物之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去,不要在这里停留堵塞道路!”

    孙真领到食物之后几乎找不到自己的住处,还好同舍有个细心的,说宿舍门外挂着“丙十七”的门牌。于是众人很快找到了“丙字列”的宿舍,然后顺利地找到了自己的住处。此时每间宿舍外面的屋檐下都蹲着一排男子在大口进食,场面倒也颇为新奇。

    吃完饭之后,众人便拿着碗筷到宿舍区的水槽旁排队清洗餐具。这里有一口自流井,供应第二大队所有宿舍的生活用水。

    众人回到宿舍中歇了没多一会儿,程路便又来了,同行的还有一个穿着灰衣灰裤的男子,一身短打行头显得十分干练,头上戴着一顶带短檐的布帽,腰间还插着一把一尺多长的火铳。众人在码头上见过类似的打扮,知道这便是海汉民团的军官,当下都站起身来。

    “汤少尉,便是这位小兄弟要报名参军。”程路翻了翻手上的移民登记簿又道:“编号幺幺零二零三七,名字是孙真,山东登州人,现年十九岁,本地无家人。”

    被称作汤少尉的军官打量了孙真,点点头道:“身板不错!是你要报民团参军吧?”

    孙真点点头道:“俺想早点入籍!”

    汤少尉笑了笑道:“行啊,只要你能吃苦,入籍也就几天的事。”

    “俺能吃苦!”孙真立刻应了一句。

    “那带上你的东西跟我走吧!”汤少尉打量了一下剩下的人,然后转头离开,程路朝孙真使个眼色,紧紧地跟在了后面。

    孙真根本就没什么个人物品,想了想把床上那套新发换洗衣服连同铺盖卷和枕头都一并收了,抱着出了屋。汤少尉见了哑然失笑道:“这些东西就不用带了,军中都会配发的。”

    孙真脸上一红,又回屋把东西全放下,打着空手出来:“俺没别的东西了。”

    打算靠参军来尽快入籍的新移民并不止孙真一个,上午的宣讲活动显然是有一定的成效,孙真跟着这两人在营区里转了一圈,陆陆续续居然收罗出了十几个人。孙真对其中不少人的面孔都还留有印象,应该都是这一批从海州登船的难民。

    在搜罗完报名人员之后,汤少尉便带着这些人出了移民营地,向南走到海边码头。在这里孙真又发现了由其他海汉军官带着的另外两队人,其中也有不少熟面孔。三队人马加在一起,倒是有四五十人之多,而且几乎都是青壮男子。看样子这些人和自己一样,都是打算走投军这条捷径了。很快海上来了一条两百料的广船,靠岸后军官们便开始招呼众人登船。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