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前,交趾地区的乌浒蛮人就已经反叛很久了(顺便说下交趾就是越南,说明越南在很早以前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后来朝廷派朱骏去,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
大约在光和四年十月鲜卑侵犯幽、并二州(河北、山西、甘肃一带)。结果其首领和连在侵犯北地郡(今甘肃、宁夏一带)时被当地人射死。这个鲜卑人后来可是大大有名啊,他们是五胡乱华的主犯,后来鲜卑人建立了很多国家,最有名的就是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而以后要提到的乌桓,是与鲜卑同源的,都是上古的东胡部发展而来。
光和五年,板蛮人在巴郡(四川一带)作乱,朝廷任命曹谦担任巴郡太守,使用怀柔政策,搞定了这次叛乱。
三国时有名的黑山贼张燕大约也是在黄巾起义前后发家的。张燕原名叫褚燕,常山真定人(赵云老乡),强盗头子,因为他英勇善战、行动敏捷,人送外号飞燕(吕布外号飞将,差不多也是这意思)!后来他与另一个强盗头子张牛角合兵(估计张牛角人多),张牛角战死了,众人就推褚燕做老大,他就改姓了张!后来黑山贼发展到百万,朝廷平定不了,就招安张燕为平难中郎将。从此,张燕从一个盗贼,成长为一个地方割据的军阀。后来他投靠曹*,拜将封侯,得了个善终,子孙也继承了他的爵位。
还有汉中的米贼张鲁张公祺,他的五斗米道和张角的太平道差不多,在我国道教的发展史上也写下了很重要的一页。现在我们说的张天师,基本就是以他为原型的!五斗米道由他祖父张陵创立,因为每个入道者要收五斗米,所以叫五斗米道。益州牧刘焉招安张鲁为督义司马,结果张鲁杀了刘焉的别部司马张修,吞并了张修的部队,刘焉死后他儿子刘璋把张鲁母亲那面的亲戚全杀了,从此张鲁与刘璋结下了梁子。后来曹*征汉中,张鲁降了曹*,把汉中的粮仓都留给了曹*(不愧是米贼),受到赞赏(他有意投降,不烧粮仓那是为了求封,有什么好赞赏的),拜将封侯,他的五个儿子也都封了列侯,他有个女儿还做了曹*之子曹宇的妻子,可说是风光无限好啊。但裴松之评价:“张鲁虽有善心,要为败而后降,今乃宠以万户,五子皆封侯,过矣。”我认为,张鲁五子皆封侯是有原因的,他女儿是曹宇的妻子,曹宇与魏明帝曹睿特别友善,他儿子曹奂后来还做了皇帝(虽然是个傀儡),所以关键要看是什么时候封的侯。
在东汉末,黄巾起义当然最有名,接下来最有名的那就是凉州之乱了。《三国志》说:“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那说明是边章、韩遂是自己叛变,但《资治通鉴》上却说:“北地先零羌及罕、河关群盗反,共立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李侯为将军,杀护羌校尉泠徵。金城人边章、韩遂素著名西州,群盗诱而劫之,使专任军政。”那就是说明边章、韩遂是被群盗诱骗去,胁迫他们叛乱的,还说后来:“韩遂杀边章及北宫伯玉、李侯,拥兵十余万,进围陇西。”这就于理不通啊,你说韩遂既然是被胁迫的,那北宫伯玉等自然对他有戒心啊,这么能这么轻易就被他杀了?即使真被他杀了,那他既然被胁迫,应当要归顺朝廷啊,为什么在他拥兵十余万后还要继续叛乱啊!所以我认为,《资治通鉴》对这事的记载是有问题的,《三国志》的就比较可靠,而且据说边章是病死的(我没查到资料,网上记载)。
后来朝廷派了车骑将军张温、中郎将董卓等去镇压叛乱,开始大胜,后来被羌人打败,董卓用计全身而退(后来他就是用这些人马掀起了朝廷的血雨腥风)。打败了朝廷征讨的部队后,反叛军越来越嚣张,他们杀了凉州刺史耿鄙,耿鄙的军司马马腾(马超的老爸)见势不妙,就拥兵造反,与反叛军联合了起来。后来韩遂、马腾名义上归顺了朝廷,但实际上割据一方,最后这股势力被曹*平定(余部被马超带往蜀地)!
还有幽州的叛乱,那是在凉州之乱后,张温征乌桓骑兵三千人去征讨凉州贼军,前中山国相、渔阳人张纯请求统领这些乌桓骑兵,张温不肯,而让涿县县令,辽西人公孙瓒统领。部队到蓟县时,乌桓骑兵因为粮饷拖欠不发,多数人叛逃,返回乌桓部落。张纯因为没有让他统领乌桓兵而怀恨在心,便与同郡人、前泰山郡太守张举和乌桓部落首领丘力居等联盟,抢劫蓟县,并杀死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郡太守刘政,辽东郡太守阳终等人,部众多达十余万,驻扎在肥如县。张举称皇帝,张纯称弥天将军、安定王。他们发布公通告各州、郡,宣称张举将取代东汉政权,要求灵帝退位,命公卿奉迎张举。灵帝下诏命骑都尉公孙瓒进行讨伐,初时公孙瓒大胜,但公孙瓒过于深入,后援无以为继,反为丘力居等围于辽西管子城二百余日,公孙瓒粮尽,士兵溃散。后来朝廷派刘虞做了幽州牧(《三国演义》上说刘焉做过幽州太守,并招过刘备从军,那纯粹就是杜撰的了。幽州的长官要么是刺史要么是牧,郡的长官才叫太守,东汉末年,一州要辖数郡,看来罗贯中对这个不太了解),刘虞说降了丘力居,张举、张纯孤立了,后来张举上吊,张纯被杀,幽州之乱平定了!
刘虞对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是采取怀柔政策的,而公孙瓒对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是敌视的,他决心用武力消灭乌桓部落。《资治通鉴》上说正是因为这样,两人产生了矛盾,但《三国志》说两人的矛盾是到“袁术事件”(以后会提到)后,这就有待考证了,我认为以《三国志》上的描述“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然乌丸、鲜卑稍更强盛,亦因汉末之乱,中国多事,不遑外讨,故得擅(汉)〔漠〕南之地,寇暴城邑,杀略人民,北边仍受其困。”来看要公孙瓒这个从小就看到“乌丸、鲜卑寇暴城邑,杀略人民”的辽西莽汉对乌丸、鲜卑产生好感是不太可能的,从这方面来说他们的矛盾从此产生是靠谱的!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十月,长沙盗贼区星叛乱,他自称将军,部众有一万多人,后来被孙坚平定了。孙坚为此还封了侯。
同年十二月,匈奴屠各胡部落反叛,来年三月,还杀了并州刺史张懿。
中平五年二月,黄巾余党郭大等起于河西白波谷,进攻太原、河东等地。
同年三月,灵帝下诏征发南匈奴兵,分配给幽州牧刘虞,去征伐张纯、张举的叛乱。南匈奴单于羌渠派遣左贤王率领骑兵赴幽州听候调遣。匈奴人害怕以后不断征发兵员,于是右部落反叛,与屠各胡部落联合,共有十余万人,进攻并杀死羌渠。匈奴人立羌渠的儿子右贤王於扶罗为持至尸逐侯单于。
在这里我们要说明一下,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些古代游牧民族的统称,大约在秦汉相交之际,冒顿单于统一了匈奴,后来汉高祖刘邦险些被匈奴所灭,幸亏用陈平之计才脱困。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汉朝都是用和亲的方式与匈奴交好(像著名的昭君出塞),因为匈奴还保留了一些母系社会的传统,所以有很多匈奴贵族后来跟母姓改姓了刘(五胡乱华时的汉赵就是南匈奴左贤王刘渊建立的)。后来匈奴逐渐衰弱,分成了北匈奴和南匈奴。北匈奴西迁,据说后来横扫欧洲的匈人,就是北匈奴的后裔,而现在的匈牙利就是匈人建立的国家;而南匈奴后来则归顺了汉朝。左右贤王是匈奴贵族的封号,分统南匈奴左右两部,一般左贤王位高于右贤王,由太子担任。
同年六月益州人马相、赵祗等在绵竹起兵,自称为“黄巾”,杀死刺史,进攻巴郡、犍为,不过一个月,连破三郡,有部众数万人,马相自称天子。益州从事贾龙等率领官吏及百姓进攻马相等,几天后将他们打败,马相等逃跑,益州界内安宁(后来刘焉才到益州来补缺,做了益州牧)。
如此多的起义叛乱,让汉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它已经走到了灭亡的边缘!为了镇压叛乱,朝廷把重兵派往各地,由各地的地方官员统领。从此各地的军阀势力形成,造成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