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苦寞归途 6


本站公告

    
    “龚橙,之所以叫做龚半伦,是因为人有五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悫鹉琻浪而龚橙说他都不爱,独爱一个小妾,所以堪堪算是‘半伦’。从他这个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这人一点儿也不把世俗传统看在眼里,颇有魏晋名士风采!”

    素素眼睛持续发光,详细为我讲述着近两百年前的那个家伙:“他父亲龚自珍就够狂的了。龚自珍自幼恃才傲物,管他叔叔的章叫做‘不通’,管他父亲的章叫做‘半通’。到了龚半伦这里,更加狂妄,他把龚自珍的章逐字逐句修改,同时把他爸的牌位摆在桌子上,改一句就敲牌位一下,说要不是你是我爹,我才懒得给你改呢。不过,这家伙并不是毫无来由的狂妄,据说他真的十分有才华,而且个人藏书富于江浙。其中有不少是四库全书中不曾收录的!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龚半伦不缺钱。”

    “藏书多就代表有钱吗?”我不禁怀疑铌。

    “那时候和现在不一样。现在有自动印刷机,科技使得书的成本大大降低了。不过就算是现在,你如果个人拥有的书籍高于河北省图书馆,那也绝对是一大笔财富!而且,更别说,他收藏的还有很多孤本古书了!”

    “嗯嗯,这倒是!梵”

    “龚自珍一生,空有才华和抱负,却始终不能进翰林院……”

    “为什么非要进翰林院?”我不解地问。

    “翰林院从唐代开始设置,就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象征。唐朝的杜甫、张九龄,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这些人都是翰林出身。尤其在清朝,成为翰林的官儿不仅升迁比其他官儿容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所以皇帝、皇子以及近支王公,对翰林都非常亲近。龚自珍一心报国,满腔的政治抱负,必须要接近了皇上才有可能实现。可惜,龚自珍这个人吧,太注重气节和操守。可是别说那个年代了,就算是现在,你要是当官儿,不去巴结上级,也休想升迁!更别说那时候了!”

    我犹豫了一下说:“巴结上级的话,嗯……不就是送礼吗?按你说的,龚家应该很阔绰,送礼还是送得起吧?”

    “可不是送礼那么简单!”素素晒然一笑说:“就现在来说,一个科级干部要想升迁,之前必须到顶头上司的办公室去表忠心,明确说清楚,‘我是你的人’,才有机会升迁!比如,如果你进入官场,送礼我估计你能做出来,可是那种奴颜婢膝的‘表忠心’,我估计杀了你你也做不到!”

    我想象了一下,苦了一下脸说:“嗯,还不如杀了我。”

    “那时候的官场更甚!比如下级见了上级,不能走过去,要一路小跑过去,才符合为官之道!你要是见了比自己官大的,还迈着四方步过去,那你就等着给你穿小鞋吧!”

    “还有这规矩呢?哪条律法里规定的?”我不由得心里一阵腻歪。

    “这不是规定,但也不是潜规则,是显规则!而龚自珍不仅是不去巴结,而且还不断提意见,就连顶头上司的不是他也敢批评。官场上他周围的人都被他得罪光了。所以,就连林则徐都明确表示过不喜欢他。你想,他在官场这样的人缘儿,就算他再有才华,谁会用他?所以龚自珍虽然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诗名满天下了,可是,始终在官场上难以再进一步。最终郁郁辞官还乡,到老都耿耿于怀。而龚橙,眼看着他父亲的如此经历,所以早就对官场死心了。够了年纪之后,象征性地参加了一次科举,没中就再也不去了。他在北京的时候,因为才华横溢却锋芒太露,大家都故意疏远他。所以他很落寞。后来甚至于连过日子的钱都不够用了。于是索性去了上海。在上海,他认识了英国公使威妥玛。英国人不玩中国官场那一套,识人只看真才实学,所以一见龚半伦就待若上宾。称其为龚先生而不称其名。行动有护卫跟从,月致万金。而且龚半伦外语很好,很快影响力就扩散到当时在上海的各国洋人中间,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风头一时无两。可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想啊,他有学问,不去做官,不考功名,可是居然名利双收,其他读书人看了难免双眼发红。”

    “嗯,中国人是这个德行!”我点头称是。

    “你想啊,原本那些考上了功名的人,在他面前优越感荡然无存。人家不仅名声在外,而且收入还惊人。你一个当官的,就算是有灰色收入也得藏着掖着,可是人家龚半伦的钱赚得容易不说,还是可以随便见光的。所以,很多人就开始在背后骂他汉奸了。说他说夷狄语,背弃道统,类似于后来所说的‘假洋鬼子’。没想到龚半伦知道后不仅不生气,索性就把鞭子盘在头顶,穿西装,戴礼帽,俨然一副英国绅士派头。于是,他和那些读书人之间的关系就更加行同水火了。”

    “哦——我有点儿明白了!”我重重点头说:“所以,这些不要脸的就栽赃龚半伦带着英法联军去火烧的圆明园!”

    明园都会被烧。传说龚半伦骑马先进入的圆明园,从里面搜刮了不少奇珍异宝。但是这事儿不可考。他本来就有钱,家产阔绰,自己又有丰厚的收入。所以,他的财产里有没有从圆明园搜刮的部分他都是有钱人,这点儿无法证明。不过,后来在朝廷跟英法谈判的时候,龚半伦作为英法联军代表团的顾问兼翻译,算是彻底把朝廷给得罪了!”

    “当翻译就得罪?这朝廷也太没气量了吧?”

    “刚才我不是说了吗?顾问兼翻译!”素素强调了一下说:“据说,在谈判席上,龚半伦一边坏笑着,一边给英法谈判代表出主意,对清政府百般刁难。后来清政府一边的代表恭亲王奕訢实在忍不住了,对龚半伦破口大骂。说你们龚家世受国恩,你不思报效也就算了,现在还为虎作伥,你不知道羞愧吗?要知道,那个年代,人们骂街不带脏字儿的,这样说话就已经是最难听的极限了。心理承受力差点儿的,被人这么骂就得抹脖子跳河上吊了。可是龚半伦不仅没有羞愧而死,反而好像是松了一口气似的,还带着一丝愤恨说:我父亲名满天下,可是连翰林都进不了。我一个名门之后,落得乞食于外国人。这朝廷是你们家的朝廷,不是百姓的朝廷。你们霸占了官位,有识之士无门而入。你说我是汉奸?我看你才是国-贼!”

    “骂得好!骂的痛快!”我听得心神荡漾,忍不住又抽出一根烟点。

    “恭亲王奕訢被他骂得哑口无言。这要是在平时,直接一鞭子抽趴下然后抓起来就行了。可是在谈判席上,英法代表面前,他也只得闷头生气。可是通过这件事,龚半伦算是彻底把朝廷得罪了。以前,还只是一些嫉妒他的人背后骂他是汉奸。可是这之后,他就成为了官方公开认可的大汉奸了。于是,各种帽子满天飞,就连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都按在了他头上!龚半伦这样的人,看上去愤世嫉俗,特立独行,实际上并不是完全不注重名节的。那时候,他身背最大的汉奸之名,几乎全国人皆言可杀。所以,回到上海之后,他更加不与人来往。他和他那个所谓‘独爱’的小妾,十多年同居于一城,却再没见过面。那小妾给他生了两个儿子,每次儿子去看他,也都被他一通大骂轰走。很多人都传说他受了报应,疯掉了。其实,我认为,他这么绝顶聪明的人,知道自己背负了什么样的名声。正因为爱那个小妾,才不去见她。正因为怕连累到儿子,才有意疏远于血亲。他晚年基本住在上海,只有在快死的时候,才独自回到了自己乡下的老家。那一年冬天,浙江很罕见地下了一场雪,龚半伦一个人坐着一辆骡车,孤零零地消失在了在风雪中。不久,当有人去他的家乡才知道,他并没有回到家。考虑到他的年纪和身体,人们猜测,他可能是死在了半路了……”

    素素讲到这里就停了下来,眼睛看着天花板,很久都没有眨一下。

    我的心情也跟着素素的讲述,陷入了一种特殊的情绪之中。我在想,那个孤独的老人,坐着一辆骡子车,在风雪中颠簸着。他久居南方,肯定不耐寒冷。身体又有病,从上海到他的老家,坐骡子车,恐怕要好几天吧?他是病发而死的,还是冻死的?一代才子,落得举世骂名,晚景凄凉,孤苦伶仃,在漫天的风雪中,行走在那苦寞的归程……

    (注:这一段,描述这段历史,带有相当部分作者的主观意识。或者有的读者觉得有些长,不过,最近的章节内容,涉及到的是本书的核心价值观。也关乎到了后面情节的发展。接下来,会有数个精彩的故事发生,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58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