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墨义、经帖


本站公告

    第37章墨义、经帖

    下了场,杨忠孝还和袁金一笑谈几句。不过他很快就禁不住暗暗叹了口气,这郑朝的士子都成明清时代的士子了吗?

    他看到一名士子居然拉第一箭而已,已经满脸涨红,看他那样子,不知道的人还道到当纤夫了,拖着一艘大船在河道中前进。而实际上他只是在拉八斗软弓。

    八斗弓是什么概念呢?郑朝一石一百二十斤,一斗也就是十二斤。当然了,这十二斤不是五百克一斤的那种。杨忠孝估算过,一斤大概四百二三十克上下。按照最大估计,四百三十克计算,这八斗弓拉个满月,需要八十二斤半(五百克一斤)的力气。

    就成年人而言,绝对大部分都可以拉个满月,当然这是指拉个满月。不过弓考实际上是不需要拉满月的,因为距离也就是二十步,而拉满月是指shè八十步外的敌人才需要用到。拉个三分之一多点就可以保证让箭矢有足够的力度中靶。

    大概也就是用三十斤不到的力气,这丫得多不运动,才悲催到这个地步啊?。

    成绩出来,杨忠孝无奈的发现,这郑朝的士子不是一般的羸弱。居然超过一半人不合格,至于说三箭中红心的,只有三个人。四箭中红心的,一个都没有。须知这孔子庙里面有好几千士子参考的。而且这不是南方,而是相对民风尚武的河北。

    杨忠孝听过大哥杨仁勇说过,在中原禁军那里演武时候,别看在八十步外开弓,并且十有七八中箭靶,实际上那都是蒙人的。

    为了可以不用太大的力气,箭矢可以中箭靶,那演武用的箭矢的箭杆,选用江南的南康州的芦苇制成。南康州地处南方,土壤比较特别,再加上气候温暖,植物生长速度都很快,导致芦苇密度可就不高了,同等体积,比起大部分地方的芦苇都要轻。用这种芦苇杆做箭矢不说,在制作之前还用工具,把芦苇杆中间的木料削去,仿佛竹子一般中空的。

    而箭矢则是添加了磁铁打造,而箭靶后面暗暗安装了磁铁块。只要不是shè得特别的偏,这箭矢想中箭靶,那就是三个手指头捻田螺——十拿九稳!

    杨忠孝当时之道是大哥杨仁勇在吹牛,杨忠孝认为禁军再差,也不会差到这个地步的。因为郑朝军队以弓弩冠绝天下,京师禁军是什么军队啊?不敢说是天下最厉害的军队,但在天子脚下,就算再差,好歹也有些下限的。

    现在杨忠孝无语良久,回去后考试明显不及格的士子们嘻嘻哈哈,没有人对此有什么耻辱之心。

    州试是连续三天的,不允许士子立刻考试的地方。睡觉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孔子庙的殿宇中由官府提供草席,士子席地而睡。另外一个则是到考场那里,两张桌子拼在一起就是床了。至于枕头什么的,用自己带来的衣服卷成一团,充当枕头。

    虽然清苦难熬,特别是晚上还多蚊子。不过倒没有人敢有怨言,三天苦楚熬一熬才有机会成为秀才,有资格当上“公务员”。

    杨忠孝有父亲重金购买来的驱蚊jīng油,虽然刺鼻,但擦了后,还真没有蚊子。袁金一等几名和杨忠孝交好的士子也沾光了,一个个在早晨的时候向杨忠孝拱手道谢。

    第二天一整天考的是墨义,墨义靠的就是四书五经这些,当然了。郑朝还没有八股,不是单纯的考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易》、《hūn秋》这些肯定考。

    除了这些,一些较为经典的经义都会考上,好像《淮南子》、《史书》、《吕氏hūn秋》等都会引用。不过主要还是考四书五经,只要熟读四书五经,拿个满分是不可能,但要拿个合格还是没有问题的。

    考试便是以注释出题那一段话的意思。除此之外还会选出五道题,除了注释外,还要用这段话写一篇章。一共五篇章,不是一般的苦逼。

    故而今天虽然只是一门考试,但却要比第一天考的还要辛苦,总攻五十道墨义题。杨忠孝可以看到,大部分士子都隐隐约约有发愁之sè。往常只有四十道左右,今天却是五十道,能不苦吗?

    杨忠孝则是要轻松多了,这三个月来苦读经义,靠的不就是这个吗?

    因为时间紧张,就连吃饭都是在考场上解决的。

    一整天下来,所有人都累坏了。袁金一他们也没有心思和杨忠孝套交情了,说了几句话后,几人便倒头就睡。

    第三天考的是帖经,帖经说白了就是填空题,就好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中间空出来的,就是要你填了。别看简单,一共一百个填空,错一个字就扣一分,错一个填空扣五分。也就是说,如果有二十个填空没有写,哪怕你八十个填空都答对了,还是零分。

    自然又是惹来士子们一片哀嚎,往常只有八十题而已!今年秦老想玩死他们吗?

    杨忠孝信手拈来,最早交卷的。引来士子们纷纷侧目。

    秦会之接过试卷的时候,还微微一怔,不过没有说什么。帖经做的再好,也就是一个吏员之资,因为这玩意讲究的其实就是死记硬背,只要肯下苦力。就算资质再平庸,拿个满分都不是奇迹。

    下午考的是口试,就是考官问一道有关经义的问题,然后由士子解答。这个最简单,因为一般为了赶时间,这问题都是比较容易解答,寥寥数语就可以答上了。

    紧接着就是问策,问策相对比较贴近现实。就是以当地的一些情况出题,士子写上几百字陈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见解。

    秦老没有在这里耍什么难题了,套用了比较常见的问题,问策的题目是《论农作》。

    PS:图推期间爆发!你猜,明天是多少更?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