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第九章柯尔克孜族的重要著作与文献(8)


本站公告

    本书汉版和吉尔吉斯版出版后即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吉尔吉斯斯坦驻华大使卡杜尔别克·萨尔巴耶夫看到本书的吉尔吉斯版之后,激动地说:“这本书是吉尔吉斯斯坦人民长期期待的一本书。***它的出版不仅是中国民族化界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吉尔吉斯斯坦人民了解中国民族化展的一件大事。”

    29、《《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根据自己的博士学位论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专著。2006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31万字,印数2000册。《《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由绪论、正、结论和附录四个部分组成。正部分共分六章: 第 186 章 主要交代与本研究相关的田野调查点的人地理、社会环境、口头传统和《玛纳斯》史诗在当地的流传展况,并运用统计学的方法从共时和历时角度观察、了解和比较当地玛纳斯奇的蕴藏、分布况,从总体掌握该地区口头史诗传统的传承特征。 第 186 章 通过观察史诗歌手现场表演,探讨《玛纳斯》史诗表演空间、表演时间的限定、语境对于歌手和本的影响、歌手表演的目的和功利性等,从民俗生活层面上探讨口头史诗演唱活动的民俗志背景和它对史诗演唱活动的影响。 第 186 章 主要考察与史诗表演相关的民间约束和禁忌,歌手每一次演唱的篇幅和内容的限定,讨论与史诗歌手的表演相关的服装和道具等问题,以及听众对玛纳斯奇的奖励方式等。 第 186 章 主要论述玛纳斯奇的集体性特征、他们身上表现出的萨满特征,并在历史演变的轨迹上观察他们在社区中的地位和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第 186 章 主要从史诗歌手的表演,即本创编过程入手,观察他们如何通过学习、演唱,对传统加以继承和创新,并附带讨论史诗表演和本中凸显的戏剧化特征。 第 186 章 通过对史诗本的分析,讨论《玛纳斯》史诗结构、语和韵律中普遍存在的传统程式特征,总结史诗歌手在“表演中的创作”中对程式的把握、操作和运用规律。最后,对口头史诗表现特点,歌手的史诗创编规律做出结论性评述。附录部分也收入了居素普·玛玛依的史诗观以及本书作者的访谈以及拉德洛夫曾于1885年为自己编辑的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和民间学卷所撰写的,曾对世界是史学界,尤其是西方古典史诗学派产生深远影响的长篇章。

    这本书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尽量突破以往只关注史诗记录本,并通过记录本解读史诗的学术规则,将口头史诗植入到活形态表演语境当中,关注其活形态本质,从歌手与听众在表演现场的互动关系当中,从他们共同参与本创作的视角观察作为民俗化活动的口头史诗演唱这一综合性艺术。也就是说,把口头史诗置入到它生存展的原始土壤中,在歌手“表演中的创作”中,多侧面、立体式地审视口头史诗本的生成过程,以此展示出口头史诗本创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样一个研究方法和策略,谨对史诗《玛纳斯》研究来说,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此书出版之后在国内外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并于2007年获得了中国联、中国民间艺家协会第三届民间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

    30、《《玛纳斯》多种变体及其说唱艺术》

    《玛纳斯》史诗研究专著。曼拜特·吐尔地著,1997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柯尔克孜。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70多个玛纳斯奇的生平以及其史诗变体,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对比。第二部分着重探讨玛纳斯奇的史诗演唱特色、玛纳斯奇的成长过程,并通过对本的分析对《玛纳斯》史诗同柯尔克孜族原始化的密切关联,柯尔克孜族原始化对史诗产生的影响以及史诗中所沉淀的古化内涵,史诗形成初期的历史化背景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特别是 第 186 章 “《玛纳斯》产生展的化层次”可以说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篇章。作者将《玛纳斯》史诗放到柯尔克孜族悠久的原始化背景上,把柯尔克孜族原始宗教、古代韵律化和《玛纳斯》史中所反映的原始化因素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对史诗产生于8-9世纪,12-13世纪,甚至16-17世纪等年代的断代式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史诗这种体裁并不是柯尔克孜族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建立汗国繁荣一时或是在遭受成吉思汗的屠杀悲苦连天苦难深重的历史时期,而是在从远古以来根深蒂固的学艺术传统影响下产生的,而这种学艺术传统包括柯尔克孜族原始的民间崇拜仪式、远古以来就伴随柯尔克孜族产生展的口头说唱艺术、韵律化、民间音乐等等。作者的这种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尝试,而且给人一定的启迪和思索。由于这部专著用柯尔克孜出版,行范围受到一定局限,暂时还没有被更多的学者所了解。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