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第四章柯尔克孜族的社会文化(11)


本站公告

    柯尔克孜族的名字既反映了本民族的传统化特征和信仰,又具有明显的时代感。***如反映民族心理和化的名字:柯尔克孜族历来崇拜英雄,因而在男孩子名字后面加上“巴特尔”(英雄)。希望女孩如同山花一般的美丽,便在女孩名字后面加上“古丽”(花儿)。具有时代感的名字,反映在名字后面加上“别克(伯克)”,“巴依(富翁)”等。解放后所起的名字后面常出现“阿扎提(解放)”、“英克拉普(革命)”、“玛达尼亚提(化)”等。

    名字取好之后,举行命名宴。过去,在柯尔克孜族牧区,命名宴会上除了牛羊肉,奶制品以及果品、糖果等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食品。那就是把沙枣去核,把小麦、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将煮熟的牛羊肉切成粉末,拌入酥油、奶皮子而制成的食物,被称为“建贴克塔勒坎”。擦拭在孩子嘴唇上或喂一点给孩子,然后供宾客享用。这样的食品中不但包含树上的果实,也有地上的庄稼,山上跑着的牲畜。孩子品尝这样的食品长大后就能不愁吃、不愁穿,拥有这一切,成为身体健康,生活富裕的人。人们吃了这种食物也真心诚意感谢主人的一片真,并用动听的语为孩子给与美好的祝福。

    命名宴罢,祝福过后,主要的客人们都要在婴儿脸上或额头上吻一下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同时说一些赞美祝福的话语。

    柯尔克孜人一般有名,无姓。其姓名一般由本名和父名组成。如“努而别克·司的克”,“努尔别克”是本名,“司的克”是父名。其后代的名字后面则加他的本名“努尔别克”作为姓氏,如“居素甫·努尔别克”、“阿依古丽·努尔别克”等。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五家子屯柯尔克孜由于与汉族杂居,遂产生了姓氏,共有六大姓:吴姓(他本)、常姓(额齐格)、韩姓(嘎博韩)、蔡姓(蔡音额热)、郎姓(博勒生热)、司姓(黑热格斯)。这六大姓中以吴姓最多。这些姓氏产生于柯尔克孜人迁入嫩江平原之后。

    第 137 章 婚姻习俗

    柯尔克孜族的婚姻习俗随着社会生活的展变化,从古老的婚姻形式逐步展成新的形式。柯尔克孜族从古至今都实行族外婚,禁止在七代直系亲属之内通婚。在形式上,古代柯尔克孜族曾实行指腹婚、幼年订婚和抢婚。当代柯尔克孜族主要以自由恋爱,父母指定的方式结婚。婚姻程序比较复杂,主要有提亲,订亲,会面,约定婚期,婚礼,串亲戚,回娘家等。婚礼仪式的内容有准备婚礼食品、烤全羊、送婚礼期间宰杀的牲畜、迎亲、送聘礼、接新娘、顶天窗、新郎新娘见面、送彩礼、收嫁妆、用热羊肺拍打新郎新娘头部祝福、征婚念尼卡、新郎新娘入洞房、给新娘梳辫子、新娘告别等。

    20世纪50年代之前,柯尔克孜族结婚年龄较早,女子一般在12-15岁之间出嫁。如果超过这个年龄就会受到人们的议论。兄弟姐妹到要按照从大到小的年龄依次结婚,一般况下哥哥姐姐没有结婚之前弟弟妹妹不能结婚。结婚聘礼基本上都用牲畜来计算,一些富贵人家都是用9头一组的不同牲畜搭配。这种聘礼组合被称为“托古孜卡拉”,即九头一群的九种牲畜或“托古孜塔尔图”,即九件一封的九种财产。比如,一个“托古孜卡拉”组群中包括一峰骆驼、四匹马、四头牛或相当于这个价格的绵羊。当然,这种婚姻只有富贵人家才能承担得起。婚姻一般由父母或氏族头领包办。订婚形式有四种:指腹为婚(别勒库达),摇床订婚(别西克库达),成年订婚(巴拉库达)和换门婚(卡伊其库达)。指腹为婚即为双方妻子怀孕之后,孩子还没有出生时便订下婚约,只要一方生的是男孩,另一方生的是女孩,婚约就有效。若双方孩子性别相同或有一方夭折,则婚约自动取消。如果无故取消婚约则会受到惩罚和指责。摇床婚即双方在婴儿期订下婚约。成人订婚使双方子女年满7岁之后立定婚约。换门婚即为双方为自家的儿子各自赢取对方的女儿做为交换。当然,上述各种婚姻形式在1950年之后逐渐消失了。现在的婚姻形式有所改变,包办婚姻基本上有自由恋爱结婚所取代,历史上那种以牲畜作为聘礼的习惯也已经由金钱和财物所取代,当然个别况下也有拿出一定数量的牲畜作为彩礼的况。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