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第三章柯尔克孜族的精神文化(58)


本站公告

    库姆孜是一种全木质的乐器。***用松、杏、红木等硬质木材制成。制作工序有开料、加工、黏合、油漆等。琴体长80-100厘米,厚约5厘米,由琴箱、琴杆、弦轴、指板、音品及琴弦组成。琴箱稍扁,近似梨形,颈细长。古代以羊肠为弦,近代则用丝弦。琴轸并列一侧,是三弦弹拨乐器。演奏时将琴置于胸前,左手持琴颈,右手食指和拇指弹奏或五指轮奏。库姆孜有高中低音三种,能够独奏、二重奏、合奏和伴奏。现代尚有一种铁制的“铁米尔库姆孜”。

    库姆孜源远流长,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展和改革。最早的库姆孜是蒙革的三弦琴,到今天已展成为全木质的三弦琴或改革的四弦高音库姆孜。另外还有一种铁质的三弦库姆孜,柯尔克孜语称作“铁米尔库姆孜”。“奥兀孜库姆孜”又叫“口弦”或“口簧”,长度为5至6厘米,一头为弧形,另一头直形,中间铸有弹性铁钩。演奏者把它放在口唇上,用食指弹拨铁钩,吹成曲调。这种乐器多为少女们演奏。

    除了库姆孜乐器之外,柯尔克孜族还有一种拉弦乐器“克雅克”,长约60厘米,琴身用整块松木凿成,琴腹蒙驼皮为音箱,无琴品,用马尾丝作弦,故又称“克勒克雅克”。“克雅克”由琴耳、琴箱、弦琴脖、弦垫、琴弦、拉弓等部分组成。琴身一般用铂、杏、松木整体刨削而成,长65-70厘米。琴脖较短。音箱呈纵向切开的梨形并用骆驼皮蒙住下半部。琴弦固定在琴底的两根细皮条上。演奏时把琴竖置于膝部用弓拉奏。琴耳用忍冬木、沙棘木等制成,琴弦用马尾张开。为了使音色纯正清晰,一般5岁马的尾巴作弦。马尾在张开成弦前先用肥皂水冲洗并梳理一遍,然后用松胶涂胶。每一次演奏前还要涂刷一次松胶。演奏时,克亚克的上根弦出混浊的固定音,而下根弦则出不固定的音,两者结合而出变化不定的音调,可模拟人声。柯尔克孜族传统的克亚克演奏曲目有《白额枣骝马》、《白羊羔》、《草原之夜》、《雪鸡飞腾》、《狂牛奔驰》等。克亚克还常被作为演唱史诗、民歌的特定伴奏乐器。

    柯尔克孜族其他乐器还有用骨头、鸟羽、木头、红铜等制作的各种吹奏乐器,如“吉尕其斯比孜格”(木制笛),“索沃克吐图克”(骨制箫)、“卡纳特吐图克”(鸟羽箫)、“结孜吐图克”(铜笛)、“结孜开尔乃”或“结孜苏尔乃”(铜箫)等等。一般来说,“吐图克”很小,长约10~15厘米,“斯比孜格”和“苏尔乃”较长,约60~70厘米,有3~4个圆孔。“开尔乃”最长,约一米,形状与“苏尔乃”相似。柯尔克孜族的打击乐器种类也很多。“多兀勒巴斯”,古代军队作战对阵出击时用来壮军威皮鼓。这种乐器多用枯心树干制作,顶窄底宽,两面蒙上皮革或兽皮,两边系有皮绳或木质把手,体积很大,往往安放在套有几匹马或几头牛的战车上,旁边挂着战旗。经常是多面鼓一起合奏。据史诗《玛纳斯》记载,打仗冲锋时由四至十个勇士敲打“多兀勒巴斯”以鼓舞士气。同时,也常常与“开尔乃”一起合奏用于汗王登位、部落大会和其他礼俗仪式。演奏气势恢弘,撼山动岳,激动人心。现在流传的这种乐器体积较小,多用于婚礼、节庆、迎客等场面,既作为伴奏乐器,也参与大型器乐合奏。“多兀勒”(手鼓),圆形,体积有大有小。常见的为直径35-40厘米,木框厚度为6-7厘米,用羊皮蒙面,亦称羊皮鼓。环型木框内按有一排铜环。演奏时,两个拇指抵木框,以两手四指拍击鼓面,使鼓面出浑厚的节奏。常用于舞蹈伴奏或同其他乐器合奏。“邦达鲁”(腰鼓)是一种木制乐器,短圆柱形,两头略小,并蒙上兽皮或皮革。一般挂在腰间敲打。敲打时多用手掌或小木棍。古代,这种乐器多用于小部队出击,协调步伐,鼓舞士气。另外,还用于赛马、叼羊、摔跤、拔河、荡秋千、马上角力、跳舞等活动时烘托气氛。“当格拉”(小手鼓)是用木板制作的乐器,弯成圆圈,一面蒙上皮革,形状类似维吾尔族的“达甫”(手鼓)。鼓帮上多系有铜片、铁片、铁链和红穗。古代,这种乐器多为萨满教的巫师所用。现在则是婚礼上或舞会上的一种乐器,鼓帮上还刻有星辰、山脉、花卉等图案。“巴斯”(铜钹)是用两个圆形铜片制作的乐器。铜片中间突起成半球形,中间有孔,可以穿皮条或绸条,两片合起来击打声。“多兀勒”是在圆形木箍面上蒙骆驼皮制成。圆形有大小数种,常见者直径约35厘米左右,木框高约六七厘米,一边蒙以羊皮革,故亦称羊皮鼓。框内环列小铜圈。拿在手上或者挂在马靴上敲打。演奏时两手拇指抵木框,以两手四指拍击鼓面,并舞动鼓身,锒锒作响。常用于为舞者伴奏及合奏。过去用于作战时信号并威慑敌方;也用于打猎时击打,将受惊的猎物驱赶到便于狩猎的地方。后来演变成柯尔克孜族民间乐器之一。古代,这种乐器往往与“巴斯”合用,故两者合称为“多兀勒巴斯”,同时也与“库姆孜”、“克雅克”等乐器合用,在其他各种喜庆仪式中用以烘托气氛。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