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第三章柯尔克孜族的精神文化(32)


本站公告

    在柯尔克孜语中,民歌被称为“额尔(ir)”而那些善于创作、出口成歌、能演唱大量民歌的民间歌手被称为“额尔奇(irhi)”。***为数众多的“额尔奇”不仅是柯尔克孜民间歌谣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同时他们还是民歌的保存者。大量的优秀民歌都是通过这些“额尔奇”之口得以保存并一代一代地流传。番茄的即兴创作诗歌的才能使柯尔克孜族的民歌异彩纷呈,溶入到广大柯尔克孜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浩大无比的歌的海洋。柯尔克孜族人民人人能唱歌,个个会编歌。无论是广阔的牧场,还是炊烟袅袅的毡房;无论是热闹的麦场,还是在寂静的月夜中看守羊圈,人们都可以听到热奔放、曲调悠扬的歌声。柯尔克孜民歌相对于史诗作品而,在结构上比较短小,形成上比较自由,但是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罕见的。这些民歌几乎囊括了柯尔克孜族人民生活的所有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愿望、追求。他们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大多通过韵的形式进行表达,通过这种形式抒自己的感,教育周围的人及下一代。

    在表演形式上,柯尔克孜族民歌主要以歌手面对听众进行演唱为主,但两人对唱或多人参与对唱等也是其十分古老的一种民歌表演形式。它源远流长,深受听众喜爱。对唱在柯尔克孜族中分为仪式歌对唱和阿肯对唱两种形式。“别克别凯”等很多古老的民歌都是在表演者的轮流对唱中创作完成的。仪式歌对唱主要有为了治病的需要而在两个巫师之间进行的“巴迪克对唱”,为了展示歌手的语表达能力、表达青年男女心声而进行的“卡依木(kyim)”、“萨尔灭尔丹(srmrdn)”等类型繁多的对唱形式。这些民歌对唱有些是男女同台对歌,有些则是巫师以及人们口头艺术才能的体现。阿肯对唱主要有极富挑战性且充满哲理的“阿勒木萨巴克(limsbk)”,探询对方智慧具有猜谜性质的“塔布西玛克(tbixmk)”,具有争论讽刺性质的“阔尔多(kordoo)”,具有赞歌性质的“玛克多(mktoo)”以及两人见面问候时的对唱等多种形式。上述两种对唱形式,虽然各自有不同的起源、表演内容和性质、目的及社会功能,但在一些场合,它们常常是被表演者们融合在一起加以展示,具有很大的兼容性。从其产生和展历程方面讲,阿肯对唱可以说与柯尔克孜族的各种民俗民风结合在一起,广泛反映社会生活,在民间口头艺人的反复表演当中得到长足展,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从柯尔克孜族民歌的内容和分类方面,我们很容易看到它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革而得到展的清晰脉络。目前,很多古老民歌演唱形式已经失去了自己原有的、赖以生存和展的社会功能和生存空间,开始从民间舞台消失,逐步走向衰亡,而一些新的民歌却也不断得以出现。这一点可以从一些比较古老的,与原始宗教信仰相关的如同“巴迪克”、“阿热巴秀(rbxuu)”、求雨歌“珈依塔西”等民歌目前基本上无人能够演唱这样一个现状上看到。还比如,在封建部落社会,阿肯们演唱民歌进行对唱竞赛不仅是为了要显示自己超人的语才能和聪明才智,而且常常要被部落的少数上层贵族阶级所豢养,代表一个部落去参加演唱竞赛,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自己的主人和部落赢得荣誉和尊严。在这样一个强势群体的促进下,学唱民歌,演唱民歌底风气日盛,成为民间歌手成为很多年轻人的追求和向往,歌手在歌颂本部落的英雄、汗王给部落带来荣耀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自己得到的奖励养家糊口。随着社会的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这种对唱传统逐渐吸收新内容新思想使其始终不脱离社会展的轨迹和步伐,其中还更多地融入了讽刺社会不良现象,歌颂社会新生活、新气象的内容。这种变化是不可逆转的自然、社会展的规律。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