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章柯尔克孜族概况(11)


本站公告

    柯尔克孜语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其中关于畜牧业生产、狩猎生活方面的词汇特别丰富,保持了古代突厥语词汇和语的很多原始特征,而且其形容词的表现力很强,很生动。***比如马:“吉勒克”;种马:“阿伊赫尔”;公马:“阿特”;一岁马:“库伦”;两岁马:“塔伊”;三岁马:“库南”;四岁马:“披西特”;五岁马:“阿斯伊”;六岁马:“埃克阿斯伊”(两个阿斯伊);七岁马:“玉其阿斯伊”(三个阿斯伊),十六岁的马:“奥尼埃克阿斯伊”(十二个阿斯伊)等,并依此类推。对于马的年龄来说,“阿斯伊”具有固定量词的作用。牝马:“巴依塔勒”;三岁牝马:“库南巴依塔勒”;四岁牝马:“披西特巴依塔勒”;牛:“乌伊”;牦牛:“托珀孜或阔托孜”;种牛:“布卡”;公牛:“奥格孜”;母牛:“伊奈克”;牛犊:“托珀克”;绵羊:“考伊”;母绵羊:“索鲁克或图瓦尔”;种绵羊:“考其阔尔”;公绵羊:“伊日克”;一岁绵羊羔:“阔组”;两岁绵羊:“提谢篾”;三岁绵羊:“托库图”;三岁公绵羊:“波茹科”;山羊:“艾奇科”;种山羊:“铁开”;公山羊:“埃尔凯奇”;母山羊:“索鲁克或图瓦尔艾奇科”;山羊羔:“乌拉克”;三岁母山羊:“且比奇”;三岁公山羊:“塞尔凯”。野山羊:“珂伊科”;羚羊:“吉染”;大头羊:“库勒加”;母大头羊:“阿尔卡尔”等。此外,柯尔克孜语除了保持古老的本民族词汇和古突厥词汇外,还吸收了众多阿拉伯语、波斯语,以及汉语、蒙古语等外来语的词汇。

    柯尔克孜语有南、北两种方。北部方是现代书面标准语的基础,也是现代柯尔克孜族学语的基础。用北部方的地区有乌恰县的黑孜苇、托云、铁列克、巴音库鲁克提、乌合沙鲁、乌鲁克恰提、吉根;阿图什市的哈拉峻、吐古买提;阿合奇县全境;乌什县的牙满苏;温宿县的包孜洪;北疆特克斯县的阔克铁来克;昭苏县的沙陀等地。用南部方的地区是乌恰县的波斯坦铁列克、膘尔托考依;阿克陶县的恰尔隆、布伦口、奥依塔克、克孜勒陶、木吉、哈拉克其克及英吉沙、皮山、莎车、叶城等县的柯尔克孜聚居地区。

    柯尔克孜语中南、北方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某些词汇及土语上,在语法上有一些差别,但并不很大。1、语方面的差别:柯尔克孜语中,北部方有8个短元音,南部方比北部方多1个短元音,有9个短元音;北部方有6个长元音,南部方有7个长元音,比北部方多1个长元音。2、词汇方面的差别:柯尔克孜语中,南、北方在词汇和土语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南部方中农业词汇比较丰富。北部方中畜牧业词汇比较丰富。

    柯尔克孜族有本民族字。从史料以及从出土物、岩画中的字符号来看,柯尔克孜族很早就开始使用字符号。从国内外研究况来看,柯尔克孜族使用字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古柯尔克孜。即从古代柯尔克孜族先民曾经生活过的地区出土的字记载以及岩画所反映的古崖画。他们用这种岩画将族群内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猎手们狩猎的景等刻录在岩画上,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叶尼塞河流域、阿尔泰山脉、塔拉斯谷地都有这种字符号的现。27

    柯尔克孜人早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就创造了自己的字——象形。这种字是柯尔克孜人依据大自然的变化和生活内容以及各种动物的形态和动作创造的象形字,古柯尔克孜人称这种字为“巴克甫提”(意为象形)。如“↓”宇是根据箭的形状创造的,其读音的汉语谐音为“捕克”,表示箭的意思。又如“父”字,就是根据毡房的外形创造的,读音的汉语谐音为“依艾甫”。这个字的另一个读音“yu”(遇),为房子的意思。

    柯尔克孜族先民在叶尼塞河时期曾使用古柯尔克孜(即鄂尔浑-叶尼塞orkhon-ynisi)。柯尔克孜人从5至10世纪都使用该字。又因其重要献(石碑)现于南西伯利亚鄂尔浑河和叶尼塞河上游地区。根据现地点又被称为“鄂尔浑-叶尼塞”或“塔拉斯”。该字为字母字,元音、辅音字母齐全,共有40个字母。黠戛斯(柯尔克孜)和突厥汗国、回纥汗国、高昌回鹘、骨利斡(在西伯利亚)等都使用过这种字。因其与古代北欧日尔曼民族使用的鲁尼外形相似,又被学界称为突厥鲁尼。又被译为卢尼、儒尼、古突厥等。现存重要献有《暾欲谷碑》、《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等。这种字有以下几个特点:叶尼塞河流域和塔拉斯谷地现的碑除了个别差别外,字的字母形式相同;字中保留了古代柯尔克孜语的语特点;两种字都是从右向左书写;字上刻有许多古代柯尔克孜族的官名。《新唐书·黠戛斯传》载:“其字语与回鹘正同。”但据专家考证,柯尔克孜人的祖先最早使用岩画字。6世纪后,开始使用鄂尔浑一叶尼塞、塔拉斯字。这种字同突厥、回鹘使用的古突厥在字母的变体书写形式和变体数目上都略7有不同。古代柯尔克孜人刻写的《苏吉碑》证实了他们在古突厥的基础上形成的鄂尔浑一叶尼塞、塔拉斯字。该字有8个元音,用5个字母及变体表示;有8对16个双符字母;有lo个单符字母;有3个多符字母;有3个单符双辅字母。柯尔克孜人使用该字直至13世纪蒙古征服中亚。这种字,除了留下一些碑献外,都在民族的迁徙过程中失传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