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写元春的,但想想隔了这么长时间才再次开张,写个简单点的吧。于是,说湘云。
∓
史湘云此人,普遍的看法认为她天真浪漫惹人喜爱,身世凄惨但生xìng乐观,又tǐng了不起。
而少数看法则认为她很有心机,天真浪漫都是骗人的。
我的看法则是,天真浪漫是真的,身世也确实不行,但她的处境,并不算悲惨。
论据大概也颇为充足。
最首要的一点,当然是湘云的判词。
个人认为,同样出现在第五回,红楼判词是较为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给予的客观评判,而红楼梦曲,则带有更为鲜明的感情sè彩。
红楼诸钗,湘云位列第五。她的判词里看不到任何批判xìng的语句——当然也没有什么赞赏xìng的词句。
而在曲辞里——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jiāo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sī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个人觉得,作为提纲挈领的这一回,这一词一曲,实在是没有说反话的必要,也看不出说反话的迹象。
能得一句“霁月光风耀玉堂”的评价,给予湘云以“有心机”的评价就说不过去。这是和曲辞相悖的。
同时,这首词也基本暗示了湘云的命运轨迹,那就是,在四大家族未倒之前,湘云其实也并不生在一个容易培养心机的环境。甚至可以说,在红楼诸钗中,湘云算是比较好命的一个。
为何?
诚然,湘云父母双亡。但不说黛玉和后来的巧姐等人,如迎、探、惜三春,虽有父母,但父母可尽了父母之责?不尽责,甚至可以说成为了她们的拖累,能说她们的身世比湘云好到哪里去吗?
对于那个时代的女子来说,婚姻才是她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真不喜欢,在这方面作梗就行了。就算只是对姑娘家的年纪和婚姻采取漠视的态度,对女儿家来说都是天大的灾难。
这一点在迎春、探春身上都有极好的体现。
但是,且看湘云的婚姻轨迹。
三十二回湘云到贾府,就说“有了人家”。
四十九回湘云的叔父迁外省大员,湘云到贾府居住,一住数年。
回数间隔看似颇远,但其实时间间隔不长。都是在元春省亲的这一年。前者是在“端阳佳节次日”,后者以薛蟠挨打为线,应该不超过十月,中间隔了不到半年。而此时湘云不超过十二岁(黛玉十二岁,而湘云比她小)。
而湘云说亲的人家,按照脂砚斋的“剧透”,是卫若兰。只看红楼梦的起名规则也知道,这必然是一个翩翩佳公子。
史家为什么在湘云最多十二岁时就给湘云定亲呢?这时候如迎、探等人类似年龄的,都没有半点兆头。又不是打小定亲的类型。
按照这个剧情线路可以看得出,应该是史家自己在谋求外任,或至少有了这个风声。湘云的叔婶就为她在京城先找好了一个好人家。
真是好人家啊!
不说脂砚斋,湘云的曲辞也说得清楚明白——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红楼诸钗,正副又副在内,湘云是唯一一个,明说了“婚姻幸福”的女子!她的悲剧,并非是婚姻不幸,而是政治风bō导致的家庭败落,因而少年夫妻离散或者守寡。
和同期不曾得到过幸福的女孩子相比,有曾经的幸福,她又是何其幸运?是以连曲辞都评价——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那么,湘云的婚姻是操纵在什么人手里的呢?
当然是她的叔叔、婶婶,尤其是婶婶。可以想见,如果她的婶婶想要折腾她,厌烦她,又怎么可能早早为她定下一门好亲事?就算是叔叔定下的亲事,和万事不管的贾政相比,她也是幸运的。
否则,她和父亲不管、嫡母不喜、生母拖累的探春比比?或者和嫡母不管,生父将之当货物卖掉的迎春比比?
表面上的喜爱不等于真正的关心。
管教的严厉不等于厌恶,有时候正等于真正的关心。
我想,只要是过了中二期的人,都能体会到这个道理。
湘云的叔婶也是如此,“不知jiāo养”,严格管教,让湘云做针线,可不会是厌恶折腾的表现。
湘云的叔婶肯为她早早定一门好亲事,只看这点,也不能说他们恶毒。更是能够判定,湘云的处境,从来都不悲惨。
否则,就算是她有心机,费尽心思讨好又有什么用?看看探春,她的势利、讨好也就是为了她的未来,可王夫人对她又如何?贾府败后远嫁,那时候的探春,其实已经早到了那时候的女孩子普遍定亲出嫁的年纪。
是以,其实只看湘云的婚姻就知道,湘云的处境和悲惨是不搭边的。至少与红楼中其他的女孩子相比是如此。
湘云的婶婶对她的教育严厉,但和现代的填鸭式应试教育差不多,可以说违背乃至于抹杀孩子的天xìng,却是大环境下的“正常”状态。这一点,看宝钗的“日常修养”也能明白。
只不过,宝钗是因为家族的压力而严格的自我要求,湘云却正是没有真正的压力,才能乐观的抗拒这种“他人的要求”。而这种抗拒,又何尝不是一种天真的表现呢?
湘云并没有成长在一个让她足以产生深刻心机的环境。她的婶婶对她固然严格,可到底不是亲生父母,在顾忌自己名声的情况下,也没有可能像亲父母那样严格。是以,整体来说是严格却又纵容的。加上贾母的喜欢,就给了湘云一个抗拒、逃避的可能,也给了她保持天真的可能。
∓
然而,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xìng的。
湘云的天真浪漫,是她的优点,却也是她的缺点。
因为天真,湘云固然在诗词上有捷才,却发不出诸如“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或者“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代表着强烈个人思想的强音。
菊花诗中,她比不上黛玉。
“看来唯有我知音”等语,缺乏前后的衬托,就和“经济仕途”之语一样,更像是鹦鹉学舌。
如“秋yīn捧出何方雪”、“寒潭渡鹤影”这样出sè的词句,也都是比较单纯的“绘景”。
相比之下,“相对原宜惜寸yīn”、“且住、且住,莫使**别去”,这样“结句”,反而能比较明确的表达她的思想观点。
可以说,湘云也是“随bō逐流”的代表xìng人物。
没有什么个人的坚持,也不会去与命运抗争。她乐观的活在现在,是因为她看不到没落的未来。
她的看法多半来自于他人,少有深刻的思考。
并没有经济仕途之念,却会劝宝玉经济仕途之语。相信和袭人的情谊,就连袭人的挑拨之言也毫无所觉。
有人说湘云的等级观念淡薄,可这个也是一样。这又是受到宝玉的影响。因为她并不像宝玉那样,是察觉到了某些阶级观念的不合理之处。而以她的天真,也压根儿就没意识到等级的森严。
当湘云终于在一片乐观中察觉到繁华渐落,她也只是希望“且住,莫使**别去”,而没有什么明确的举动来挽回什么。
她不像黛玉,在绝境中不惜以生命坚守自我。也不像宝钗,在逆境中也保持不变的志向。
jiāo憨的xìng格让她在醉后醉卧海棠yīn,被人唤醒后,却因为环境的教育而自觉羞愧。
她被周围的人影响着,也任由他人决定自己的命运。
我想,正因为缺乏这样的坚持和抗争,湘云才会在十二钗中名列探春之后。哪怕湘云天真,看似无缺点,而探春的势利却难以掩饰。
她不如探春的地方,就是探春对自身命运的对抗,和对未来的洞察。
这样的湘云,正如她天真的xìng格,是需要他人的包容与照顾的。可话说回来,对湘云包容和照顾的人,又何尝不正是因为这天真的xìng格,得到了她们的喜欢呢?
因为喜欢,便包容了天真xìng格另一面的缺点。在这样的人里,尤以黛玉为最。
而湘云和黛玉的关系,也正说明了天真的另一面,那就是——无知的残忍。
∓
在对湘云的评价里,有一个比较奇葩的言论是,湘云的身世比黛玉还惨三分,所以她乐观的xìng格了不起。
有这样言论的人,若不是脑残粉,那只能是对古代社会没什么了解。
湘云是否命运悲惨这一点,之前我已经分析过了一部分。在这里可以深入说明的是,黛玉比湘云要更惨的地方,从来都不是没父母,而是“没宗族”!
湘云的叔婶,能给她找一门好亲事。而若是湘云受了什么委屈——尤其是在出嫁后——哪怕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己宗族的面子,她的叔婶难道不会出头?
在古代,宗族的力量是庞大的。
人们基本以宗族为单位集结,而并不仅仅是论单独的小家庭。
黛玉之所以悲哀,就是因为她不但没了父母,而且还没了宗族。四代列侯,父亲光是盐政就做了好几年,她却落到了随身一箱书寄居贾府的地步,更何况,她还有个先天不足的身体。
吞了林家家财的贾府,有可能让黛玉嫁到别人家去吗?从一开始,这就是不可能的。
就算是贾母,能做得也仅仅是将黛玉嫁进贾家。因为她绝不可能,将黛玉置于贾府之上。而从贾府这个亲戚吞了林府的家财开始,黛玉的利益就没有任何人能保障。
湘云无父母而有宗族,还对她的婚事上心。她什么地方比黛玉更惨呢?
但湘云显然对此毫无所觉。
在那个年代,戏子的地位极端低下,不比娼妓好到哪里去。可湘云却能在一众亲戚朋友面前,用戏子和黛玉相比,宝玉尝试阻止,她还觉得是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
而在湘云和黛玉的交往里,从来只有黛玉容忍她,没有她体谅黛玉。
当她吃鹿肉而黛玉因为身体的缘故只能干看着的时候,黛玉开个玩笑,她立马就说黛玉假清高。
——事实上,黛玉几次和湘云开玩笑,湘云都当做嘲讽,进行了反击。
当然,最过分的一次,应该是抄检大观园之后、中秋节联诗之前。
那时候,潇湘馆被毫不留情的抄了,宝钗和湘云却毫发无伤。为什么?不就是因为黛玉没有了依靠,而宝钗湘云都还有依靠吗?
哪怕湘云压根儿就没意识到宗族的力量对自己的好处吧,在这么明显的事实面前,她竟然还能大大咧咧的说出“我也和你一样,就不似你这样心窄”的话来!
——哪里一样了!
当然,湘云的本意是劝慰。然而,这样的劝慰事实上也只能起到伤人的效果。若换个真正心窄的人来,都会将这种劝慰当做讽刺、炫耀的吧?
连劝慰也只能劝成这样,这就暴lù了湘云天真xìng格的最大缺陷。这大概也是所有天真之人的共同毛病吧。
天真,往往等于无知的残忍。
倒是从不和湘云计较的黛玉,因和湘云交往的细节,能看出她的xìng格并不是什么“尖酸刻薄”、“小心眼”。
偏湘云从没意识到这一点。
∓
不过,可以想见的是,湘云的天真,想来也终究要被时光打碎的。这样的天真,最多也只能保持到婚姻幸福的时候。
而天真消逝之后,湘云应该还是有一个优点能保留下来的。
乐观。
她原本的乐观,建立在对未来的méng昧无知的情况下。但当“**逝去”,她还能“惜寸yīn”,保持乐观的心态迎接真正的苦难与坎坷的话,这样的优点,就是纯粹的优点了。经过了磨砺与考验。
而我想,这是颇有可能的。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湘云的曲子,并不只是“作者视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湘云视角”,这最后一句,固然是作者的评价,又何尝不是湘云在经历之后回首,对自己的人生得出的结论?
顺带说一句,“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虽然有人说这是伏笔湘云和宝玉之间的重逢。说她们可能日后彼此扶持。
这个我是不认可的。
脂砚斋的剧透中明确表明,宝玉的麒麟,后来落到了卫若兰的手中。而卫若兰多半就是湘云的丈夫。那么,要说宝玉在卫若兰和湘云的婚姻中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那还是有可能的。但这不等于宝玉和湘云走到了一块。
宝玉在贾府败亡、经历坎坷之后二次出家,难道说两次出家两次还俗吗?还是说作为一个出家人和湘云在一起?玩笑不是这么开的。还有宝钗那句“煎心日日复年年”呢,可见也不是死得多早。
何况,湘云的曲辞里有“地久天长”一句。她应该是没有也不会改嫁的。
我想,有相当的可能,应该是卫若兰流放,而湘云作为女眷被罚没。少年离散,白首方见。这样的可能xìng还大些。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