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意外的消息


本站公告

    “白狼河离此地稍远了一些,可战事却随时都会爆发。”

    白狼河就是后世辽宁西部的大凌河,确实不是很近,李琅下巴努了努一地的唐军尸体,讪讪地继续道:

    “这不,官军不是已经与奚人接战了么,战事一起,情势愈加凶险,我不敢耽搁北上的时rì,只有劳烦几位阿妹为我求告你家娘子,劝说大舍利不要杀害羁绊在奚族牧区的无辜中国人,成与不成,我都将感激不尽。”

    扶着小莺的持剑女子肃容道:

    “在奚地庇护中国人的义举,咱家娘子早就在竭力āo办,但请壮士告知令亲名讳,以便咱家娘子及时相助免生不测。”

    李琅因为担心受人反制,父母村民的名讳连奚王都不敢告知,又哪会透露给不明身份底细和政治倾向的“非良家”,当下苦笑道:

    “没有字,未受华夏教化的奚人分辨不了中国名讳,说了也是无益,我阿娘却是无名,更无从提及,故名讳不说也罢,恐唯有当面辨识一途可行。”

    以李琅的倔强xìng格,别人愿帮则帮,不帮拉倒,他从不指望;别人也没有任何义务帮助他……李琅是一个从后世冷漠社会过来的人,这点基本觉悟还是有的。

    “既如此,奴也不勉强。”

    持剑女子听得出李琅话中的牵强与固执,倒也没再多说。

    李琅有些意外,但细想一下,也算正常:他其实一点都不了解她们,她们没必要对他处处设防,太过份反而会弄巧成拙,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

    “阿妹们,后会有期。”

    朝阳升起,该启程了,临行前,李琅担心自己独创的廉价“金创药”有副作用,害了人家花季妹纸,又回头郑重地叮嘱那位叫小莺的胡服少女:

    “小阿妹回去以后,寻医生开个良方,把我给你敷的药换掉,你也知道,我用那些不是药的药纯属不得已而为之,并非良药。”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的李琅竟出乎意料地提醒换药,小莺心中不由再度生出感激,苍白的脸上泛起一酡红sè,向李琅轻声道:

    “谢过壮士关怀,奴感涕于心。如壮士所言,战事一触即发,时势紧迫,壮士还在漫无目的地寻亲,终究是不妥当的,听壮士言及令亲客居契丹,不由让奴想起一事,与契丹的中国人去向有关,或有助于壮士寻亲……”

    李琅见她说得凝重,却yù言又止,忙道:“请说。”

    小莺望了扶着她的持剑女子一眼,持剑女子表情冷峻,但在李琅的催促下,小莺还是毅然下定决心似地继续道:

    “奴曾不经意间听说,契丹变乱后,境内的上万中国浮人全被秘密押送渤海……”

    李琅骇然一震,失声道:“当真?你在哪里听说的?知不知道押送的具体路线?”

    扶着小莺的持剑女子干咳了一声,小莺忙期期艾艾回道:

    “听……可能是奴听差了也说不定,其他的就不太清楚,真的不清楚。奴知晓的就这么多……青姊,咱们这就回去吧,娘子还在担忧着咱们呢。”

    “嗯,娘子担心你遭遇不测,着急地连夜让咱们出来寻你,是得快些回去报平安,来,咱俩共乘一骑。”

    被小莺唤作青姊的持剑女子手脚麻利地把小莺扶上马,还不忘对怔在原地的李琅正容道,

    “壮士虽衣着类同契丹,然面容却与契丹人迥异,易于分辨,此番深入契丹恐将危险重重,还应多多保重。至于托付奴家姊妹之事,壮士放心便是,奴一定代为求告咱家娘子。”

    言罢,又招呼另一名持剑女子上马启程,三人两骑扬鞭策马而去。

    两马得得并弛,待到快要把李琅拉扯到视线以外之后,马背上的小莺像一个做错事后等待责罚的孩子,可怜巴巴地回望着在后面扶着她的持剑女子:

    “青姊……”

    持剑女子看着小莺受伤虚弱的神sè,叹气道:“你呀,口无遮拦,娘子知道会生气的,怎生是好。”

    另一持剑女子却不以为然道:

    “青姊,小莺也没多说什么呀,兀那脏汉,一家子沦为浮人,连羊肉馒头都没吃过,瞧上去就是个没见识的,他一个农夫又懂得了什么,小莺别怕,娘子不会怪你的。”

    “也是啊,呵呵。”被唤作青姊的持剑女子认同地轻笑起来,笑声中有明显的轻蔑。

    李琅蹙着眉头,眼睁睁地看着三名胡服女子沿河向南,迤逦远去,并没有强行阻止,严刑逼问。

    胆大包天地在奚族地盘上跑来跑去的女子,不会是省油的灯,除了远距离用弓箭shè杀,李琅没有绝对把握阻止得了那两名持剑女子……自从在馨凝阁见识了颜十娘那种不可思议的快剑后,他对拿剑的女子颇有些忌惮。

    当然,他也不愿意伤害无辜……自己亲人的生命固然可贵,难道别人的生命就不可贵了么?

    三女鄙夷的声音穿透凌晨的静谧,远远地随风飘入李琅的耳朵,对鄙夷早已麻木了的李琅自嘲地苦笑,突然双手合成话筒状,冲着三女的方向大声喊道:

    “前面树林处有五名女子的尸体……”

    “哪里?”对方立即就接连传来两声询问,声音甚是惶急。

    “闻着味儿去找。”李琅往藏放两位黑水王子的小树林抬手一指,便见她们拨转马头,直奔小树林而去。

    李琅远远地跟在后面,看着她们在挖坑,把女尸碎块埋入坑中,然后在新垒砌的坟头前跪地行礼。

    李琅摇摇头,不在理会,快马加鞭,自顾自地向北驰去。

    ……

    小莺说出来的那段话让李琅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头脑有点发懵。

    对李琅来说,小莺那短短的一段话中包含着很大的信息量,这还要从李居柏为何接受被皇帝迫害的清江村村民的缘故说起。

    历史上,奚族和契丹,跟突厥、回纥、室韦等“纯游牧”民族有不小差异,其中一点便体现在他们希望由游牧渔猎转变成半游牧半农耕。

    虽然这个转变过程有过很多曲折,但最终他们还是达成所愿:

    “农夫耕作遍奚疆,部落连山复枕岗。种粟一收饶地力,开门东向杂夷方。田畴高下如棋希,牛马纵横似谷量。”

    阻午可汗、李居柏、奚王、李延宠等人都是倡议开展农耕之人。

    奚族方面李琅不甚清楚,但就契丹方面来说,阻午可汗为了储备农耕技术和耕农,接收了大量在大唐被权贵世家、官宦豪强掠夺了土地的流民。

    李居柏收留清江村村民便是这种政策导向的产物。

    但由于桑乾河惨败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让阻午可汗一直忙于改革契丹,整治汗帐权力,顾不上试点农耕,从而使得这些大唐流民没有发挥“专长”的机会,只能为契丹人放牧。

    其实,李琅猜想,阻午可汗之所以会遭到软禁,主要原因很可能正是与他改革契丹所采取的“特sè”方式方法有关,唐契和亲不过是一根导火索而已。

    ……

    流亡契丹的汉民被押送渤海,至少表明两件事。

    一是阻午可汗确实失去了汗帐的权力,不然契丹不会驱离储备已久的汉民;二是契丹进攻渤海的消息让人怀疑。

    汉民即使不务农,也可以给各部贵族做奴隶,人口是战利品,怎会秘密押送渤海?

    用作战争民夫吗?可还没听说过大军未动,民夫先行的事情,这不是给敌人送菜吗?

    小莺她们与高帅富相熟,方才又亲眼见到她们埋葬女尸碎块的情景,由此可以得出较为明确的推测,她的消息来自奚与契丹内部,可信度很高,不然小莺不会使用“秘密”这个非常突兀且有意提点的字眼。

    奚王为何不肯承诺为他遍查契丹境内的汉民,现在想来,这其中恐怕也有着于此相关的特定缘故。

    这个消息太意外了,如果消息确实,那父母村民很可能便在其中……村民返程依次穿越室韦、霫、契丹、奚族。

    在盛唐时期,室韦和霫还没有足够的胆子扣押汉民,所以契丹人因战争或其他需要而扣押汉民的可能xìng最大。

    另一方面,奚人已经对他作出了相关承诺,虽然承诺不一定可信,但在奚地暂时毫无头绪的情况下,专注于契丹方面更为明智。

    李琅决定立即赶往契丹牧区打探确认。

    难题是,如果契丹人秘密押送的话,估计很难打探到确切消息与行进路线。

    ……

    李琅沿土护真河干流一路北行,几次碰到了游荡的奚族斥候,他都远远地躲开,奚骑追击不舍则遁入山林,还在林间无意中猎到了一只约有三四斤重的紫貂。

    斥候一般不会对游骑感兴趣,徒劳地耗费马力与时间,往往追击一段距离就会作罢,李琅倒也有惊无险。

    奇怪的是,沿途竟没碰到奚族牧民,牙帐直属部落全部脱离与营州相接的边境线,向西北部收缩了。

    奚族其他几大部落基本散落在牙帐西面滦河到霫国这一线的广袤地域,与营州接壤地带全属奚王牙帐直属部落,格局上颇有“天子守国门”的气概。

    牙帐居然主动放弃水丰草肥的土护真河干流,跑到支流与内陆湖泊地区,这是不同寻常的。

    李琅结合对奚族历史的大致了解,私下认为,这其中折shè出奚族与大唐战斗倒底的决心。

    这个分析虽然主观xìng很强,但也需要基于一定的历史高度,由对比得出,相信一般的唐军斥候发现这种现象后,不一定能得出类似结论。

    自以为处在高高的云颠之上,傲慢地俯视万民的大唐朝廷更不会在意这等鸡毛小事。

    李琅联想起神秘的黑面汉子给他的那块佛陀铜佩,不由暗叹:

    这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可能会比人们想象中的更加浩大,悲观一点的话,甚至将极大地拖垮大唐的经济,改变大唐的版图。

    一天一夜后,李琅抵达了松陉岭。

    松陉岭距大唐营州约百里之遥,这里大概是后世的松岭山脉,离后世内蒙古赤峰市很近,但离潢水上游的契丹汗帐较远,它是奚族与契丹的东部分界线。

    松陉岭靠近奚族一侧,有一条土护真河支流呈东西流向,在这条支流南岸,李琅看到前方有一大片被烧毁的山林和草地。

    这时,一队在此地游荡的骑队发现了李琅,他们扬鞭纵马,吆喝着快速逼近。

    是契丹人……因为李琅发现骑队中间有“个xìng”发型。

    契丹人与奚人语言、容貌、服饰、生活习xìng……方方面面几乎完全想同,基本上是无从分辨的。

    但碰到一群契丹人或一群奚人时,还是有一个小小的辨别方法:发型。

    盛唐时期,奚人与大部分契丹人是散发或辫发,但已经有小部分契丹人“赶时髦”,像后世辽人那样剃上了怪异的,各式各样的髡发。

    髡发一般是将颅顶剃光,然后在颅侧,耳侧各部位蓄两绺,或几绺长发,这些长发或编成发辫,或自然下垂,连女子也喜欢剃掉沿前额边的头发。

    所以,当发现一队人中间混杂着一两个“个xìng”髡发,那一般就是契丹骑队。

    〖启^蒙~书^网∷.qmSHu.〗最快阅读小说尽在看书啦,http:../book/dzhuzi/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