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孤城奋战 (8)


本站公告

    ;

    下午,日军加大了对天镇城的围攻力度,酒井旅团、铃木旅团、第20师团川岸三郎一部共计一万多人对小小的天镇城进行了昏天黑地的攻击,一时间,天镇城周围陷入了空前的激战当中。天镇城里的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虽经历过不少战事,也听他们的长辈说过明朝的鞑子侵扰过天镇,但都感觉没这次日军的攻击来势凶猛,大有将这座在明朝万历13年重新加固的边塞小城一口吞没的态势。

    为了加强天镇城的坚固,399团团长张敬俊下令将四个城门关闭,并在城门洞里用麻袋装土堵塞城门,至此,天镇城彻底成了一座孤悬塞外的处于日军四面包围的城池。

    在日军包围天镇城时,常如海带领的执法队在城西不远的一个小村子里休整,听得侦察员报告说,日军四面围住了天镇,有队员忧心忡忡地问:“队长,天镇能守住吗?”

    常如海沉思了一下说:“能。”

    “为啥?”

    “你们忘了,咱晋绥军最擅长啥?”

    队员们问:“啥?”

    常如海敲了一下一个队员的脑门,没好气地说:“守城呗。”

    那个队员恍然大悟地说:“是呀,傅作义将军在民国16年1月,以区区一个团的兵力驻守天镇阻截国民军。国民军宋哲元部历时三个月的攻城,未能将天镇攻下,由此显露了傅将军守城的才能,战后被擢升为第4旅旅长,后又升第4师中将师长。我咋就忘了呢?”

    一个队员又补充道:“民国16年10月初,傅作义利用奉军换防之机,从太原深入奉军腹地,一举占取涿州,造成对奉军的致命威胁,涿州成为奉军包围中的唯一据点,傅将军只得采取固守待援之策。奉军凭借优势,对涿州发动九次总攻。傅将军以不足万人的无援之师,死守涿州达百日之久,涿州之战是使得傅将军能攻善守的军事才干却得到军事界的公认,由此也使咱晋绥军一举成名。”

    说到晋绥军守城的能耐,大家这才稍稍放下心来,不过,由于这次是日军攻城,不免对城里的军队捏了一把汗。常如海见大家不放心,就对队员们说:“放心,你们知道399团的团长张敬俊吗?”

    “不知道。”

    “张团长是山东菏泽人,有着齐鲁一带的侠者之气。此人作战勇敢,有勇有谋,尤其擅长防守,最重要的是,城里还有一位能人力保城池不失。”

    众人问:“谁呀?”

    常如海又敲了一下那个队员的头,说:“笨蛋,还有谁?”

    众人此时如梦方醒,齐声说:“张总监。”

    常如海这才长吁了一口气,说:“孺子可教也。”

    有队员问:“队长,咱们呆在这个小村子里干啥呀?”

    “你说呢?”

    “是对日军骚扰?”

    常如海又敲了一下那个队员的脑门,没好气地说:“骚扰你个头。”

    “是监视日军?”

    常如海摇摇头。

    “是接应张总监?“常如海大声说:“休息,睡觉。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好好休整,等到明天晚上张总监他们突围时打开突围通道,明白吗?”

    “明白。”

    胡可庸率领的一营一连坚守的东城墙面对的是日军酒井旅团。这位在民国22年参加过怀柔一战的老兵此时没一点害怕,有的只是对日军的仇恨。那一战,胡可庸所在连队杀死几十名日军,就是那一战,使得胡可庸对日军的凶残有了切身体会。当时,胡可庸只是一位班长,当日军突入阵地,战士们进行白刃战时,双方打得天昏地暗,后来,由于战士们的勇敢,把日军打退。清理战场时,胡可庸发现了一名奄奄一息的日军,出于好意,排长救护了这名日军,可当救好这名日军伤员时,没想到发生了农夫与蛇的故事。这名日军喘过一口气来,就将排长和一名卫生员炸死了。当时,排长在胡可庸的怀里满嘴冒血,断断续续地说:“小胡,记住,对禽兽,不可仁慈。”说完,就死在胡可庸的怀里。从此,胡可庸对日军没了怕意,有的只是恨意。

    打退了日军的一次进攻后,胡可庸发现日军的子弹对战士们造成威胁,就对副排长说:“你负责指挥,我下去找几块门板做掩体。”说完,就带领十几名战士走下城墙。

    沿着城墙的大都是一些穷人,没啥好做掩体的。他们走到东北街一带,正好遇到东北街街长王国安,因为平时在指挥部里见过,知道是个地方长官,胡可庸就对王国安说:“王街长,能不能借用一下老乡的门板用用,弟兄们好做掩体用。”

    “能,为抗战咱老百姓出点力算啥?”王国安一副讨好的样子。

    王国安领着一行人到了一处院子里,对一位年约40岁的人说:“刘全义,这位长官要借用你的门板用。”

    被称为刘全义的人见十几名军人要借用门板,忙说:“好说好说,打鬼子就是保护咱老百姓,”说完,就带着一行人走到院门前,指着一副厚实的门板说:“长官,能行吗?”

    胡可庸看了看,见一副院门苍黑色,不知有多少年代了,厚约四指,喜出望外,一叠声地说:“行行,太好了,有这东西,就不怕鬼子的子弹了。”说完,就指挥战士卸下两扇门板。

    “长官,不行的话,咱还有木板。”刘全义说着径自带着人走到东厢房里,指着一摞木板说。

    胡可庸看了看,见一摞厚约三寸的木板被摞得整整齐齐,中间用砖头支着,想来是怕潮湿。

    “老乡,这是准备干啥的?”

    “给老父亲准备寿材用的,今年老人家75了。”

    这时,从正房里走出一个老态龙钟的人来,想来,这就是刘全义的老父亲了。

    老人走到木板前,看了看,对儿子大声说:“他们来干吗?”

    刘全义高声对着父亲的左耳喊:“这几个军爷要借用咱家的门板用。”

    “干啥?”

    “打鬼子用。”

    老父亲瘪着一张嘴,大声说:“尽管用,鞑子来了没好心。我家以前是守卫这城的千户,家里还有铁挠钩、闷棍、榔头、腰刀呢。”

    “爹,这是民国,不是明朝,用不着。”刘全义对着父亲的左耳大声喊。

    “是明朝不是民国,用的着。”

    刘全义无奈地对一干军人说:“没办法,我爹耳背,又说不进去。”

    王国安也苦笑着着说:“长官见谅,他爹就这脾气,越老越糊涂。”

    胡可庸知道老人们就是这样,自己的爷爷不也是这样吗,对这样一个深明大义的老人,他们是不会苛求什么的。为了不忍拂老人家的好意,就对几个战士说:“你们,跟随老人家去拿什么腰刀来,说不定能用的着。”

    当这十几名战士拿着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走在大街上,心里好笑时,恰好遇到了张培梅等人。

    张培梅见十几个战士拿着不知哪个朝代的守城器械,有些惊讶,说:“哪里来的?”

    胡可庸忙敬了一个礼,说:“回张总监,是东北街刘全义家的,他家在明朝有人当过千总。他老父亲非要我们拿。”

    “好东西,别看东西过时了,但对于处于劣势的我们,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传我的话,你们准备多些这东西,到时你们就知道他的厉害了。”张培梅对胡可庸说。

    逐浪编辑联名推荐逐浪网热书大全震撼上线点击收藏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