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宁国公”“荣国公”(图3)第五05


本站公告

    |:365|H:138/13/293070363

    另外,诸位还会发现,宁荣两门与两宋有三点明显的不同,如下:

    1.家与国不同

    宁荣为官宦之家,而两宋为国家、王朝,即“家”与”“国”不同。

    解释:前已表明“家”“国”具有yīn阳关系,由其同一xìng可知,家即国,国即家,故可以“以家比国”“以家寓国”,所以“家”与”“国”并不冲突。

    2.五与九不同

    宁荣两门均有五代,两宋均有九代,即“五”与“九”不同。

    解释:

    先来看看《红楼梦》里的“五代”现象及其体现的思想。

    宁荣两门均有五代,先祖宁荣国公开创贾家功业,并荫及后代,此即两人对jǐng幻仙姑所说的:“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但“历百年”后,贾家“运终数尽,不可挽回”,再看十二支《红楼梦》:凤姐之曲《聪明累》有“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之句,秦可卿之曲《好事终》有“家事消亡”之句,《收尾·飞鸟各投林》之曲有“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句,这些都表明贾家由盛而衰,即贾家五代而衰。

    林如海家族亦有五代:“今到如海,业经五世……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林如海无后代可继,可知家运断绝,这是说林家五代而衰绝。

    由以上可知,贾家和林家均“五代而衰”,这里作者采用了“五世而斩”的思想。“五世而斩”出自《孟子·离娄章下》,原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关于其含义,刘铭《试论儒家“五世而斩”思想在<红楼梦>中的运用》中有详解,如下:

    根据朱熹的解释,“泽”为流风余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的流风余韵,五代以后就中断了,小人的流风余韵,五代以后也中断了。也有人引申为:做官的君子,他的恩泽传了五代以后,才得以断绝,不做官的平民,他的恩泽也是传五代以后才得以断绝。……

    由于这种思想的源头是《孟子》,而《孟子》又是儒家的经典,随着儒家经典逐渐被神化,儒家的经典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能代表天命的“神谕”了,于是“五世而斩”逐渐成为古人们崇信的任何的大家庭都难以逃脱的“定数”,这个“定数”制约下这些封建大家庭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因此,“五世而斩”这一“定数”也就成了儒家思想中具有神秘意义的宿命思想的一部分,用来解释封建大家庭由盛到衰的原因。[2]

    家族有盛衰,王朝也有盛衰,而且王朝盛衰就是皇室家族的盛衰,因此“五世而斩”除用来指家族外,还可用来指王朝,故“五世而斩”不仅适用于贾家,也适用于两宋王朝。

    既然“五世而斩”体现家族或王朝由盛至衰的必然过程,那么“五世”就是在由盛至衰过程中所经历的“代数”的象征。贾家“五代而衰”是“五世而斩”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贾家实为家族盛衰的典型、模型,那么贾家之“五代”就具有代表xìng、象征xìng,因此宁荣之“五代”可以代表两宋之“九代”,故“五”和“九”没有冲突。

    3.时间不同

    宁国公与荣国公同辈,宁国公一门与荣国公一门并列同时发展,在时间上是同时,而北宋与南宋则是在时间上相连相接,依次传承,是前后关系,这是在时间上的不同。

    来看看宁荣两门所住府第——宁国府和荣国府的位置关系:

    “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

    可见两者是“隔壁”“邻居”,这象征“宁国府”和“荣国府”具有yīn阳关系,即在空间上是“左/右”关系,而“北宋”与“南宋”也具有yīn阳关系,即在时间上是“前/后”关系。

    这里作者综合运用了“以空间比时间”和“以‘甲/乙’比‘丙/丁’”的写法,即以“空间之‘左/右’”比“时间之‘前/后’”。故此法可以消解两者在时间上的不同。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宁国公”“荣国公”关联《宋史》中的“宁国公”“荣国公”,从而使宁荣两门代指两宋。

    另外,本章第一节表明“《红楼梦》是一部‘史书’”,第二节表明“四大家族中‘史家’象征‘史’”,而本节又体现了“宋史”在至关重要的宁荣两门中的具体应用。由此可以窥见:小说《红楼梦》具有“史”的xìng质。

    言回正题。作者以宁荣两门代指两宋,那么“代指两宋”的目的何在呢?目的有二:一是进一步借两宋隐寓两明,从而达到隐寓明末史的目的;二是借两宋皇族关系来隐寓自己家族的某些家族史。也就是说,“宁国公”“荣国公”即涉及明末史,也涉及作者家族史。这些内容均将在后予以解读。

    [1]赵国栋《红楼梦与<宋史>的关联》,《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刘铭《试论儒家“五世而斩”思想在<红楼梦>中的运用》,《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01期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