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思想的表达
首先来说说作者的哲学思想体系:作者是以yīn阳观来看待一切的,对于各家学派观点,也认为两两之间具有yīn阳关系,即各家学派也是以一对对的形式存在的,如佛与道、儒与法、情与理,它们均是一yīn一阳的关系,因此,作者的思想系统是如树状八卦图一样的yīn阳系统。
因为《红楼梦》首先是一部小说,不是正当的哲学书,所以作者不可能在中集中的讲述自己抽象的哲学体系,而是要分散在中,以人物和情节来表达。又因为作者的哲学体系是成双成对的,那么以一对对的形式散入中就是比较合理的方式,因此,我们在解读书中思想的时候,就会发现其思想是以成对的形式出现的。
作者将自己系统的思想以成双成对的形式分散在中,这就如同生机树上的“分枝散叶”一般,故其法可称之为“分枝散叶法”。
二、隐寓的表达
《红楼梦》在隐寓层面的表达,即“隐意”“里意”的表达,也是分散在中的,且主要分散寄寓在具有yīn阳关系的几个家族及其相关情节中,如宁国府、甄宝玉家、林如海家、王史薛三大家族、赖嬷嬷家、柳五儿家、秦显家的等等,他们均与荣国府具有yīn阳关系,他们都承担了部分隐寓。也即是说,作者通过上述家族间的yīn阳关系及其相关情节完成了隐寓的表达。具体的隐寓解读见《内篇》。
三、人物关系
上说,作者系统的思想是一对对分散在中的,而承担或象征这些成对思想的正是中的成对人物。人物关系即是其所寄寓的思想之间的关系,因此,《红楼梦》中的一些人物关系至少也是成双成对的,且两两之间具有yīn阳关系。当然《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不仅仅止于此,还有其它样式。下面来看看《红楼梦》中具体的人物关系。
看第三节“树状六十四卦图”,可知图中存在三种关系,如下:
|:566|H:138/5/293070363
第2与第3种关系均是yīn阳关系,对于yīn阳关系中的对立xìng和同一xìng而言,第3种yīn阳关系突出的是同一xìng,第2种关系突出的则是对立xìng。这是第2和第3种关系之间的区别。
作者利用上述三种关系设立创造人物,因此,《红楼梦》中的具体人物关系也可分为这三种。即从设立创造人物的角度出发,使人物之间具有第3种关系的,称为“分身法”[2];具有第2种关系的,称为对等法;具有第1种关系的,称为分合法。可以看到,分合法是分身法与对等法的综合,所以说分身法与对等法是基本方法。
使用分身法和对等法创造的人物,其人物关系都具有yīn阳关系。那对于一对人物,怎么判定作者是使用了分身法,还是对等法呢?我们可以根据上所讲的两种关系的区别来判断,如下:
首先判断两个人物是否具有yīn阳关系。
除了上节根据一些特殊现象和情节断定两个人物具有yīn阳关系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前第四节中的内容来判断,即来看两个人物的人物内涵[3]是否具有同一xìng和对立xìng,如果具有,那么两个人物就具有yīn阳关系。
在判断两个人物具有yīn阳关系之后,当两个人物的内涵着重表现“同一xìng”的时候,多为分身法,着重表现“对立xìng”的时候,多为对等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高下来判断是分身法还是对等法:
作者在运用分身法和对等法设立人物的时候,也要与学表达相结合。小说人物有主次之分,而在分身法和对等法中,分身法中的两者可以有主次之分,对等法中的两者则比较对等。因此,小说中两个具有yīn阳关系的人物,其地位有主次之分的时候,多为分身法,人物地位比较对等的时候,则为对等法。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男主角,人物是以贾宝玉为中心的,而其相关人物均为次要人物,都围绕宝玉而设,因此他们多是宝玉的分身。再比如黛玉和宝钗,小说人物地位比较对等,两者内涵也是对立的,这是使用了对等法。笔者将在《外篇》第二章以yīn阳关系来详细解读《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关系。
以上所讲的“分身法”,仅是言小说人物,笔者称之为“狭义的分身法”。另外,《红楼梦》中还有“广义的分身法”,即只要有明表示两者具有相同点,并具有相同的寓意,而且两者有主次之分,那么“次者”即是“主者”的一个“分身”。如在《红楼梦》中,“家”“国”等均有“分身”,详见后。
四、人物结构
人物结构是中所有人物关系的综合。既然人物关系是yīn阳xìng的,那么人物结构也必然呈现yīn阳xìng。的确如此,笔者所得出的人物结构,就是yīn阳思想艺术化的再现,就是对生机树的模仿,具体见《外篇》第二章。
五、yīn阳关系的具体使用
作者是怎样具体使用yīn阳关系的呢?如下:
1.以“X”比“Y”
如“X”与“Y”具有yīn阳关系,那么两者就具有同一xìng,即两者具有相同相通的地方,因此可以相“比”,即以“X”比“Y”,或以“Y”比“X”。
对于其中的“X”、“Y”,其既可以是单个概念,也可以是成组的组合概念。举例分说如下:
单个概念
因举例的需要,现以单个概念的“男”“女”为例。“男”“女”具有yīn阳关系,利用其同一xìng可以以女比男。如在《离sāo》中,屈原或以“美人”来比国君,如“恐美人之迟暮”,或以“容貌美好的女子”来比高洁的自己,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这都包含着“以女比男”的修辞手法。
甲戌本眉批曰:“阅其笔则是《庄子》《离sāo》之亚”,此即提示说:《红楼梦》借鉴了《离sāo》,受《离sāo》的影像很深。比如在《红楼梦》中作者就使用了《离sāo》中“以女比男”的手法。
另外,作者在《红楼梦》中使用的还有:以家比国,以空间比时间,以后比前,以兴比亡等。其中,“以家比国”即是通常说的“以家寓国”,如白居易诗“因小以明大,借家可喻邦。”
组合概念
如果两组概念之间具有yīn阳关系,如“甲+乙”与“丙+丁”,那么就可以根据其同一xìng以“甲+乙”比“丙+丁”,或者以“丙+丁”比“甲+乙”。
在《红楼梦》中,作者使用的是其中一种特殊的情况,即“组合”中个体之间亦具有yīn阳关系,即“甲/乙”、“丙/丁”。因此,就成为以“甲/乙”比“丙/丁”,或以“丙/丁”比“甲/乙”。
这也可以从其根本原理说明,如下:
两组概念,如“甲+乙”、“丙+丁”,其两两之间具有yīn阳关系,即“甲/乙”、“丙/丁”。以此,整体来看这两组概念,“都具有yīn阳关系”是这两组概念相同的地方,即具有共xìng,同时两组概念又是不同的,具有个xìng,因此两组概念之间具有yīn阳关系。那么根据其“共xìng”,这两组概念可以相“比”,即以“甲/乙”比“丙/丁”,或以“丙/丁”比“甲/乙”。
仍以屈原作品为例:“《抽思》中有‘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离sāo》中有‘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对此,朱熹《楚辞集注》评曰:‘叙其始约之言也。黄昏者,古人亲迎之期,《仪礼》所谓初昏也。……中路改道,则女将行而见弃。’”[4]由此可见,屈原是以“夫/妻”来比“君/臣”。
作者在《红楼梦》中运用的有:以“夫/妻”比“清/明”,以“左/右”比“君/臣”,以空间之“左/右”比时间之“前/后”等,具体见后。
2.“同一xìng”“对立xìng”
在yīn阳关系中,两者的同一xìng说明两者具有相同的地方,对立xìng说明两者具有对立的地方,因此作者在中会描写两者的一些相同之处或对立之处,来象征两者具有相同或对立的隐寓。由此,对于具有yīn阳关系的两个人物,当中着重说明其同一xìng的时候,这象征两个人物具有相同的隐寓,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其中一个人物的隐寓来推知另一个人物的大体隐寓。如第七回“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nǎinǎi的品格儿”,“品格相同”在上节已说明香菱和秦可卿具有yīn阳关系,而且“品格相同”是作者对这两个人物“同一xìng”所作的着重说明,这象征两者具有相同的隐寓,详细解读见后。
反之,对于具有yīn阳关系的两个人物,当中着重说明其“对立xìng”的时候,这就象征两个人物具有相对立的隐寓。
以此来看分身法和对等法:运用分身法设立的两个人物具有显明的同一xìng,故运用分身法设立的两个人物多具有相同的隐寓,相同的内涵。运用对等法的两个人物具有显明的对立xìng,故运用对等法设立的两个人物多具有对立的隐寓,对立的内涵。
3.“合一”
在隐寓过程中,作者会把关键字分成两部分隐入到具有yīn阳关系的两个人物当中,而且通常是隐入到两者的名字当中。因此,我们在解读的时候,应将具有yīn阳关系的两者名字“合一”,从而得出隐寓。如“冯渊”与“甄英莲”,两者是一对“薄命儿女”,象征两者具有yīn阳关系,合一则是“冯渊甄英莲”,即谐“逢冤真应怜”,具体的隐寓解读见后。再比如四hūn,四者是姊妹关系,相互之间具有yīn阳关系,将“元”“迎”“探”“惜”合一,则谐“原应叹惜”。此即通过“合一”得出隐寓内容。
[1]隐寓:隐含,暗中包含。甲戌本在第五回“因此也不察其原委,问其来历,就暂以此释闷而已”处有眉批:“妙!设言世人亦应如此法看此《红楼梦》一书,更不必追究其隐寓。”
[2]此即《红楼梦》第十九回出现的“分身法”:“我只摇身一变,也变成个香芋,滚在香芋堆里,使人看不出,听不见,却暗暗的用分身法搬运,渐渐的就搬运尽了”。作者在此处并没有详细说明何为“分身法”,但笔者发现此“分身法”来自于《西游记》,其第三回里说:“直到兵器馆、武库中,打开门扇,看时,那里面无数器械:刀、枪、剑、戟……,件件俱备。一见甚喜道:‘我一人能拿几何?还使个分身法搬将去罢。’好猴王,即拔一把毫毛,入口嚼烂,喷将处去,念动咒语,叫声:‘变!’变做千百个小猴,都乱搬乱抢;有力的拿五七件,力小的拿三二件,尽数搬个罄净”,这可以说与小耗的分身法一模一样。《西游记》中还有多处,不录。可见,《红楼梦》的分身法来自于《西游记》,而从《西游记》的“分身法”来看,其哲学源头应来自于太极生万物的yīn阳思想。
[3]小说人物所寄寓的思想情感等内容,称为人物内涵。
[4]陈才训《楚化:<红楼梦>创作的化基石》,南都学坛2011年第5期。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