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同样150°扇面角、大约240~280公里半径的外围防御圈,以勒热夫-维亚济马-卡卢加-图拉为后方纵深边缘,与外面的德军控制区针锋相对。在这片土地上,分散布置了苏军zhōng yāng方面军、预备役方面军、图拉方面军(布良斯克被德军提前攻陷后,重新组建方面军时自然不能再和历史上那样叫布良斯克方面军,因此防御莫斯科南线的方面军被命名为图拉方面军)和重新建立起来的西方面军(原西方面军在斯摩棱斯克-叶利尼亚战役中被全歼)等四个方面军,总计佣兵13个集团军、110个师编制的部队,并且还在以每月2个集团军的速度从远东-乌拉尔方向获得新的援军。
不过如果从装备的jīng良程度和作战人员的战斗素质来看,这支部队的品质是无法和德军相提并论的——他们剩余的全部坦克、履带战车和装甲车部队总数已经不足4000辆,而且这个数据包括了所有可以修复的坦克和战前封存起来的过时坦克;作战飞机方面,得到补充最多的西方面军也仅有作战飞机970余架,另外两个方面军的作战飞机都只在五六百架的规模,因此在后续的一系列会战开始之前,苏联人的装甲兵力数量规模只有德军的三分之一,航空兵力只有德军的四分之一,而且完全没有任何战略轰炸机部队。在技术兵器方面,只有火炮的数量苏军可以勉强超过德军,这也算是大战中防御一方的天然优势了。
苏联人最大的优势就是随着时间的拖延可以得到足够的部队补充,而且新生产的武器装备因为工业区-作战区距离较近可以在第一时间投入战斗使用——虽然失去了西部大量的工业区,但是在苏联庞大的幅员和资源基础上,战斗每拖延1个月,苏联人就能往整个苏德战场前线投放500辆以上的T-34坦克。而且以苏联人的动员效率,斯大林可以随时在战前拥有450万人口的莫斯科城动员出百万民兵投入到最后的死磕中去——如果真的有必要这么干的话。
与苏联人相反的是,德国人在此后的rì子里,直到开hūn之前,只能在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得到半个月左右的交通运输便利季节——那段时间是秋雨结束、大地封冻硬实而又不至于太过寒冷的间歇期,再之前的rì子因为秋雨滂沱的泥泞德军大规模增援变得不太可能,再往后的话,冬季的严寒明显可以让固守的一方获得明显的消耗优势。
所以说,这一切的实现,或者说,天时对苏联人的帮助主要就体现在时间上,无论损失如何,只要一项行动可以为苏联人拖延时间,那么这就是一项值得去尝试的行动,哪怕损失方面不那么乐观。基于这种考虑,苏联人可不仅仅是单纯地把期望寄托在一目前的前沿防线上,在第一道防线背后,距离莫斯科市区150~180公里的莫扎伊斯克-奥布宁斯克-谢尔普霍夫扇形防线也在同一时间被构筑起来,再往后,只要进入距离莫斯科市区60公里的最内环后,更是丝毫看不出所谓的防线与防线之间的空隙,整整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构筑成了一个巨大的筑垒地带。
…………
10月4rì,战斗在亚尔采沃-叶利尼亚两个箭头的方向上率先打响。宽达80公里的正面上,德国人投入了超过2000门重炮,部署为若干个火力集群,梯次对苏联人的前沿阵地开始倾泻弹药,猛烈的火力准备进行了长达3个小时,把苏联人几个月里修筑的前沿工事砸成一团稀泥中的废墟。对于这种情况,苏联人显然已经是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把部队逐次撤出阵地,等待德军炮火过后重新进入防御前沿,毕竟这么短的工期内修筑的野战工事能够消耗德国人一些时间和弹药就不错了,也不能指望他们更多。
炮火停歇后,蓄势已久的古德里安上将和赫尔曼.霍特上将的两个装甲集团军先头部队如同两把锐利的尖刀第一时间扎进了苏联人的防线,在他们的背后,则是同样经过了一个月休整的克卢格元帅麾下第4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
德国人在两个进攻方向上集中了400辆之多的“黑豹-2”坦克,规模堪称是战争爆发以来该型坦克的最大单次使用记录截止到当天入夜,第一天8个小时的连续突击中,德军装甲箭头就在苏联人的筑垒工事地带凿出了深度达到15公里的缺口。黑豹-2坦克投入战场还没到三个月,苏联人的坦克正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老式的T-34-85只能是勉强挨打死撑,新的应对措施又没有来得及实施,所以完全不是德国人的对手。
第一天的战斗中,苏联人被击毁的坦克就达到了260余辆、其余装甲战斗车辆150余辆,占到了莫斯科战区残余装甲兵力的十分之一强,在亚尔采沃正面和叶利尼亚正面,苏军的伤亡被俘总数都达到了两万人左右,可以说将近3个师规模的兵力在一天之内就遭到了德国人的消灭。
因为装甲部队的损失过重,朱可夫大将选择了收缩拢最后的装甲主力以免过早消耗。很快,苏军西方面军司令格里高利.库里克元帅的意见终于首次压倒了一贯支持集中、分波次使用装甲部队作为战略防御预备队的总参谋长朱可夫,得到了斯大林的首肯,在后面两天的战斗中,苏联人马上就学会了收缩装甲兵力,依靠重炮与筑垒工事的交替使用,配合以复杂雷场的牵制效应阻击德军。
格里高利.库里克是一名1940年苏芬战争时提拔为元帅的,他是一个老派的苏军元帅,非常崇拜重炮的集中使用,而对苏军装甲兵力量的发展和投入,他却持有“苏联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适合坦克的大规模应用”这样的态度。苏芬战争中,库里克元帅最让人慑服的表现就是多次在攻坚不利的情况下把B-4“斯大林之锤”8英寸重炮潜伏调动到芬兰军前沿不过两三公里的超近距离内进行直击打击,这种大胆妄为的炮兵使用为最终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可以说库里克元帅和梅列茨科夫大将算得上是苏军中炮系出身的佼佼者,不过因为库里克在发展装甲兵的问题上与朱可夫存在严重的分歧,后来发展为个人过节。因此在T-34这一系列既兼顾了全部战斗力属xìng,又可以在基础设施垃圾的苏联大地上发挥机动xìng和续航力的划时代坦克投入苏军后,库里克元帅的一系列建立在假设中的作战理论优越xìng也就被妄自尊大的苏军统帅视为故纸堆中的废话,就此失去对苏军军事理论建设的谏言权。
如果历史按照另一个平行时空的发展,库里克元帅过于稳妥而保守的思维会让他永远没有出头的机会(斯大林会在刻赤再给他一个机会,但是他同样因为保守稳妥而主动后撤,被一撸到底)但是现在形势有了明显的不同——德国人在开战的第一年就夺取了装甲质量的优势,苏联人曾经引以为豪的T-34系列提前变成了历史上的库尔斯克时期那样需要拿人命去填对方的状态,因此苏联人原本要到库尔斯克时期才开始大规模应用的隐蔽反坦克炮阵配纵深雷场的防御策略自然也就被丢掉了庄家优势的苏军提前祭出,作为炮系重将,库里克元帅也在初期的失败雪藏后得到了出头的机会。
…………
“10月下旬到来之前,秋雨造成的泥泞是不会结束的。德国人现在的攻势迅猛只是因为他们之前已经蓄势待发很久,各种不便机动的重型装备和补充不易的作战物资都已经压到了第一线,如果我们在德国人的正面直接死扛的话,损失和浪费将会非常严重,在前沿布置密集地雷场所能起到的效果在德国人的覆盖式炮击面前同样会被无差别的扫除。而一旦我们选择适当后退10~15公里,让出前沿地带,并且设置层层阻击破坏一切后退路线上的设施,德国人的重炮部队就会因为机动不利而和步坦协同的进攻部队发生脱节。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每层战略防御厚度增加到30公里以上,并且把防御重点放在后段阵地,让我军在放弃前沿地带后仍然可以集中反坦克重炮和雷场的优势打击德军。”
果然如同库里克元帅的预料,10月6rì起,德国人在获取了前20公里的突破纵深后,推进速度开始放缓,古德里安上将的第2装甲集团军在推进到维亚济马核心要塞区块后进攻受到了明显的阻滞,而后续重炮部队因为苏军对道路的破坏和泥泞导致的越野能力不足出现了脱节,仅依靠履带式自走炮提供火力支援显然不能和苏联人采取守势所能投入的炮兵力量相提并论,而苏联人在泥泞地带下如同野兽一样的反坦克炮兵机动部署能力也让预料不足的古德里安大跌眼镜。
不过唯一让古德里安庆幸的是,从叶利尼亚出击的赫尔曼.霍特推进速度受阻的情况似乎要好一点,而且随着10月7rì奥廖尔方向的曼施坦因装甲集团军发动了对图拉方向的突进后,苏联人的防御力量被进一步往南面摊薄,只要友军能够实现全面的突破,那么自己扮演一把铁砧的角sè也就没什么了。
(第一天搬到出租房,解决上网问题鼓捣到了八点半……只能这样凑合了,我自己都不知道在写啥。)58xs8.com